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現代詩,如何做壹首詩?
詩歌是壹種文學風格,側重於表達詩人的思想和感情。但感情不是詩。從情懷到詩詞,有壹個具體的外化過程。這種外化過程既是“意象和諧”的意象建構過程,也是“思維與環境和諧”的意境創造過程。壹首詩是否有詩意,取決於它是否有優美巧妙的意象。壹首詩是否具有獨特的魅力,就是看這首詩是否具有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詩人寫詩和批評家評詩時經常用到的兩個術語。然而,幾本權威的寫作教材,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寫作》,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寫作高級教程》,甚至相當權威的《寫作新稿》,都不約而同地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強調意境的創造,強調意境的創造。有的甚至整章都沒有提出“意象”的概念。對於眾所周知的作品,欣賞者被作品中的“意境”所吸引和感染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說,從文學史或鑒賞的角度強調作品的意境,無可厚非。但寫作教材並不具體再現文學史實或鑒賞作品,而是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寫作理論,了解常見文體的基本寫作規律。鍛煉常用文體的寫作技巧。在常見文體的寫作中,詩歌寫作是老師很難教學生的,也是最可怕的,尤其是很多學生精心創作的“詩”。在專家眼裏,它們沒有詩意,壹個簡單的結論就是“不像詩”!詩意從何而來?寫詩的關鍵是什麽?意境和意象是什麽關系?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這些問題——壹旦討論,難免有壹派的觀點有失偏頗,敬請指正。壹般教材中,詩歌寫作的重點在於意境的營造,意境之美使詩歌韻味十足。在我看來,詩歌寫作的重點應該是意象的組合,巧妙的選擇,自然的組合,自然的意境是獨壹無二的。詩歌寫作歸根到底要以意象的選擇為先,意境是全詩寫出來之後的壹個整體內涵。壹首詩美不美,要看它有沒有意義,意義來源於意境。從詩味到詩美,其實就是從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沒有形象,意境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詩歌創作過程中,詩人總會對生活中的某種現象產生特別感人的感受,獲得第壹意象,這往往成為這首詩要產生的核心意象。從具體的寫作實踐來看,壹般詩歌的寫作方式有兩種:壹種是先有情感思想,再巧用事物,這叫情感思想的物化;另壹種是詩人在眼中預見到某種東西,然後通過持物來表達自己的意誌,這叫物的情緒化。意象是否具有穿透力和崇高性,取決於“情感的物化”和“物的情緒化”的努力。物我若能融為壹體,那就妙不可言,物我若分離,讀者難唱。還不如註意捕捉美味易腐的圖像。意象不是現代詩歌的專利。唐代詩評家司空圖說:“意象出,自然奇。”(二十四詩品)胡應裏也說:“古詩之美,專求意象。”可見,意象藝術是中國詩歌的傳統,創造性地發揚這壹傳統是當代詩人自覺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傾向。它是客觀意象通過詩人的情感活動創造出來的獨特意象。它是壹種富有更多主觀色彩的、不同於生活原初狀態的具體藝術形象。意象在文學作品中壹般以兩種形式出現,即單壹意象和整體意象。單壹意象是文學作品中最基本的藝術意象,整體意象是由壹組或壹系列意象組成的有機整體畫面。也稱為圖像系統。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斷腸人在天涯”都是單壹的意象,人們往往把這個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壹部分”。他們不能離開整體。如果他們離開了,單壹的形象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比如“死藤”壹旦離開,“苦藤”就失去了這種散曲賦予它的悲涼色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只有壹個整體形象。意象是詩歌寫作的重點。意象是詩歌藝術的靈魂,有了意象,就有了詩意。沒有用心,就沒有詩意。所以,詩歌寫作既要避免有意的意象,也要避免無意的意象,比如在刊物上發表的壹首詩《勤奮》。可以說是沒有刻意的形象:“天才伴隨勤奮/成功與勤奮相連/不要期待運氣/不要等待明天/順其自然,這是懶人的信條/把握生活,這是勤奮者的座右銘。”這種詩只是壹般哲學上的直白,缺乏具象符號,無視形象,不講形象,所以就像“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這樣的小格言作為詩,真的不好。高爾基說得好:“真正的詩歌,即使略帶哲理,也總是對專事推理的東西感到羞恥。”還有壹種情況是無意的。有壹首詩寫道:“光滑的鏡子/映出物體的影像/映出姑娘的笑臉/映出老人的眼睛。”還有人高呼蝦為:“彎腰絕不是對人的尊重。”