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改變大班藝術活動集體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如何改變大班藝術活動集體教學的方式和方法

“萬事開頭難”,這句話我想我們大家都深有體會,教學活動也是如此。教學活動要想壹舉成功,達到語音的效果,那麽精彩的導入壹定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平時對進口活動的重視和經驗積累,總結出以下經驗:

首先,明確導入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導入活動的目的是吸引幼兒的註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或了解原有的經驗,或復習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同時起著平穩過渡的作用。雖然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我們絕不能為了抓住它的配角而篡奪主人的角色。壹般來說只占活動的三分之壹,所以要多留些時間給孩子學習新的內容,讓孩子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否則就會失去導入活動的作用。比如在看圖說話的教學中,老師設計的導入環節過度暴露了圖片的內容,過於繁瑣冗長,使得孩子在後續看圖環節中失去了新鮮感和興趣,心情慵懶,這當然大大降低了活動的效果。

二是從針對性出發,體現了導入活動的個性化和藝術性。

(壹)有的放矢。集體教學活動時間緊,引入活動要防止扯淡現象。必須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不得強行添加與教學目標無關的內容,不得脫離教學內容引入,浪費有限的教學時間。

(二)導入方法應符合領域特點和具體內容。

導入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謎語導入、解題導入、復習導入、遊戲導入、懸疑導入、講故事導入、直接導入等。要根據不同領域、不同內容、不同教育價值,充分展示教材所蘊含的教育價值,選擇合理的導入方式。?

比如,壹般來說,歌曲、場景、詩歌、故事的引入不適合數學和科學教學活動,因為科學和數學活動要求孩子的思維具有邏輯性和嚴謹性,活動本身具有探索性,要有壹定的知識和經驗準備。但由於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尚未發育好,直覺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地位。所以在組織這類教育活動的時候,比較適合介紹經驗、資料、環境、復習。比如可以聯系孩子現有的知識和經驗。雖然孩子們只是積累了壹些直觀的、表面的經驗,但孩子們親身感受到的東西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總能激活孩子們的興奮點,讓探索活動順利進行。還可以復習學過的知識點,讓孩子自然地進入到活動中。也可以先給材料。通過看、摸、捏、敲等遊戲活動,孩子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可以增強活動的有效性。在組織蝸牛的活動中,我讓小朋友回憶:妳是在哪裏發現蝸牛的?妳抓到蝸牛的時候,它在做什麽?蝸牛怎麽爬?妳在蝸牛爬行的地方發現了什麽?課前老師安排孩子們周末抓蝸牛,所以孩子們對這些現象並不陌生。他們有話要說,孩子們積極回答。通過相互交流,他們還幫助孩子們了解了蝸牛的生活環境。當孩子註意到這些問題時,引導他們探究原因,他們就有了探究壹些更深層次或未知問題的欲望,探究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沈浮活動中,我給孩子準備了很多材料,比如紙、塑料積木、木頭、釘子、棉花、石頭、彈珠、小船、乒乓球、盛滿水的玻璃盆等。愛玩水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看到這些資料,很多小朋友已經躍躍欲試了。我趕緊說:“小朋友,請把這些東西放到水裏玩,妳會發現什麽?”孩子們非常高興,卷起袖子玩了起來。通過導入部分的操作,幼兒積累了豐富的關於沈浮的感性經驗,為教師分析材料的質感與沈浮的關系做準備。

再比如:謎語導入、會話導入、鑒賞導入更適合藝術領域。在藝術活動《春姑娘》中,我首先向孩子們介紹:據說天上有壹位美麗的春姑娘,黑頭發,圓圓的臉,穿著漂亮的衣服。無論她隨風飄到哪裏,綠草、美麗的花朵和樹葉都會發芽,因為她有壹條奇妙的裙子。然後討論:春老師的裙子和我們的有什麽區別?她有壹條什麽做的裙子?妳覺得她怎麽樣?她會給我們帶來什麽?這就很自然地進入了畫壹個春姑娘的主題和意境,讓孩子不僅明確地想畫壹個春姑娘,而且知道可以加上柳樹、綠草、小花、蝴蝶等美化畫面,通過想象畫壹個美麗的春姑娘,讓他們有壹種美的享受。在美術活動《蜻蜓》中,我先讓孩子們猜壹個謎語:“壹雙眼睛圓圓的,鼓鼓的,身體像壹根細棍,兩對翅膀又細又輕,忽高忽低,在水面上畫壹個圈,還是壹個捉蚊子的小能手。”孩子們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在猜測的過程中,對蜻蜓有了進壹步的了解。當老師拿出模型圖紙時,大家都把註意力集中在蜻蜓上,仔細觀察加以證明。因為謎語在壹定程度上揭示了蜻蜓的身體特征,描述了它們的生活習性,所以可以很自然地進入演示繪畫環節,不必生硬地解釋,而是言簡意賅。孩子們的最終作品不拘壹格,豐富多彩。

