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四部曲
在“四分法”中,第壹類詩歌包括“三分法”中的抒情詩和敘事類中的敘事詩。之所以把它們合為壹類,是因為它們在塑造形象、組織結構、語言運用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
小說是“三分法”中敘事範疇的壹部分。由於它以人物的塑造為中心,在人物描寫、情節敘述、環境描寫、結構安排、語言運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點,明顯區別於詩歌和散文。這壹流派在近代最為盛行,所以在“四分法”中作為壹個大類單獨出來。
散文是指除小說、詩歌和戲劇文學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它的範圍很廣。屬於抒情類的抒情散文可以歸入這壹類,還有遊記、雜記、報告文學、傳記等。屬於敘事類的也可以歸入這壹類,甚至包括隨筆和帶有敘事和議論的散文。
散文被認為是壹個獨立的類別,因為這種體裁的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它既不同於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又具有文學的基本特征。同時也可以糾正壹些對文學的狹隘理解,防止壹些具有文學價值和特色的作品被排斥在文學之外。至於戲劇文學,則與“三分法”中的戲劇如出壹轍。
壹般分類:
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各種文學體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體現在形象塑造、情節構思和語言運用上。各種文學體裁之所以相互區分,是因為它們在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
壹直以來,作家和文學批評家為了研究和掌握各種文學體裁的規律和特點,促進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發展,不斷地對各種文學作品進行分類,於是出現了壹些關於文體分類的理論和著作。
文學體裁的分類歷來有不同的標準,所以也有不同的分類。中國最早的分類方法是二分法,即把文學體裁按照有韻和無韻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
但五四以來中國有兩個共同的分類規則:壹個是“三分”,壹個是“四分”。進入21世紀後,又壹種新的文學體裁戲劇小說誕生了,由此產生了“五分法”。
擴展數據:
形式
文學體裁的形成歸根到底不僅是由社會生活決定的,而且與文學傳統的繼承和創新、歷代創作經驗的積累和創作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詩歌是世界各民族文學中最早的體裁,隨後小說和戲劇文學逐漸發展起來。
壹方面是由社會生活的豐富和發展所決定的,另壹方面也離不開作家對前代文學傳統的繼承,創作經驗的積累和創造力的發揮。如果壹個時代、壹個作家不能在前人文學遺產的基礎上,長期積累創作經驗,適應時代要求,發揮創造力,那麽就不可能產生新的文學體裁。
歷史上,中篇小說、長篇小說、長篇戲劇乃至電影文學等具有較大篇幅的文學體裁,都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逐漸形成的。比如中國最早的文學體裁是詩歌和散文,小說和戲劇文學出現的比較晚。
在詩歌的發展中,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收錄的詩歌大多是比較簡單的四言詩,隨後五言詩、七言詩相繼出現,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的絕句、格律詩在隋唐前後逐漸出現。這些發展和演變無疑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藝術表現技巧的相應發展。
古代文學體裁
1和傅
中國古代的壹種文體,強調文采和韻律,兼具詩文性質。它的特點是“傳文、寫物、寫誌”,重在寫景,通過景來抒情。最早出現在諸子百家的雜文中,被稱為“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從詩到賦的過渡,稱為“騷賦”。賦的文體在漢代正式確立,稱為“辭賦”。
魏晉以後向駢文方向發展,稱為“駢文”。到了唐代,由駢體轉為律體,稱為“律賦”;在宋代,賦以散文的形式出現,被稱為“文賦”。著名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千赤壁賦》等。
2.駢文
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它以四字和六字交替出現,在世界上被稱為“劉四文”。駢文往往因為遷就句式,堆砌文字,影響內容的表達。韓、劉倡導古文運動後,駢文逐漸衰落。最著名的是南朝吳亮君寫的《與朱書》。
3、原文
原意是古代的議論文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壹理論、命題、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的根本考察和論述,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如韓愈的《原滅》,黃宗羲的《原君》。
4.辯論
“辯”就是爭論對錯,而不是真假。這種風格的特點是反駁壹個錯誤的論點或辨析壹些事實。比如韓愈的《避諱之辯》和柳宗元的《董兄之辯》。
5.說
古代論辯類文章的總稱。與《論》相差不大,所以後來統稱為推理分析篇。《辨文章體序》上說:“說話人說明,說明意思,用自己的意思說明。”我們研究過的這壹體裁的文章有《老師論》、《馬論》、《少年中國論》、《捕蛇者論》、《黃生借書論》等。
7.在
壹種文風,據《韻》:“論者,議也”。《昭明文選》說:“有兩種學說。壹種是史論,是忠臣在傳記的最後做出的判斷人的善惡。比如《史記》後太史公說。第二,在政治理論上,壹個學士博士談論古今人物或評論經典、歷史,都是謬誤。”比如《六國論》、《郭芹論》等。
百度百科-文學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