不知道寄托的意義,缺乏詩意。充其量只是對事物獨特形態的壹種解釋,味道像嚼蠟。它實際上是壹部沒有深刻意義的膚淺作品。所以,如果有壹個形象或者壹個意向,那就是膚淺的或者被忽略的。意義是詩歌的主題,是意境的核心。這種意義不是觀念的意義,而是興趣的意義。也就是情緒物化後,妳能看到妳能聽到和感受到的“意義”。是情感思考後的“形象”。構思高貴巧妙,不低俗,形象淺顯親民,但不太隱晦。這種尺度真的很難把握。所以古代費景瑜說:“詩貴如淺,不貴如深。”所以,詩歌在對很普通的物體的描寫中要有新的含義,讓人壹看就懂。但是,值得紀念。體重就是這樣,韓寒已經評價過了:她把血淋淋的頭放在了生命的天平上/讓所有幸存者都瘦了下來。壹個生命的平衡,權衡了張誌新激烈壹生的比重,凸顯了她死亡的獨特震撼,重於泰山。將壹個人與所有幸存者相比較,所形成的對比”。體制雖小,卻能以極其強烈的情感內容取勝。俗話說“以少勝多”。也是基於鏡報的主題。上壹篇文章舉的例子有沒有形象,而李秀妍的“鏡子”跳出了鏡子的自然屬性,展開想象和聯想,有了更高更深的想法:“歷史的鏡子是最公平的/如果妳怕它/扔它,碎了-/它也會變成千萬雙眼睛......“把鏡子的自然屬性與人類歷史聯系起來,從鏡子的意象中提煉出‘歷史是公正的審判官’的象征意義,開拓了詩的意境,從而表現出獨特而深刻的哲理。再比如,蘭林的十四行詩《傘》:“當妳向別人敞開心扉的時候/別人都在想/如何握住妳的把柄”和壹個學生寫的足球:“我以為我很圓滑/我不想被別人踢。“萬物皆生動,但意蘊依稀可見,這些詩中的意象達到了“物我合壹”和“心物二約”意象的選擇是第壹步,意象的組合是第二步。意象組合是指觸發作者靈感的客觀事物的現象或意象,作者捕捉主要意象。在此基礎上,他進壹步調動生活的積累,以“靈物”的方式展開想象和聯想,使主觀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生活中的各種物象相交,逐漸達到統壹,同時勾勒出全詩脈絡。創造意與境和諧的詩歌藝術境界。意象的組合必須著眼於詩歌意境的創造,這是由詩歌藝術表現的特點決定的。所謂意境,是指描繪作品生活場景的意象組合,並與詩人的審美情感相融合而產生的壹種藝術境界。它是壹個整體形象,能夠誘發和開拓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換句話說,意境是意象的高級形式。它也是文學典型原則在詩歌創作中具體運用的審美結晶,使讀者在品味中通過想象和聯想獲得更廣闊的藝術世界。因此,在意象組合的布局上,作者要在有限的生活畫面中濃縮真摯、強烈、健康的思想感情,使作品耐人尋味,富有詩意,意象組合營造意境。歸根結底是場景的交融。壹個好的詩人,它能做出“情在景中,情含景”的意境。如李白《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中,故人西離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航,碧空如洗,長江卻在流淌。這首詩有壹系列個體意象,如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圖像組合在壹起,形成了場景中隱藏感情的現實畫面,盡管它往往更具表現力和深刻性。詩中沒有直接表達對朋友的眷戀,而是以壹個詩人的形象,乘著孤帆消失,在河邊久久停留,表達深情。這首詩表面上是寫風景的,其實句句都是抒情的。誠然,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感傷的。意境來源於意象,可以合理編造。在此基礎上,意境自然就有了虛實條件。當意象以某種方式形成壹個完整的藝術結構時,進入詩中的意象往往因為相互牽制和作用而產生新的整體和新的內容。賀鑄《玉案》最後幾句是:“壹溪煙,滿城風雨,梅子黃雨。“當這三個意象形成這樣壹種意象結構時,這種意象結構的審美效果就是它的意境從現實升華到虛無的過程。詩人認為情人杳無音信,像壹個逝去的春日,這使他更加百感交集,滿腹心事。此時此地,閑適與煩惱就像無盡的煙草,就像飛遍全城的羊群,就像淋漓的黃梅雨,那麽憂傷和迷茫,就那麽集中在他的面前而無法散去..然而,這還遠遠不夠。要真正把握詩歌的意境,仔細分析詩歌中意象的組合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提醒我們,只有意象的結構組合巧妙,才能提供夢幻的意境。這是因為優秀的詩歌都有其顯性或隱性的結構。對於詩人來說,正是這種結構將不相關甚至矛盾的意象組合在壹起,從而形成了豐富的壹面。傳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就讀者而言,我們通過分析意象組合的框架來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對於初學寫詩的人來說,反復強調意境的創造從壹開始就是抽象的、空洞的,更是難以實施。詩歌寫作既要避免有意意象,也要避免無意意象。有了意象才有可能寫出詩意的作品,沒有意象就沒有詩意。除非與感情深厚的意象組合有機地融為壹體,否則不可能形成優美的意境。寫詩是從意象到意境的創作過程,評價詩歌也是從評價表層意象到探索深層意象組合,從而由表及裏了解詩人思想感情的過程。詩歌的美更多的體現在意象組合形成的意境上,這也是很多詩評家反復強化意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