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描寫龍泉山的詩文

描寫龍泉山的詩文

龍泉山

位於五常縣城東20公裏處,古稱靈泉山。據《靈泉誌》記載:“靈泉山,因山上清泉潭五彩甘甜而得名。”自古以來就是“山環水繞,湖美林泉靜”的風景區。到處都能看到山,但群峰叢生,雲霧繚繞,湖水碧綠,景色十分迷人。自漢代以來,許多隱士,築屋靈泉,先後建有萬卷書屋、寒山樓、萬壽臺、余旭樓、廖鵝堂、書譜臺、秋楓亭、大觀橋、百花園、龍龜戲魚池、艷陽雨井等景點,留下了許多贊美靈泉山的詩篇。明朝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封為楚昭王,派占蔔師勘察龍泉山,定為“五龍抱聖地之仙界”。靈泉山改名為龍泉山。朱楨在這裏建了壹座陵墓,後來的莊、鹹、康、景、段、成、龔等國王都葬在這裏。每個王陵都有自己獨特的墓地,稱為楚王墓,簡稱楚王墓。後來陵區被毀,有5個陵園,6個亭子,其中天馬峰下昭陵仍能看到當年的情景,周圍的城墻和墓葬還比較完整。周長1500余米,占地160余畝。從正門進去,有壹條青石鋪成的走廊,裏面依次可以看到拱橋、欄桿、玉屏、石龍、賞殿的石基、拜臺。整個陵園建築莊嚴宏偉。如今,龍泉山古跡已被修復,楚昭王墓開放迎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他們欣賞美麗的風景。

【古詩詞鑒賞】遊春明張天佑

遠看青山陰森,近看清水溶解。

吐梅白玉樹不同,處處鎖柳淡煙。

武漢郊區有壹座美麗的龍泉山,就像兩條巨龍橫臥在梁紫湖畔。它三面環水,山峰秀麗,樹木蔥郁,亭臺樓閣。北宋文學家張雲昆曾來此壹遊,留下了“* * *遙望靈泉,碧海藍天”的千古絕唱。明代詩人張天佑遊覽龍泉山後,描繪了這裏如畫的春色。

詩的第壹句描寫了從遠處看龍泉山的景色。站在遠處,龍泉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呈現出雲開霧散的景象。在第二句中,我寫了近距離觀察梁紫湖的美麗景色。綠水可溶,清澈寬廣。讀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張運啟的詩:“兩峰雲起,千河共流;在家扶松柏,登堂看鶴樓。“這不是龍泉山的風景素描嗎?詩中的三四句,也把重點放在了龍泉山上郁郁蔥蔥的樹木上。正在盛開的白色梅花,像壹棵形狀各異的李樹;山腳下環湖的綠柳,仿佛升騰起藍色的煙雲,嫵媚動人。

這首詩有壹大特點,對仗極其工整。是難得的兩副較好的描寫山水的對聯。第壹張圖,壹遠壹近,壹望而知,壹青壹藍,壹山壹水,壹郁壹溶;第二幅,壹吐壹鎖,壹梅壹柳,壹白壹淡,壹玉壹煙,都在壹起。對仗寫得多麽準確工整,龍泉山和梁紫湖的自然風光描寫得多麽美麗恰到好處。

這首小詩的另壹個特點是使用了較多的重疊詞,大大增加了詩的氣勢,增強了感染力。全詩28個字中有12個疊字,4首詩中有6個疊字。讀起來沒有重復,反而朗朗上口,魅力無窮。“山”“水”“憂郁”“可溶”“樹”“處處”搭配得很好,音節鏗鏘,節奏優美。朗誦這首詩似乎悠揚,奏唱著龍泉山的美景。這也體現了古詩詞的藝術魅力。“以詩傳山”。這些優秀的詩歌壹定會提高龍泉山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遊客來遊覽。

(曹)據

【現代散文】龍泉山在五常縣城東20公裏,古稱靈泉山。

在不知道龍泉的時候,聽人說“此山極幽,下有兩嬪妃古墓”,所以有此名山壹遊。

驚魂第五天,趁著春光,驅車進入龍泉山。停在“昭王臥房”,下車仰望龍泉主峰天馬峰。這座山就像鹹陽的茂陵——壹個饅頭形狀的山包。只有當妳把閑暇時間減少壹半的時候,妳才能體會到“看風景不如聽音樂”,這是真的。

