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體
西周、春秋、戰國盛行四言詩,除了楚辭,其他詩很少。
四言詩是古代最早的詩體。四言詩是《詩經》中的基本體裁,如國風、瀟雅、大雅。在先秦兩漢的其他古籍中,如《史記》中的麥修閣、《宋·程子註》、《左傳》中的《子產詠》等。,四字體也占優勢。可見,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無論是社會上層還是下層,無論是娛樂還是祭祀場合,最流行的詩體都是四言詩。
五字體
五言詩是古代漢詩的壹種體裁。指每句五言的詩,全詩由五個字組成。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從而擴大了詩歌的容量,更靈活細致地表達感情和敘事。音節方面,奇偶匹配,更具音樂性。因此更適合漢代以後發展起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漸取代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壹。初唐以後出現了近體詩,包括五言詩和五言絕句。唐以前的五言詩壹般稱為“五言古體詩”或“五言詩”。
五言詩是每句五個字的詩。作為壹種獨立的詩體,它起源於西漢,成熟於東漢末年。當然《詩經》裏已經有五言句了,比如“召南顯露”:“誰說鳥無角,何必穿我家?誰說女人無家可歸,妳幹嘛快去坐牢?”漢魏六朝詩歌以五言為主。說明五言詩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古代有壹種說法,認為五言詩源於李陵與蘇武的詩,但後人否定了這種說法。如蘇阮體曰:“李陵與蘇武,五言皆假。”還有《古詩十九首》中的五個說法,沒有得到廣泛認同。總的來說,五言詩體系吸收了民歌的形式。
秦始皇的民謠《長城謠》:“生男慎,乳女哺。我看不到長城,屍體才是柱子。”就是用五個字。漢代的樂府詩,如《江南》、《白頭謠》、《桑上陌》、《孔雀東南飛》,也是五言。壹般來說,文人最早寫的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詩。五言句式是在四字的基礎上每句加壹個字,在句子節奏上加壹個節拍,形成221或222的節拍組。因為不同的節奏在詩歌中交替使用,所以句式更多樣,更有音樂感。
六字體
六言律詩屬於古詩詞,不多見。
六言詩是舊詩的壹種體裁,全詩六字壹句。在《詩經》中已經萌芽。後來詩人偶有六言四句的短詩,如王維的《田園曲》:‘桃滿雨,柳行更煙。花兒已經落了家,但仆人們還沒有回來,鳥兒還在睡覺。''
六字散句最早散見於《詩經》。有單句,也有偶句。比如“房間裏的人無時無刻不在和我交朋友”“房間裏的人無時無刻不在和我交朋友來破壞我”(高峰北門)“我晚上沒事幹”“我上班晚上不睡覺”(馮偉)“我五月份動了股票,正因為《詩經》中有這麽多的六言絕句,所以智玉和劉勰討論六言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這裏。而《詩經》中的六言律詩只是散句,比較少見,沒有連續出現兩句以上的六言律詩。所以,如果認為《詩經》時代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六言律詩,顯然缺乏充分的證據。
說到楚辭,六字句不僅常見,而且還出現了四個以上的連句。《離騷》的基本句式是“上至七下至六”,如“我願乘玉風,我願乘風。早晨的太陽從蒼梧Xi開始,傍晚到了宣普。想少留這點精神,就黃昏了。我命令何慶祝節日。希望尷尬,不要勉強。”。這樣的句式,如果去掉前壹句的“Xi”二字,其實就有了六言律詩的雛形。《九辯》中甚至有六句連句:“我不能慷慨,我糊塗。我自怨自艾,心跳不已。”這是壹個非常值得註意的現象。因為,作為壹種詩體,如果能獨立成詩,至少要有四句,否則只能算詩,不能算完整的詩。可以說,《離騷》的句式和《楚辭》中大量工整的六言絕句,為六言詩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完整規範的六言律詩是建安時期才出現的。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律詩是孔融的三首六言律詩。孔融,建安七子之壹,以詩文著稱。在詩歌創作上,他在借鑒《詩經》、《楚辭》和兩首漢樂府六言散句的基礎上,創作了完整的六言律詩:
在漢家,葉道微、董卓乘勢作亂,狂妄濫用專權,百官皆懼,百姓苦不堪言。
李國是在爭議和搬到長安考慮回國。期待關東難過,夢見曹公歸來[1]。
從羅到,曹公無私報國,減少了廚房飯菜的甜頭。領隊來自齊琦,雖然他經常挨餓,但他想念我的辛酸和悲傷。
孔融之後,曹丕、曹植都有傳世的六言律詩。曹丕有三首六言律詩,其中李詩和是標準六言律詩。寡婦的詩是六言律詩,但因為每句話的第四個字是“Xi”,所以可以看作是六言律詩的獨特風格。
七字體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詩)、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句)。
七言體是古代漢詩的壹種體裁,以每句七言或七言為主。它起源於漢族民歌。先秦時期的《荀子·相城篇》除了《詩經》和《楚辭》中的七言句式外,還是壹種以七言為主體的雜體韻文,是模仿漢族民歌而寫的。西漢時有七言通俗韻文,如司馬相如的《範姜篇》和尤氏的《集九篇》,此外還有《漢書》所載的《樓虎歌》、《尚軍歌》。東漢時期的七言雜歌比較多。如東漢末的《麥謠》、《吳在城中》(司馬彪《漢書五行誌》)、《桓兒歌》(抱樸子《神駒》)等,都是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雜語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經召集群臣,做了壹副百良臺的七字對聯。但根據後來的研究,這是壹個不實的說法,不可靠。魏的《葛炎行》是中國第壹首完整的文人七言律詩。以後唐慧秀、鮑照有七言作品。鮑照的18《準其難行》不僅極大地拓展了詩歌內容,而且將原來七言律詩的押韻改為隔句押韻且可以變換,為七言體的發展開辟了壹條新路。七言詩從梁到隋逐漸增多,直到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展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
雜項風格
雜詩,因詩中句子長短不壹而得名,字數不定,最短的只有壹個字,長句多在九跨以上,多為三、四、五、七字。它的特點是形式比較自由,便於無拘無束地表達思想感情。任何以情感或氣勢取勝的詩人,都對雜詩有極大的偏愛。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格律詩在中唐時期達到頂峰(代表詩人為杜甫),由於其詩美空間已被唐代大詩人挖掘,所以中國晚唐五代的格律詩發展為雜詩,對格律詩形成了反沖,導致形式上有些僵化,最終塑造為“詞”的系統形式。詞最終發展到“壹代文學”的高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