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詩經》的藝術成就

《詩經》的藝術成就

《詩經》的藝術成就壹方面確立了詩歌的藝術風格,另壹方面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式。

1,《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藝術成就不可估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詩集,***311。

2.首先,從詩歌的藝術風格來看,《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文學的現實主義風格。《詩經》中的大多數詩歌都是奴隸社會生活的寫照。

作者通過完美的藝術形象表達了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直接感受。比如七月,伐譚,朔書,君子於役,東山,莽,白舟。

3.其次,在藝術表現上,《詩經》中傅比興最為突出。“福”是直截了當講故事的方式。“比”的意思是比喻和類比。“興”就是把東西舉起來。它們和雅頌壹起被稱為詩歌的“六義”。

4.再者,從語言表達的角度。以四字句為主,同時夾雜二至八字句。大多采用重復章節的方法,唱三嘆,節奏感和音樂美感鮮明。

語言準確生動,豐富多彩,疊字、雙音押韻的運用很有創意。這些技巧的綜合運用,使《詩經》形成了質樸自然的藝術風格。

擴展數據:

《詩經》的創作背景:

《詩經》中的作品產生於周武王商朝滅亡之後(公元前1066年)。《周頌》是西周初年最早的作品,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主要由宗廟樂歌和頌神歌組成,其中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

《大雅》是周朝盛世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僅存的壹部史詩。瀟雅產生於西周晚期,東移。《松露》和《商頌》都是在石舟東移(公元前770年)之後產生的。

西周取代了商朝,經濟制度的巨大變化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上有了跨越式的進步。作為文學的代表,《詩經》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反過來又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相關介紹:

《詩經》作者的構成非常復雜,其地域來源也非常廣泛。除了周朝音樂官員制作的音樂歌曲,以及官員和學者贈送的音樂歌曲之外,還有許多最初在民間流傳的民歌。關於這些民謠是如何來到宮廷的,眾說紛紜。

漢代有學者認為,周朝派專門的詩人收集民歌,了解政治、風俗的利弊。還有壹種說法:這些民謠是世界各地的音樂人收集的。

音樂家是主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吟詩作曲為職業,並收集民謠來豐富歌詞和曲調。諸侯之樂,獻於皇帝,這些民歌匯集於朝廷。這些說法都有壹定的道理。

從各個時期各個地區收集的音樂歌曲,壹般認為保存在周王室的音樂官——太師。他們顯然對那些面目各異的作品進行了加工、剔除和修改。

所以現存《詩經》的語言形式基本都是四字格,用韻系統和用韻規律基本壹致,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作品中都出現了壹些套句(如《別家之子》、《王十壹簡》)。

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不同,各種時代各地區的歌謠如果沒有經過加工整理,是不可能發生的。可以認為,制作官樂曲和搜集整理民間樂曲是周朝的文化事業之壹。

在《詩經》時代,是持續不斷的。這裏有兩點值得註意:第壹,從孔子的學說來看,當時人們對《詩經》的看法是相當寬泛的。

很多譴責黑暗統治,表達男女之愛的詩歌,只要不超過壹定限度,還是可以認為是“無邪”的,也就是正當的感情表達。第二,盡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簡單的詩集。

既是周朝的文化積澱,也是貴族們日常吟誦的對象。所以裏面雖然有很多民謠,但恐怕也不能包含與社會公認的政治道德原則直接正面沖突的內容。

百度百科-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