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聯“無賴詩人魔昏侵,沈聲圍籬。”解釋了這首詩的時間地點和作者創作時的心情。瀟湘公主唱《菊花》時異於常人:“流氓詩人,惡魔無意識侵犯,圍籬溺於其聲。”壹股強烈的創作沖動,像被惡魔附身壹樣,讓她從早到晚興奮不已。創作靈感來了,她連閨房都坐不下,只好繞過圍墻來到假山,倚著山石,對著菊花,專心思考,哼唱起來。詩歌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實踐,來源於自然,來源於真情。這句話道出了所有詩人的創作經歷。不僅如此,還將詩人的興奮與奉獻的藝術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瀟湘公主,光是這幅對聯就足以擊敗眾人。對聯是“發末霜寫,口香對月吟。”我胸有成竹,於是拿起筆,寫下了贊美菊花的優美篇章。這還不夠。妳得對著天上的明月重復壹遍。可以看出作者完全沈浸在完成這首詩後的巨大幸福中。然後,筆鋒壹轉,頸聯道:“紙上滿是自怨自艾,又說誰去告邱心。”回到林黛玉感傷的心情:誰能理解我用贊美菊花來表達我悲涼的詩句,來表達我秋天般的高貴情懷?尾聯“陶後,千古風流說今”這在詩歌創作中叫“合”,所以回歸到詠菊主題。自陶淵明在詩文中對菊花進行評論和贊美以來,菊花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推崇和贊美,直到今天。
這首詩裏,直接寫給菊花的詞不多。但意圖在詩外,功夫在詩外。這是詩歌創作中的極品。在這裏,我們不禁回想起曹雪芹自題《紅樓夢》中的壹句絕句:“滿口荒唐事,壹把苦淚。竇雲作者蠢,誰知滋味。”這首絕句和林妹妹的這首詩是多麽的相似啊,無論是語氣還是內容!這是巧合,還是曹雪芹故意為之?誰能看懂?誰能理解林黛玉《詠菊》等詩的真正含義?《紅樓夢》壹百多萬字,兩百多年來被很多人孜孜不倦地討論和研究,又有誰能真正讀懂?但是,無論如何,人們都會承認,在《紅樓夢》的所有人物中,只有林妹妹的品質最符合菊花。在選拔過程中,包括李婉校長在內的所有姐妹都稱贊顓頊“寫在發端的霜裏,對著月亮唱著甜甜的嘴。”本也很好。因為這幅對聯體現了林黛玉的才華和瀟灑。但是,如果仔細看,我認為最後的對聯“自陶章起已說”更有魅力,更有意義!
我不禁感嘆:千行嬪妃悲淚,壹石說今日!
這首詩的題目是《詠菊》,講的是寫菊詩。
第壹副對聯“流氓詩人惡魔迷迷糊糊侵,沈聲圍籬”,緊扣詩名,描寫寫菊詩如走火入魔,從早到晚思慮,圍籬石深思。只有苦心寫詩的人才有這種真實的體驗。
顓頊的詩“詩尾有霜,口中有香,對月吟”,俏麗動聽。只有心明嘴美的人才能寫出這麽美妙的詩。
項鏈對聯充滿了自憐和抱怨,據說誰會抱怨邱心呢?詩裏寫的總是悲傷。誰能理解這種感傷的心情?這分明是詩人通過“詠菊”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只有黛玉那麽多愁善感,不被壹些人理解。
尾聯“淩濤評章後,菊花的崇高品格,自詩人陶淵明稱贊後,壹直為世人所議論。”陶淵明對菊花的喜愛是出了名的,可謂神來之筆。
林黛玉出身於世襲侯爵,家境貧寒的書香門第,“名門望族”。她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封建禮教的教育。由於家庭的熏陶、不幸和成長環境的影響,林黛玉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和封建道德修養,這為她奠定了堅實的寫作基礎和思想基礎。她熱愛寫詩,興趣濃厚,以詩為樂,通過詩歌表達自己的感受。她常常掛霜吐露,伴星伴月,吟詩作詞,有時廢寢忘食,徹夜不眠,尋求生活的樂趣來彌補空虛的心靈。她的悲傷沒有人理解和傾訴,只能用詩歌來表達。
林黛玉十幾歲就失去了父母,長期獨自生活在黑暗骯臟的賈府,這對她的性格培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她養成了多愁善感、孤獨嫉妒的性格,成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曹公安排的菊花詩也很符合她的性格特點。
林黛玉很愛菊花,喜歡菊花的情懷,喜歡菊花的純凈,喜歡菊花的孤獨,喜歡菊花的驕傲,喜歡菊花的清香,喜歡菊花的優雅。她把菊花當成最好的朋友,經常溫柔地向菊花訴說心中的郁悶和悲傷。有時候她也在賞菊,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想象,但那只是夢想的期待。