龍泉山的古貌不得而知,但從明代學者李東的《龍泉水樂》中可以窺見壹斑:“今有峰巒,泉溪,松柏,樹竹,煙雲,鶴鶯,鹿虎,月桂樹蘭,花草,溪水畫,亭臺樓閣...最早的壹個推西漢太陽舞,等樊噲。樊噲雖然是漢高祖的妹夫,但絕不是皇帝的血脈。所以,1400年後,他的墓被楚王和被龍養鳳養的趙霸占,棺材被移了200米遠。朱楨是明太祖的第六位王子,被封為楚王。他看中了龍泉風水,將其定為仙土,將其變為墓地。死後建“昭王寢宮”,繼續享受龍泉山水的勝利。其後的274年間,其太子王孫先後修建了“莊、賢、康、景、段、成、公、和”、“趙”九座皇陵。這些壯觀的臥室使龍泉山的壯麗景色更加絢麗多彩,聞名於世。許多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古跡就是從這些墓葬中發掘出來的。

在九州之內,有超過數以千計的帝王陵墓!看著看著好像差別不大,也沒有什麽值得留戀的,於是邀請同伴登上天馬峰遠眺。春山已經醒了,路上經常會遇到壹棵棵白葉綠葉的梨樹,更多的是掛滿紫色野果的荊條和低油綠的馬尾松。飯後,爬上山頂。壹亭立於山頂,重檐飛椽,雕青瓦,曰:俯瞰亭。這是壹個古董重建。最初的亭子是由樊噲的孫子樊建建造的。它已經被風雨侵蝕,早已融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相傳北宋文學家張赟曾有“望靈泉,天高雲淡”的詩句。

從亭中向外望去,龍泉山中的天馬峰和玉屏峰猶如兩條巨龍橫臥在梁紫湖鏡面般的岸邊,蜿蜒於群山之間,7平方公裏的盆地鑲嵌著“三龜九眠十二景”,正在逐壹修建和修繕或重建。

龍泉山的美是壹棵660歲左右的菩提樹。珍貴的樹已經用白墻圍了起來,中間有開花窗的矮墻把樹和院門隔開。如果妳想欣賞它,妳必須買壹張50美分的票。我百思不得其解:當我站在院外時,我能看到菩提樹粗壯的樹幹,樹枝是灰色的,平平淡淡的,但樹枝還沒有綠。我為什麽要買票才能再見到妳的臉?售票女笑著說:“美在根。只有進去了才能看到。”

所以我買了票,看了奇觀。地面上的樹根* * *有壹尺多高,覆蓋了方圓的幾十個臺階。它們交織在壹起,就像“去九龍開會”。龍頭、龍身、非洲爪、龍尾、龍林,金光四射,翻滾舞動,渾然天成。屏息靜觀,定於“菩提”境界。

龍泉之趣在於菩提。

(李佳升)

【民間文學】在五常縣龍泉山,有壹個二龍戲珠的故事。

據說龍泉這個早先沒有山的地方,是汪洋大海,海中有固定的海珠,所以海上永遠風平浪靜,漁民永遠平安。沒想到,今年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原來是兩條惡龍。當他們發現這個固定的海珠時,他們看到它又圓又亮,他們徑直向它沖去,想把它吞進肚子裏。兩條龍互不相讓,妳爭我奪,上下折騰,攪動大海,淹死無數漁民船工。這壹來,丁海柱生氣了。它想,如果我有壹個和平的世界,我又被這兩個邪惡的障礙迷惑得無法獨自制服,我該怎麽辦?它日夜掙紮,看著兩條龍越來越兇猛,導致大海泛濫。壹直在岸上安居樂業的百姓死了,逃了,壹片淒慘景象。後來,丁海珠終於想出了對策。她輕輕地升到海面上,只看到珍珠在水面上閃閃發光,壹亮,兩條惡龍不知道怎麽辦,然後她就沖了上去。這時,海珠被賦予了鎮水的魔力。轉眼間,海水完全退去,壹片汪洋變成了沈重的陸地,將兩條惡龍困在了淤泥中。惡龍離開了海水,它們既不能翺翔,也不能攪動和翻騰。放在那裏,不要動。幾個小時後,* * *,兩具令人瞠目結舌的骷髏變成了山。那個鎮上的海珠制服了惡龍,把自己變成了壹個圓山包。人們記住了這顆救苦救難的仙珠,於是把它命名為“珠山”。

這個故事在龍泉代代相傳,後人在珠山頂上建了壹座明珠塔作為紀念。

(楊黛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