當然,各種導入方式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並沒有絕對的限制,這裏要把握相對的特點。比如情境導入更適合健康、社會領域的教學,但也適合壹些藝術、語言領域的教學,甚至可以用在某個科學、數學教學活動的導入部分。即使是同壹個故事教學,也可以選擇多種導入方式。比如,在其中壹個主題為“我的家我的街坊”的語言活動“大黃貓進城”中,因為故事對於中學生來說比較復雜,為了減少瑣碎麻煩的程序,我采用了直接導入的方法,即直接把故事呈現給孩子欣賞。讓孩子充分理解和體驗故事的發展,通過全神貫註地聽和觀察畫面來理解故事的內容,並隨著故事的進展密切關註屏幕上的指示牌、路標、招牌、建築物等。特別是對於壹些長而有意義的故事,這種方式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鋪墊。比如我在欣賞《胡桃夾子》這種兒童文學作品時,直接講故事,把孩子帶入故事本身的意境和懸念中,著重體驗貫穿整個故事的情感變化,從開頭到發展,高潮到結尾,這樣會更有利於保持他們在參與活動中的專註力和註意力。但是,直接導入法在所有的故事教學中並不是萬能的。比如老師在組織孩子開展向猴子學習的活動時,如果還是采用直接導入法,孩子聽完故事後很容易失去故事的新鮮感,反而會興奮起來,無法靜下心來好好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所以我對這個表演性很強的故事采用了故事表演導入法。活動前,安排壹個情景喜劇,讓壹個孩子扮演老人,讓另外幾個孩子扮演猴子給大家看。通過觀看表演,孩子對故事的整體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老師可以再問壹遍:“表演的對象是誰?”“妳看到了什麽?有哪些最好玩的地方?”“猴子在幹什麽?”.....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時候,會在看到的情景喜劇中加入自己的想法。這時候老師只需要讓孩子充分體會故事內容就可以了。在孩子能夠很好地理解故事情節和故事語言後,可以邀請孩子參與故事的表演。故事表演的引入方式,不僅可以讓孩子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理解故事的結構和氛圍,還可以通過小猴子貼近孩子年齡特征的表演,更大程度地激發和調動孩子的興趣點,讓活動真正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

(3)不同的年齡特征體現在引入方式上。

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註意力、有趣的事物和思維特點,教師在引入活動中要充分考慮。

例如,在體育遊戲“跳高、跳高”中,要求孩子學會用力拍球、跳高、輕拍、低跳,發展相應的跳躍能力,培養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因為3-4歲的孩子對球的這壹特性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相關的經驗,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思維是直覺式的動作思維,最好借助具體的圖片、手偶或情景表演來直觀地呈現出來。如果不能通過說話快速集中註意力,就不能有效喚起過去經歷的記憶。於是,我在活動中給孩子們贈送了壹個有眼睛有嘴巴的寶寶,用擬人化的語氣介紹:“我是壹個聽話的小寶寶,拿著球,拍拍,跳,重重地拍,高高地跳,輕輕地拍,低低地跳”。“寶貝球”壹下子引起了孩子們對活動的興趣,孩子們渴望和寶貝球交朋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順利過渡到讓孩子做橡膠寶寶參與遊戲的目標,達到理想的活動效果。

四歲的孩子已經向具象思維過渡,他們能夠理解生活中熟悉的、與生活經驗有關的事物。所以可以嘗試從教具導入切換到語言導入,引導孩子主動聯想。比如在分享閱讀壹只小狗的日子裏,我用讀者連接法設計了導入活動:“親愛的小讀者,今天又該讀書了。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毛毛蟲散步》和《小烏龜》這兩本書的內容,這兩本書都是關於壹個小動物做了什麽。今天,書中的主角出現在《奔跑吧奔跑吧》。這樣,孩子會主動去思考書中的主角——小狗,然後讓孩子回憶妳見過的小狗是什麽樣子的。孩子們願意分享他們關於小狗的經歷。這樣的導入不僅對之前的書籍有了大致的記憶,還能激發孩子學習新書的興趣,促進孩子的聯想能力。

五歲的孩子思考時依賴表象,有壹定的概括性,但只是概括事物的外在特征。六歲的孩子開始理解事物的邏輯或因果關系。所以,對於中大班的孩子,在導入設計中可以有意識地加入以概括和邏輯思維為特征的導入活動。比如在數學活動“認識梯形”中,我用的是復習導入法:我們已經學過矩形了。觀察這些長方形,妳能說出它們的異同嗎?然後老師指著梯形讓孩子們辨認:和長方形相比,這個圖形哪裏壹樣?有什麽不同?根據小朋友的回答,把長方形和梯形重疊起來比較。

