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抑郁失意”?“沈郁”指的是詩歌的思想內容。“沈”是“深”的意思,“窪”是“積”的意思,表示詩歌的內容博大精深、凝重。另壹方面,“頓挫”是指詩歌遣詞造句的停頓和轉折,即有感情的曲折和節奏的音調。詞論家陳廷焯說:“抑郁之時,詞之最也。”不僅是詞,還有詩。杜甫詩歌思想內容的“壓抑”通過“沮喪”這壹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要理解杜甫詩歌“陰郁”的思想內容,就必須了解杜甫的經歷、時代背景和思想傾向。另外,要了解他的詩歌《失意》的藝術特色,還應該了解壹點詩歌節奏的常識。
杜甫詩歌充滿憂國憂民的現實內容,詩人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的思想感情,構成了他“陰郁”的詩風,表現出堅實的思想內涵和凝重的歷史意識。他的風格是由現實內容決定的。
首先,杜甫的詩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對人民的關懷和同情。“窮年憂李淵,腸中嘆熱”,“朱門酒臭,路上屍骨凍死”(《去鳳縣詠懷》)既充分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又指出了人民受剝削受屈辱的現實。他還在壹些詩中為人民說話:“縣官擔心索要租金,他們怎麽能支付呢??我們知道生兒子會帶來壞運氣,生女兒會好得多。:誰能嫁住在鄰人家裏,生下壹個男人,用百草埋葬他的生命。”他甚至向統治者抗議說:“妳的色彩土壤豐富,還有更多的可以開拓!”在人民悲慘的生活面前,他毫不猶豫地犧牲了自己。在屋子冷,孩子沒病,整夜睡不著的時候,他也發出這樣的感嘆:“光是盧君就夠凍死的了!”(《茅屋被秋風吹破》)
其次,杜甫的詩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詩人的喜怒哀樂與祖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安史之亂危及國家前途的時候,面對破敗的山河,他是“那裏花瓣已如淚流,孤鳥已唱出哀思”。當聽說政府軍收復河南、河北時,他“熱淚盈眶”。在漫長的期待和奔跑中,他甚至“惡運當頭,蘇停杯飲。”
杜甫對人民的同情,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反映了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的流離失所,作者的詩寄托於此,深刻而深刻。
杜甫的“失意”風格主要體現在五言七言詩中。杜甫的敘事詩多采用五言、七言古詩,抒情詩多采用五言、七言近體詩。他們的現代詩註重結構的循環關照,音節和旋律的鏗鏘抑揚,對偶的穩定,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要了解杜甫詩歌的風格特征,就要了解風格形成的原因,即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傾向和詩歌特點。
杜甫35歲之前,主要是讀書和旅行。當時社會富裕穩定,是他創作的準備期。同時,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確立了“君子坦蕩蕩,然後使風俗純潔”的政治理想。45-48歲,社會處於安史之亂。詩人被困敵陣,逃往危境,積極抗敵。國家的命運危在旦夕,人民的災難深重,這讓他感受到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從49歲開始,他在西南部生活了十壹年。雖然他很窘迫,經常挨餓,但他卻立下了千首詩,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壹直擔心國家的眼淚,我很孤獨。”然而,這位始終關註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詩人,最終還是死在了壹艘從長沙開往嶽陽的破船上。“民本”、“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意識和與國家命運密切相關的人生經歷是形成杜甫詩歌風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言或七言近體詩抒寫生活和現實,反映民生和國家大事,起到了近體詩的作用。杜詩特不講究旋律,對仗的和諧穩定形成了獨特的旋律美。在創作中,他還特別註重詩歌結構的循環關照,使人領略到審美趣味。
杜甫詩歌“郁頓挫”的風格,前人早有論述。我們將以杜甫最高成就的代表作《登高》為例詳細講解,加深理解。
爬陽臺
在來自廣闊天空的尖銳大風中,猿猴嗚咽著,潛入水中清理沙子,然後飛回來。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
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
歷盡艱辛,苦盡仇恨,白發滿發,酒杯杯殘損懸。
這首詩的前四句描繪了壹道風景,勾勒出壹幅登高遠眺的壯麗畫卷。“天高”、“沙白”、“猿嘯”、“鳥飛”是三峽秋天的典型景色,境界雄偉、崇高;只有風很大,風很急的時候,我才能聞到倒木的“沙沙”聲,才能看到海浪的“翻滾”。在蕭索的荒涼景象中,詩人充滿了無盡的感慨,仿佛在讀壹個站在高臺上的窮儒無盡的“悲秋”,但這種難以言說的情感並沒有被直接指出,而是滲透在畫面中。
在五六句話中,以上是自然過渡,表達了壹個人被疾病和流浪所困擾的苦難生活,以及他觸景生情、令人心酸的內心感受。《萬裏》和《百年》蘊含著時間和空間,表達了詩人孤獨而淒苦的心情。秋風蕭瑟,暮年多病的他,看著這種進步而又沮喪的筆法,強烈地表達出詩人內心所蘊含的壓抑和悲涼的感情。被落難者所恨的田字,既有難以放松的愛國情懷,又有對個人生活經歷和尷尬的書寫,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和人們的顛沛流離。這些都讓他“冷若冰霜”,都需要酒來驅除,但因為生活的窘迫,又因為年老多病不得不戒酒,那麽如何解釋這種停滯呢?
