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文學的本質是什麽?

文學的本質是什麽?

終於,我們有所進展了。是為了反映現實,描述現實嗎?妳為什麽不邀請壹個攝影師?是批判現實,揭露醜惡,歌頌善良,張揚人性?還不如聽聽政客和道德家的演講。是為了揭示人類普遍的理想和愛嗎?不如請宗教界人士來傳道。我認為文學之所以是文學,是因為有壹種文學性在裏面,文學性是文學的本質。我覺得文學性就是陌生化的技巧,詩意的語言,唯美的氛圍,精神的激情。(1)陌生化技巧所謂陌生化,就是把人們熟悉的、司空見慣的事物適當變形,即適當陌生,從而延長人們感受事物的時間,使人們對司空見慣的事物更加關註。文學的目的是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而要保持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就要繼續熱愛生活中的人、事、物,熱愛生活中的每壹寸光陰,也要打破生活中的平庸和麻木。我們要想粉碎生活中的枯燥平庸和麻木空虛,就必須對生活和人生有壹種細膩的感受,而陌生化手法就是對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不經意的感受進行陌生化、扭曲,延長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從而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和激情。作家的創作是基於這種文學的目的。因此,所有成功的作家都必須註意陌生化的技巧。比如巴爾紮克用現實主義手法描寫法國資產階級暴發戶逐漸戰勝沒落貴族,在手法和情節上都運用了陌生化手法,讓人從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上了解法國壹個時代的社會生活,而遠離他的司湯達在《紅與黑》中有所創新,在現實主義之外還包含了浪漫主義和壹種細膩的心理描寫。在內容上,它描繪了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的個人奮鬥史,從而在技巧和情節上都運用了陌生化技巧,使我們從小說的形式和內容上了解到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後來普魯斯特大量使用意識流手法,在結構上采用教堂式的結構,淡化情節,都采用了陌生化手法,使人們對法國末期的上流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生活有了深刻的認識。陌生化手法的運用也表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從壹個非軍人的視角去觀察壹場戰爭,給人壹種全新的感覺。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從壹個仆人、壹個主人和壹個白癡三個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智力水平的角度反復觀察和敘述了壹個家庭。這不僅僅是陌生化,而是很多次的陌生化。因此,陌生化手法的運用不僅是俄羅斯形式主義者提出的,也是整個文學史反映出來的壹個規律。文學要喚起人們對生活、對生活的熱愛,就必須對生活、對生活進行陌生化,而對生活、對生活進行陌生化,就必須對作品的技巧和情節進行陌生化,而小說技巧和情節的陌生化是小說從內容到形式不斷進步和創新的動力。這是讀者的要求,是文學的要求,也是文學的目的。(2)詩性語言詩性語言,或稱文學語言,是相對於散文語言或口語而言的。詩歌語言其實也是壹種陌生化,是口語的陌生化。文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獨立於生活,反作用於生活。也就是說,文學的素材來源於人們的生活,但又不同於生活,只是被作家陌生化了,人們通過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加深了對生活和人生的體驗,喚起了對生活和生活的熱愛。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和表達感情的壹種手段。要陌生化生活、生活,就要陌生化語言,語言陌生化就是口語陌生化,也就是使用書面語。在古希臘,人們的言語像伊索寓言壹樣短小精悍,不像荷馬史詩中具有鮮明特色的荷馬式比喻語言,但正是荷馬式的語言加深了人們對荷馬時代的感受和體驗。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和戲劇的語言也不同於口語,它采用了詩意的語言,加深了人們對伊麗莎白時代的理解和感受。沒有普魯斯特文化底蘊的語言不是口語,而是詩意的語言。只有陌生化才能彰顯其文采。中國文學史上也是如此。比如先秦時期的《詩經》語言是不講的,與同時期的其他散文流派如《尚書》、《國語》都不壹樣。後者更接近口語,而前者使用的是詩性語言,不僅有利於朗誦和歌唱,更重要的是延長和加深了人們對周代社會生活和情感生活的體驗。再比如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但很明顯,唐詩宋詞的語言形式與唐宋時期人們的口語相去甚遠。唐詩宋詞中有那麽多嚴格的規定,以至於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出口成詩”或“出口成詞”。然而,正是這些詩歌語言所形成的詩歌,“然而,中國持有我們的友誼,而天仍然是我們的鄰居”延伸和加深了人們的友誼之情,“當有壹輪明月,問天空酒”延伸和加深了人們對朋友和家人的思念。“商人不知恨其國,仍隔江唱後院花。”花落無奈,燕歸故裏”延長並加深了人們對時間流逝的遺憾...中國古代小說在相當長的壹段時期內都不是正統文學,所以取名“小說”,是因為其語言口語化,缺乏詩意,等同於生活,不易感受生活。直到清代的古典小說《聊齋誌異》、《紅樓夢》才獲得了較高的聲譽。兩部小說《聊齋誌異》在語言上使用了文言文,是口語的陌生化。與之前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相比,《紅樓夢》更註重文采,即使用書面語。因此,口語的陌生化是古典小說獲得生命的重要條件。在現代,口語陌生化的重要性也可以從現代詩歌的歷史上看出來。新文化運動之初,提出拋棄文言文,提倡白話文,詩人以極大的熱情創作了大量的白話文新詩。這雖然有其反對傳統的進步意義,但對詩歌的貢獻並不高。如胡適、沈、劉半農等用口語寫了很多詩。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