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鑒賞方法分享

古詩詞鑒賞方法分享

#詩歌欣賞#引言古典詩歌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欣賞詩歌。因為如果妳能欣賞,古典詩詞對學生來說是節奏和諧、意境優美的詩詞,所以妳能聽到古人的心曲,他們自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下面和大家分享壹下古詩詞鑒賞的方法。歡迎閱讀!

對公眾人物和社會事務發表評論

萬章治下的《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論:“誇他的詩,讀他的書,可以,但不了解他。”?它基於它的世界。”後人將此概括為“知人論世”。所謂知人,是指了解作家的方方面面,了解他的創作意圖。所謂論世,是指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作品所處的社會情境。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結合其他方法,才能對作品做出更準確的評價。

理解人,討論世界,與西方社會歷史批評方法有相通之處。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說:“壹部文學作品最明顯的起因是它的創作者,也就是作者。因此,從作者的個性和生活來解釋作品,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研究方法。”達納還認為“種族、環境和時代”是藝術哲學中影響文學的三個因素,可見“知人論世”的批評方法可以從外部社會歷史文化環境、詩歌的背景和根源、詩人的生活等角度對作品進行深入解讀。

以“知人論世”的原則鑒賞詩歌,可以有效地區分表面詞相近的詩歌的不同含義。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有壹句“飲酒為歌,人生幾何”,晚唐詩人羅隱也寫過壹首名為《自送》的詩,詩中說“今日飲酒,明日憂。”兩者看似意思相近,但聯系作者的人生經歷可以知道,前者是壹種政治家的情懷,意味著時間過去了,但統壹大業尚未完成,渴望得到有才能的人的幫助,建功立業;後者是晚唐文人面對黑暗的社會政治的無奈嘆息和暫時逃避。再比如也是關於黃昏爬山的。李商隱的《樂遊園》說:“我心中有暮影,在樂遊園中行駛。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埋沒。”王之渙的《鷺宿》說:“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前者深沈悲涼,後者豪放刺激。因為李商隱在國家命運沒落的晚唐,而王之渙在國力強盛的盛唐,面對同樣的風景,他在詩中表現出完全相反的感情。

欣賞句

詩歌是最精華的語言藝術之壹,詩歌的美要通過語言本身的美來展現,尤其是對於篇幅相對較短的古典詩歌。古典詩詞的創作都是“積詞成句,積句成篇”。欣賞古典詩詞要特別註意詩詞的語法、句法、章法。

詩人對詩歌的語言進行反復加工和錘煉,力求用最恰當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國古代詩人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故事。杜甫說“新詩要改,要背”,“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說“三年完成兩句,壹首詩含淚”,“推敲”成了壹段佳話。宋代詩人更註重詞或句的錘煉。比如黃庭堅的《高禪正以枝唱》壹句中的“雍”字,就曾嘗試用“寶”、“戴”、“郭”來代替,但最後還是決定用“雍”字。因為這裏面有壹種比喻的意思,好像蟬的鳴叫是用樹枝奏出來的,所以全詩寓意深遠。可見,詞語的變化往往會對詩歌的魅力產生重要的影響,而詩歌中詞語的運用是欣賞時要特別註意的地方之壹。

詩歌所用語言的特殊性在於,壹方面總體上遵循語法規則,另壹方面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對句法進行改造和超越,並力求創新。漢語中,主要的構詞手段是語序和虛詞,古典詩詞已經大大超越了這兩種語法手段。壹種是倒裝句,比如杜甫的詩中,為了強調色彩的感覺,“風折綠筍,雨打紅梅花”就說成是“綠折筍,紅開雨打梅花”。二是省略。如文的《茅店月雞鳴,橋霜冷清》省略了句中動詞,純用名詞。三是詞類的靈活運用。比如王安石的句子“春風綠在江南岸”中,“綠”字是形容詞靈活用作動詞,王昌齡的句子“黃昏獨坐海風秋”中,“秋”字是名詞靈活用作動詞短語,意思是湖上的風吹得寒顫。在欣賞詩歌時,我們應該掌握詩歌中的特殊句法。

這篇作文是關於詩歌的結構。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無非是主觀感受、客觀場景和發生的事情,而如何組合場景,使之成為文章,取決於詩人的意境,即文章的構成。解讀詩歌時應註意詩歌的藝術結構。比如沈全琦的《獨孤》,寫的是長安秋夜壹個少婦的相思,全詩如下:“陸家少婦於進堂,燕子成雙棲於玳瑁梁上。聽見洗滌槌的冷拍搖落樹葉,遼陽遠征將去十年。而且消息都是在白狼河裏丟失的,這裏的紅鳳凰城的秋夜是漫長的。誰說妳壹個人看不見它,只看見她紡織機上黃絲波浪上的月光?“詩裏寫的場景是從室內到室外再到遼陽,再從白狼河北回到長安以南,最後又轉到室內。全詩結構嚴謹、密集、流暢、自然,如果能把握住這首詩的轉折,就會對全詩的詩意有深刻的理解。

理解意境

在充分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和文字的意義後,就可以進入詩歌欣賞的最後階段:了解意境。這也是詩歌鑒賞成功最重要的壹步。

“意境”是中國古典詩學中的核心概念。意向偏向主觀方面,包括情感和理智,指的是主觀感受和對生活的理解;情境傾向於客觀,可分為形神,指客觀事物的外在表象和內在含義。意境是指主觀感受和審美對象相互交融,並與現實相結合的藝術境界。它超越了詩歌中情感、景物和意義的個別元素,表現了詩人對宇宙和人生的形而上的生命體驗。意境的創造,要求詩人把意與境、心與物、情與景結合起來,調動讀者的情緒,使之進入審美狀態,喚起他們的想象和聯想,感受生活的情調和意義。

意境是從中國抒情文學傳統中提煉出來的美學範疇。這壹理論在中國文學理論中由來已久,但直到清末,王國維才在《人間花刺》中對其有了進壹步的認識。王國維說:“文學之事,足以立足於自身,但足以感人於外,意與境也。”登頂者,壹是形勢迷茫,二是以形勢取勝或以意義取勝。缺壹個,光講文學是不夠的。.....文學作品行不行,還要看它的意境的存在,它的深度。“可見,抒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精髓,意境是詩歌成功的重要標準。

欣賞意境的關鍵在於讀者的藝術歌唱。讀者必須在心中回應詩人的召喚。詩人在詩歌中所要說和表達的東西,要引起讀者強烈的認同和贊嘆,才能欣賞到詩歌的藝術美。可以說,藝術的歌唱是讀者進入意境的壹把鑰匙。因此,教師應盡量設置具體的情境,如看圖、聽音樂、背誦詩歌、講歷史故事、看電影短片、展示實物、參觀古跡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喚起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