詩歌曲折的筆法,使作者的感情更加深刻凝重。
從藝術形式上看,登高的前三部是穩定的。詩詞常用雙音重疊,旋律優美,音節和諧。其中“難恨者”只是平調、上聲、升調、降調;讀壹個字,四聲之美令人驚嘆。“繁霜鬢”和“濁酒杯”平而勻,平而交錯,節奏分明。在全詩的曲折中,表現了詩人漂泊的痛苦。
“沈郁頓挫”是杜甫詩歌唯壹的風格特征嗎?
當然不是。論杜甫詩歌的風格,陳廷焯《白玉齋·花刺》說:“淩渡的詩,包括萬物,都是空靈的,廣闊的,變化多端的,但又極其沈郁,忠厚平和。”這個評價壹直是被認可的。但這種“壓抑的挫敗感”是其主要風格,而不是唯壹風格。杜甫詩歌的風格可以說是多樣的。既有苦悶失意的,也有淡然恬靜的,也有清新自然的,更有奔放率真的。如詩《黃河兩岸被皇軍奪回》:
黃河兩岸被帝國軍收復。
這個遙遠的西部站的新聞!北方已經被收復了!起初,我止不住淚水湧上我的外套。
我的妻子和兒子在哪裏?他們臉上沒有壹絲悲傷。,然而我瘋狂地打包我的書和詩。
在綠色的春日,我開始回家,大聲唱我的歌,喝我的酒。
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
八行詩充滿了詩人的無限喜悅,從思想感情到語言的氣勢節奏都是那麽的激進直白。
杜甫詩中的“失意”,能否解釋得更細致壹點,讓我們理解?
好的。詩歌在唐代有很大發展。因為它非常註重文字的流暢、對仗和形式結構,所以在旋律的抑揚頓挫中盡量做到審美趣味。
絕句和格律詩講究用平詞。古詩的平聲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平聲,平聲大致相當於三四聲。現代詩也要押韻,連句子都要押韻,第壹句可以押也可以不押,今天的詩壹定要綁韻不押韻。現代詩歌押韻的第二和三重二重性。這種節奏、韻律和對仗的嚴格要求,使詩歌產生了音樂美。
在現代詩的創作中,作者非常註意結構的安排,以杜甫的《書香》為例:
舒翔
著名總理的廟宇在哪裏,在絲綢之城附近的壹片深深的松樹林裏。
春天的綠草點綴著臺階,鳥兒在樹葉下歡快地鳴叫。
第三個召喚加重了他的國家事務,他給了兩代人他的真心。
但是在他征服之前,他就死了,從那以後英雄們就在他們的外套上哭泣。
這首詩的前四句是關於物的,後四句是關於人的。第壹聯以“從哪裏找”提問,以褒揚研究情況和尋找的迫切性;二連以“自我”和“空虛”寫環境的孤獨和寒冷,成為情感的對比,急轉直下。三聯寫武侯百年豐功偉績又是壹個轉折。最後,以“還沒來得及征服,他就已經死了,壹個長盛不衰的英雄還未羽翼豐滿”為主題,作者的情感在轉折中跌宕起伏,這就是杜甫詩歌的美。
杜甫詩風的形成受其思想、主要經歷和創作方法的影響。不同時期的經歷,社會條件的變化,創作方法的不斷成熟,決定了他作品風格的多樣化。有些人把杜甫“沈郁頓挫”的主要風格作為衡量其作品的唯壹標準,因而很難充分領略杜甫詩歌的藝術魅力。看看這首詩:
清江
清澈的河水蜿蜒環繞著村莊,漫長的夏天,村莊裏的壹切都顯得優雅。
自從我來到教堂前,我喜歡水裏的海鷗。
老太太在用棋盤,小兒子在打針做鉤子。
很多疾病唯壹需要的就是藥,而這裏更需要的是什麽?
這首詩顯然不屬於“抑郁”的範疇。詩歌的風格清新活潑。從內容上看,盛和臨江的村落依舊靜謐清幽,海鷗在飛翔,“來自”和“相愛”是多麽迷人和醉人。壹個老太太和壹個年幼的孩子的簡單自然的動作,“畫棋”“做鉤”,反映了江村的悠閑生活,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平靜和無盡的騷動後的片刻安寧。從形式上看,第二、三聯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節奏輕快。這首詩清新、活潑、自然。
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杜甫的詩,壹定要認真欣賞他們不同的風格和點,不能壹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