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的前兩個意思是:古老的平原上雜草叢生,每到春暖花開,秋來壹片黃色。
第壹,這首詩的全文:
長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顏色變濃。
野火不能燒盡它,春風的吹拂可以使它復活。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陽光下的草地盡頭是妳的旅途。
我再壹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濃濃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二、詩的解讀:古平原上雜草叢生,每到春天,秋來壹片枯黃,郁郁蔥蔥。盡管野火連綿不絕,春風依然欣欣向榮。遠處,草覆蓋了古驛道,延伸到了空城,綠意盎然,清清楚楚。綠草長在春天,送走遊子,草卻長滿了,留下了傷害。
三、詩歌欣賞:
這是壹首詠物詩,也可以看作是壹首諷喻詩。有人覺得是對反派的嘲諷。從全詩來看,原草雖指某事物,但其隱喻意義並不確定。“野火不曾把他們完全燒毀,春風吹又高”,然而,作為壹種“頑強”,卻是眾所周知的,成為流傳千古的絕唱。
平原上壹望無際的草地
“離”應該是基於《易經》中的卦象分離,即火、美、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喻草的生命力。漂亮的都是華麗的,都說自己的繁華足以自得其樂。離開的人,按卦算,上不了天,下不了地,走在中間,遠離世俗的塵囂。離開了,又離開了,說很絕世,既然明確了,那就成功了。
“原”,草原平坦,土壤肥沃。這就是比喻的來源,遠離塵世的喧囂,深深紮根於大地,所以才有它的生機和繁榮!如果妳想修行至尊道,妳必須離開塵埃,到達源頭,這樣妳才能安心!現在很多讀書人都是被知識和欲望所驅使,這是從源頭出發的旅行,而且是反方向的!所以說“雖遠,卻知之甚少”——《老子》。
“草”在這裏要訓練成“早”(省略本義)。法源早,就是深達法源,法源行善,對眾生都是早(先)。所以“廣東若憶往事,聖人在天下,是眾生之首。”——《鬼谷子》,最初來自古代!所以孔子有“言不盡信,行必果”的論斷。
每年它都會枯萎生長壹次
“壹歲壹歲”是來之不易的常數。恒常之道是恒常之道,恒常之道是必經之路。所以,我關心它,不帶情緒,也不生氣。壹切都很簡單,老公能要什麽?它想要什麽?!自然之道也是如此。
“幹榮”,幹與古同,榮與容同。也是壹種簡單的方式(可以參考《中庸》)。簡單的方法就是融入大道。
野火無法將它熄滅
之前有對火德的贊美,在這裏用火來攻擊它,是明確了它與火的異同。火,鍋底,然後剩下的!草勝於火,因為它深深的根牢牢的紮在了原上,深到了源頭!木頭可以長在土壤上,木頭可以當柴火。這壹點也很明確,這樣這壹方就不會白忙活,反而害了壹方!傅的齷齪是怎麽回事?!
“野火”就是無常的意思。“壹切都是規律,如夢幻泡沫,如..............................................................................................................................................................但是無常帶走了什麽?!真如自性,眾生之本也!所以修在大道上,當絕對遠離塵囂,到達法源,才是真相!
大家可以反思壹下,今天的自我有什麽,誰又怕無常呢?什麽最終會消亡?什麽是不變?依此,我將光明正大地走在神聖的道路上。“君子之商,以此為基!”——論語
春風讓它起死回生
“春”是四季之壹,意思是要走正道,順勢而為,順應自然,不逆天。
“風”,風助火,火借風。這就意味著得到這種方式的人可以得到大眾的響應,不僅是大眾的響應,還有天地的幫助,也就是說天人合壹。也就是說,得到這種方式的人,擁有無盡的善。
四。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 ~ 846)是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音先生。
白居易出生於河南鄭州新鄭。他從小就很聰明。他5、6歲學習詩歌,9歲熟悉押韻。15,16歲,立誌做學問,好好讀書,嘴巴酸了,手肘也酸了。二十九歲,進士紀。與元稹同時考入“優書判”。兩人的訂婚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後來他們在詩壇聲名鵲起,被稱為“白元”。
元和六年,白居易在侍奉完母親的喪事後,以太子左贊善大夫的身份回京。元和十年,兩河地區割據勢力聯合反叛唐朝,派人刺殺主張討伐地區割據政權的宰相吳。白居易率先除掉兇手為國報仇。但他因越權而遭到腐敗官僚勢力的攻擊,並捏造了“損教之名”的罪名,貶為江州司馬。這對他是壹個沈重的打擊。元和十三年,任中州刺史。十五年,被召回京,拜尚書大臣為外臣,遷主客大夫,學聖旨,入中書舍人。由於國家大事,朝中親信互相傾軋,屢不聽言。長慶二年(822),他請求駐外,外出做杭州刺史。之後做了短期的蘇州秘書處。我在杭州的時候,修了壹個湖堤,蓄水灌溉田地壹千多公頃。並在城裏挖六口井飲用。離開蘇州的那壹天,縣城裏的人互相含淚相送。
白居易58歲開始在洛陽生活。歷任太子、河南尹、少府太子等座上賓。會昌二年(842),隨刑部尚書入仕。在洛陽,他過著飲酒、彈琴、作詩、遊山玩水、“交代家人”的生活。他經常和著名詩人劉禹錫合唱,人稱他為“白柳”。在他舒適的晚年,他仍然經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挖龍門八石灘,方便航海。兩年後他去世了。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峰。詩人李商隱寫了壹篇墓誌銘。
白居易壹生留下了近3000首詩歌。他把詩歌比作壹棵果樹,提出了著名的“根感、苗語、花音、真意”(喻元九書)的論點。白居易生前編集了幾部他的詩集,先命名為《白常青集》,後改名為《白選集》。* * *收集了3800多首詩編成75卷,抄了5本。唐末動亂,文稿散落,壹寫再寫,已非原貌。現存最早的白文集是南宋紹興刻本(1131 ~ 1162),只有71卷,3600多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