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有52個,其中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的少數民族有25個。全省總人口約41.92萬(1.999),其中少數民族1.3萬余人。占雲南總人口的1/3。雲南之所以有這麽多的少數民族,與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諸多因素有關。在這些因素中,地貌、河流、氣候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對雲南少數民族的多樣性起著最根本的作用,尤其是復雜的地形環境幾乎是雲南復雜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礎。
關鍵詞:地理環境因素少數民族分布
雲南民族分布概況
神奇、富饒、美麗的雲南位於祖國的西南邊陲;東西跨度864.9公裏,南北跨度990公裏。陸地面積39.4(1995統計)萬平方公裏。總人口為41.92萬(1.999)。東鄰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隔河相望。西北靠近西藏自治區;西面與緬甸接壤;南部與老撾和越南相鄰。邊境線4061 km,是中國最長的省份之壹。
在雲南,雪域高原與熱帶雨林並存,高山深谷與寬壩湖泊相間,聚集了全國壹半的動植物物種,見證了26個民族生存發展的歷程。雲南省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有* * * 25個少數民族,人口4000多。分別是:彜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依族、普米族、昂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諾族、水族、蒙古族。
早在氏族社會,就有羌、普、越三個民族,是雲南最早的先民。秦漢時期總稱為“西南夷”。經過幾代人的不斷遷徙、分化、演變和融合,明清時期各民族的分布和特征趨於穩定。彜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北、滇中和滇北。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及其附近地區。壯族和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東部和東南部。傈僳族、怒族、獨龍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納西族、藏族、阿昌族、德昂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廣大地區。此外,各族人群的立體分布也很明顯。戴和阿昌生活在低熱河谷;彜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瑤族和德昂多族生活在中山區。苗族多居住在高寒山區;西藏和普米族生活在雲南的西北高原;傈僳族、怒族、獨龍族分布在怒江、獨龍江兩岸的山區,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漫長的歷史中,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又各自獨立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二,雲南民族分布及地理條件
對雲南民族分布影響較大的地理因素有很多,如地形、河流、氣候、土壤、水源、光照條件等。本文僅從地形和氣候這兩個明顯的因素來分析。
2.1地形條件的影響
雲南省的民族分布明顯受地形條件的影響。如平壩地區分布著10個民族——回、白、納西、蒙古、壯、滿、傣、阿昌、布依、水族,人口約450萬。分布在低山地區的民族有彜族、哈尼族、瑤族、拉祜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基諾族,人口約500萬。高寒山區有苗族、彜族、藏族、普米族、怒族、獨龍族,人口約400萬。由此可見,雲南省各民族的分布格局充滿了雲南復雜多樣的地形環境的氣息。
雲南省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整個雲南省位於雲貴高原、橫斷山區等地形起伏較大的高原山區。高大的山系,崎嶇的山路,縱橫交錯的河流,將雲南省分割成許多相對孤立的地理單元。比如橫斷山區,三江並流,縱貫南北,交通不便。這使得生活在這壹地區的居民處於壹個相對孤立的“世外桃源”。歷史上該地區經濟落後,各民族之間乃至同壹民族內部部落之間的經濟聯系處於割裂狀態,從而限制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就導致了族群在獨立空間的發展,從而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種民族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雲南特有民族之壹的佤族,據2000年雲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有383023人,主要分布在怒山南段瀾滄江至薩爾溫江之間。因為大多數佤族村莊位於山坡上,他們的房子是“幹柱”竹樓。下層是牛棚。又如雲南特有民族之壹的傈僳族,壹般居住在高山半山區,只有少部分人居住在壩區。以前以竹木結構為主,現在有磚木結構和磚混結構。他們的生產分工和組織比較簡單,婦女壹般從事采集、紡織和家務勞動。男人從事打獵、捕魚和其他農活。現在,出現了“瓦刷”(雇員)耕作的形式,以應對季節性的農活。血族是村子的主要核心。
由於地形條件的限制,雲南少數民族在相對獨立的空間內發展,也造成了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制度的落後。新中國成立前,雲南各民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封建領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原始古老的民族風俗盛行。例如,怒族,雲南特有的民族之壹,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個民族的詩歌、曲調、傳說、故事,以古老的口口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在過去,人們以原始的木雕和綁繩的方式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壹些重要事件。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國家民族平等政策的實施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逐步發展,地形因素在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阻礙作用逐漸減弱,過去因地形條件造成的民族間地理空間的相對隔絕逐漸被打破,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步加強。奔赴祖國各地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但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獨立的民族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喪失了。
2.2氣候因素的影響
俗話說,雲南少數民族多,不僅與特定的地形條件有關,還與特定的氣候條件有很大關系。暖濕河谷地區和高山高原地區往往形成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雲南南部的熱帶季風氣候區和雲貴高原較涼爽的氣候區往往形成差異很大的民族文化。雲南也是壹個有許多高原和山脈的地區。特別是三江並流地區,山高谷深,山地氣候垂直地理分異明顯。因此,這壹地區的山谷、山坡、山頂等地分布著眾多的民族,民族文化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
雲南南部,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炎熱,夏季多雨。長期生活在這壹地區的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應用相應的防熱、防潮等措施,保證其正常的生產生活。同時,他們的民族文化也突出了濕熱的氣候環境。比如雲南特有的民族之壹的傣族,常年生活在雲南南部的熱帶地區。這使得它與滇北高寒地區的民族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傣族村寨都在平壩的水邊,小溪邊的河兩岸,湖沼周圍,翠竹綠樹環繞的地方壹定有傣族村寨。著名的“傣族竹樓”就分布在這些壩區。由於天氣濕熱,竹樓大多依山傍水。村外榕樹遮天,氣根低垂。傣家竹樓的造型是幹欄式建築,屋頂是人字形。因為這些地區是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大,人字形屋頂容易排水,不會造成積水。壹般傣家竹樓都是兩層的高層建築。高腳是用來防止地面受潮,起到通風、隔濕、隔熱的作用。樓上是人們居住的地方。整個竹樓非常寬敞,空間大,遮擋物少,通風條件極佳,非常適合西雙版納潮濕多雨的氣候。
值得壹提的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逐步進步,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逐漸增強,使得氣候因素對民族分布的影響日益減弱,這也使得雲南各族人民具有交錯分布的狀況。
三雲南民族當代分布及發展預測
各種地理因素對雲南各民族的產生和發展,乃至今天的分布格局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各民族人民之間的交往逐漸增多,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也逐漸走出去到其他地區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對民族分布的影響逐漸減弱。由此,雲南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分布格局被打破,逐漸演變為雜居、小聚居、交錯分布的分布格局。
現代民族之間日益密切的交往有利於促進民族融合,增強民族認同,鞏固民族團結。但同時也導致各族人民逐漸喪失文化獨立性。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習俗逐漸趨於壹致,這也對中國多元的民族文化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各族人民在享受改革開放以來勝利成果的同時,必須肩負起傳承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的重任。國家要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但老祖宗留下的優秀文化不能拋棄。這將是壹個值得現代人深思的問題。在這裏,我們不得不借鑒日本在現代化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