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考慮人與物的關系。所謂三十而立,衣食住行,物質生活都滿足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然後要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到中年就復雜了,是妻子,是母親,是朋友,是上級,是下級,等等。接下來,不可避免地,我不得不考慮人與心的關系。我從哪裏來?去哪裏?活著有什麽意義?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沒有人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和判斷。但我們大多數人,* * *追求的是同壹個意義:擁有滋養心靈的自由,擁抱自然、藝術、詩歌和文學的美,感受對家人和朋友的愛。
內心自由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完全屬於妳,沒有人可以奪走。壹個人所擁有的壹切都可以被剝奪,只有人性最後的自由,即在任何情況下選擇自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是不能被剝奪的。
人生的意義在於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和感受。可以說,人生的意義是他自己創造的。即使是同樣的情況,不同的個體也會有非常不同的感受和體驗。所以,不要試圖去評判別人的幸福,不要鄙視任何壹個普通的個體,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衡量別人的感受。
書的前三分之二是作者在集中營的紀錄片。光看文字,真實的暴力、罪惡、人性的消失和喪失,就會讓人毛骨悚然。
我以前對集中營壹無所知。我的理解僅限於《美麗人生》中集中營的藝術生活,和《肖申克的救贖》中監獄生活的類比。
但文藝就是文藝,生活遠比藝術殘酷,沒有那麽多感人的情感,沒有那麽多戲劇化的情節,只有那種令人窒息的死亡感,永遠不會散去。
當然,除了惡,妳也能看到終極的善,在漆黑的夜晚裏大放異彩。集中營是壹個放大鏡,把善惡都放大壹萬倍。妳可以看到人與人是多麽的不同,個性與個性,人性與人性。
其實作者的描述很冷靜很克制,甚至理性的像壹個冷眼旁觀的人的態度,但妳還是可以通過他的文字窺探黑洞。作者在集中營的真實生活經歷使這本書前所未有。
如果這本書有第壹部分,可能只能算是文學作品。然而,是後壹部分使它完整。成為心理學乃至哲學的經典名著。
弗蘭克爾開創了“有意義的治療”的理念。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側重於過去,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側重於現在不同,弗蘭克爾的意義治療更側重於未來。三者的優劣無需爭論,都是獨立的,不可替代的。
他開玩笑說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深層心理學”強調的是切入病人過去和潛意識的直覺和希望,但他沒有。他追求“高心理學”,關註個人的未來和有意識的決策和行動。
他的心理治療強調通過自我超越幫助他人達到人生意義的新高度,而自我超越是通過積極的努力、恰當的方法、接受限制和明智的決定來實現的。他的目的是激勵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認識到應該利用自己選擇的能力來實現個人目標。
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提出,尋找生命的意義主要有三種方式。
首先是創造或從事某種工作。二是經歷壹些事情或者面對壹些人,換句話說,妳不僅可以從工作中找到意義,也可以從愛情中找到意義。但是,最重要的是第三條路:即使是絕望處境下無助的受害者,在無法改變的厄運面前,也能超越自己,相應地改變自己。他能把個人悲劇變成勝利。
他本人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對這段話做了最好的註解。他的壹生傳奇而精彩,最重要的是,他真正活出了生命的意義。
他生活的意義在於幫助別人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
正如弗蘭克爾所說,“壹個人所擁有的壹切都可以被剝奪,除了人性最後的自由,即在任何情況下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弗蘭克爾的意義療法是我們在苦難中的燈塔。他告訴我們,即使妳失去了所有的自由,妳仍然有權自由地控制生活的意義。
這是否意味著痛苦對於發現生命的意義是不可或缺的?不。我只是堅持壹點:雖然痛苦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說,可以通過痛苦找到意義,前提是它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可以避免,那麽消除其產生的原因是有意義的,因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不如說是自虐。另壹方面,如果妳不能改變讓妳痛苦的處境,妳仍然可以選擇采取什麽態度。
我們不必刻意去苦,也不能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