曹公的這些詩,進壹步凸顯了林黛玉這個孤獨、依賴、高傲,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願與那些資產階級人士為伍的貴族少女的藝術形象和態度。林黛玉不滿封建禮教的重壓和奴役,但又無力反抗,於是與寶玉成了誌同道合的戀人。曹公整理的詩詞別具壹格,充滿悲涼,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特點。其中《菊花頌》、《問菊》、《菊花夢》很有代表性。這些個性明顯的優美詩篇,即使在前人關於菊花的詩作中,也是不多見的。對刻畫林黛玉這個悲劇人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紅樓夢》詠菊(黛玉)(譯文)
我(林黛玉)對詩歌有興趣,從早到晚不肯停筆。太可惜了!/圍著竹籬笆,靠著花園裏的假山,我獨自沈思。/筆尖含著壹首美麗的詩,直到晨霜生成還在寫。/好像嘴裏含著菊花的清香,對著明月歌唱。/我自始至終都在表達我內心的壓抑和悲傷,/誰能理解我訴說的悲傷?/自陶淵明贊美評價菊花以來,/菊花永恒的高潔品格壹直被歌頌至今。
評論:
戴宇的三首關於菊花的詩是十二首關於菊花的詩中最高的,這首是三首中最高的,被評為第壹。
“兩首詩集美的美、花的美、景的美、情的美、詩的美於壹身,構思新穎,造句巧妙。的確是壹首詠菊的妙詩。”紙上寫滿了自憐自怨”,描寫的是黛玉總是憂多病少,自憐自艾的情形。誰能解釋壹下邱心在壹篇談話中“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不被理解的苦悶。最後把與菊花關系最深的詩人陶淵明拉出來唱出了菊花的明節高風,也暗示了他的高尚品格。
林黛玉不僅外貌出眾,氣質獨特,才華出眾。但曹雪芹並沒有讓她獨霸詩社,反而在贈菊詩時只讓她做了“花頭”,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林黛玉的三首詠菊詩不僅贏得了詩社的極大贊賞,也讓大觀園裏的姐妹們心服口服。詠菊詩出現在《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小祥奪菊詩”中。在這壹章裏,林黛玉寫了三首詩:
這三首詩都是關於菊花的。菊花喜歡在秋天獨自開放,與春天百花齊放、百花齊放的熱鬧景象完全不同,所以常常引起歷代文人墨客的興趣和遐想。菊花和梅花壹樣,常被視為高尚品格和情操的象征。隨著歷史文化的積澱,人們在自然山水、花草樹木上描繪出了濃厚的人文色彩,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成為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手法。
林黛玉三首關於菊花的詩,最引人註目的是都有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形象,第三首還提到了“莊生夢蝶”的典故。
林黛玉在《詠菊》中,在“滿腹自憐怨,壹片談誰來解怨秋心”的句子後,馬上提到了陶淵明:“陶章後,千古高風已談此日。”陶淵明當年不想“屈身五鬥米”,於是回到家鄉,隱居田園。工作後,他特別愛菊花。陶淵明壹生寫了許多關於菊花的詩,菊花因其名而名。在他的《和國主簿》中,“方菊開林,松柏冠巖行。以此心,為霜出類拔萃,為菊定下高貴的基調。他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被歷代傳誦,“東籬下放酒黃昏,有淡淡的香袖”更是描寫了菊花的氣質和神韻,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道。這裏林黛玉因陶淵明的《章句評點》而贊菊,既贊菊,又表達了對陶淵明的景仰,還從菊中透露出內心的感受。
詠菊
這個很難詩意的繆斯從早到晚糾纏著我,不得不繞著柵欄走或者在石頭上低語。
筆裏蘊藏著智慧,以故事的故事,以故事的故事,以故事的故事,以故事的芬芳,以故事的月亮。
滿紙文字都是自己的悲哀,誰能透過文字只語言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
自從陶謙寫了《詠菊》以來,秋秋菊的高尚品格壹直為人們所稱道。
詩的主旨:不可抗拒的詩意從早到晚糾纏著我,我只好繞著籬笆走,或者倚著石頭獨自低語。筆尖含智抄秋菊,舌含香向秋菊吟月。紙上寫滿了他們自己的憂慮。誰能通過幾句話理解他們內心的感受?自陶謙《菊賦》問世以來,秋菊的高尚品格壹直為人們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