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又稱十二生肖,是中國根據出生年份與十二地支相匹配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根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先秦時期就存在比較完整的生肖體系。最早記錄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寫的《論衡》。
民俗文化
生肖是十二地支的直觀表示,即子(鼠)、醜(牛)、陰(虎)、毛(兔)、辰(龍)、斯(蛇)、武(馬)、衛(羊)、申(猴)、尤(雞)、徐(雞)。在現代,更多的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和文化活動的象征。
生肖作為壹種由來已久的民間文化符號,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征意義的詩詞、春聯、繪畫、字畫和民間工藝美術。除了中國,世界上許多國家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表達他們對中國新年的祝願。
民間故事理論
軒轅黃帝想選十二種動物當宮廷侍衛,貓讓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從此貓壹見老鼠就尋仇。本來是牛先推,老鼠偷偷爬上牛背打頭陣。不服氣,把虎和龍封為山神、海神,排在牛之後。兔子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跑到了龍的前面。狗氣得不想咬兔子,最後被罰。蛇、馬、羊、猴、雞也經過壹番較量,最後豬來占最後的位子。
相信
生肖信仰是中國傳統宗教哲學與數學文化相結合,輔以生肖動物性情的聯想而形成的壹種富有想象力的信仰體系,它進壹步影響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核心是生肖對它所標記的人和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按照這種邏輯,人類社會的運行與任何其他事件無關,卻因為人類的生肖屬性而自然出現,這顯然經不起驗證。但是,作為信念本身,它不需要邏輯證明,而是直接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生肖信仰在當代人當中還是有市場的,並且不斷衍生。
古人重視命名,名字要彌補運勢的不足。黃道十二宮是壹個重要的參考。宋代學者鄒應龍,生於王晨,官道八年,取名“應龍”。相傳,唐伯虎於2005年生於銀月銀日,取名唐寅。過去民間流行給孩子起外號,讓他們自食其力。於是,寫狗的老舍被戲稱為“小狗尾巴”,畫羊的葉被戲稱為“阿洋”。
古人認為生肖年可以反映農耕年。“牛馬壹年耕好”、“肥豬壹年食足”形容風調雨順,而“金羊水猴壹年饑”、“雞犬壹年乞”、“虎年災反復”則表示歉收。現代氣象學家潘鐵夫也統計分析了生肖年與氣象災害的概率關系。但事實上,自然災害並沒有絕對的周期性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