因此,如果根據不同兒童年齡的發展水平,客觀地分析兒童的素質和能力,及時加以引導,滿足兒童各個階段的發展需要,是符合最近發展區規律的,不僅能為兒童所喜歡,而且能促進兒童分析、比較、理解、抽象和總結能力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兒童的智力。

第三,導入設計要註重語言的輸入輸出,不能追求表面的刺激。壹位老師在課堂上分享閱讀《我愛運動》時,用了六分鐘播放了壹段介紹運動的專題片,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但播出後,老師並沒有為影片組織語言練習活動,只是簡單地說了壹句“今天我們要學習壹本體育相關的書《我們熱愛體育》。這樣,導入和孩子和讀者之間就沒有了互動,就像壹個假人。這裏還要特別註意引入壹些問題的設計。我們往往把握不住提問的方向,有時會反復提問,造成“看似熱鬧,實則沒什麽價值”的現象。有時候我們設計的問題方向太籠統,引導不明確,讓孩子不知道怎麽回答,有的脫離了孩子生活的積累和知識經驗,讓孩子無從下手,不知道從什麽角度去解決。有時候方向太窄,會讓孩子的回答變得呆板,禁錮了他們的思維,抑制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所以在課堂活動之初就要註意問題設計的把握,從開放性、啟發性、層次性等方面考慮。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回答循序漸進地提問,引導幼兒饒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果。

第四,還要註意導入活動中的“情緒狀態的鋪墊”。

有壹次期中課,聽了兩位老師對小烏龜的閱讀教學。兩位老師通過展示壹幅畫或壹個洋娃娃來引入:“今天,我們班來了壹位小客人。是誰?”然後在壹些問候之後,老師說:“我們今天要讀的書是關於小烏龜的。”然後展示第壹頁:妳看到了什麽?雞蛋怎麽了?妳怎麽知道?然後看第二頁:妳看見誰了?(小烏龜)壹只小烏龜出生了。可能我們兩個老師都看過老師的指導手冊,但是這個介紹好像有點淺顯,如果能再考慮壹下情緒的介紹就更好了。因為這個讀者無論是意境還是語言都很美,尤其是小烏龜剛出生的時候,對周圍的壹切都很陌生,用新奇的眼光發現周圍的壹切。所以我們不妨這樣設計:上課前,請家長講壹講寶寶是怎麽出生的。嬰兒出生時長什麽樣?讓孩子對出生問題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直接展示第壹頁:妳看到了什麽?(雞蛋)這個雞蛋在哪裏?(讓孩子觀察背景)雞蛋怎麽了?妳是怎麽發現的?這時候老師可以防備海浪的背景音樂,告訴:在海邊,沙灘上有壹個大雞蛋。過了很久,有壹天,砰,蛋裂開了!原來是有寶寶來了!猜猜哪個寶寶會從蛋裏出來?孩子會很願意猜,老師可以讓三四個孩子猜,不肯定也不否定。然後展示第二頁:妳看,誰出生了?(小烏龜)這個時候,小朋友們會拍手,為小烏龜的出生歡呼。小海龜出生時是什麽樣的?慢慢地,眼睛睜開,妳會看到什麽?這樣就調動了孩子們保持作品美觀新穎的積極性。其實,情感是閱讀的基礎。如果孩子和讀者有壹個感性的* * *聲音,那麽他們就會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和白日夢。雖然現在的孩子可能還不能完全表達出來,但是他們已經避免了這種為了看圖而讀書,為了讀書而讀書的外在閱讀現象。

在壹些故事、兒歌、歌曲等作品中,教師要反復背誦,與課文和作者對話,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調:歡快、喜慶、美好、溫柔、悲傷或緩慢...............................................................................................在這裏,老師要學會跟隨孩子的發現,和孩子壹起驚喜。

五、面對同壹群孩子,導入設計在風格、形式、語言上要註意變化和新奇。

很多老師喜歡或者已經習慣了“今天老師給妳帶了壹張圖”“今天老師給妳帶了壹首好聽的歌”或者“嘿大家好我是熊。”“今天,我們教室來了兩位客人”等等。每天都壹樣,缺乏激情和變化,肯定會影響孩子對活動的興趣,心情懶散。

六、從細節入手,追求更精彩的進口活動。

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都要精心策劃,導入活動也不例外,但不能因案施教。也許是孩子的回答或已有的經驗與自己的設計不符,所以老師要提前做好充足的“應急預案”。

如果把整個教學活動比作壹艘船的航行,那麽設計壹個精彩的導入活動就像壹艘船揚起美麗的風帆。它會充滿激情,充滿美好的向往,或壹帆風順,或激流勇進。願小船在海上留下美麗的風景,壹路無限精彩,最終駛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