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懸崖上的樹,曾卓

懸崖上的樹,曾卓

詩歌的精神和思維的敏銳

——讀曾卓的《懸崖上的樹》

李小波

作者把生命濃縮成壹棵樹,用這種獨特的比喻告訴人們:生命就像壹棵樹,註定要獨自承受許多風雨,而美好結局的關鍵在於我們有足夠的毅力和勇氣去拼搏和戰鬥!

縱觀全詩,作者似乎沒有太大的悲喜。風景和抒情都很平實,娓娓道來,但讀起來卻很清新自然,似乎他領悟到了壹些人生的真諦。

贊賞;

如果妳的人生在懸崖上,妳該如何面對?那就做這棵樹:逆境中飛翔!

曾卓十七歲開始寫詩,是活躍於抗戰時期詩壇的“七月派”詩人之壹。解放前出版了詩集《門》和長詩《母親》,真實記錄了抗戰時期大後方知識青年的艱苦歷程。1955因“胡風事件”被迫停筆,終於恢復了新時期的政治生活,拿起新筆為新時代歌唱。1981出版的詩集《懸崖上的樹》,因為能真誠地揭示其情感和精神世界,所以影響很大。讀這些樸實無華的詩句,我們可以感受到壹個軍人被集體拋棄後的孤獨和痛苦,也可以感受到重新被接納後的喜悅和激動。以至於我們可以想見在他的情感世界和哲學領域激起的小波瀾。

真摯的感情和生動的意象是曾卓詩歌的主要特點。他的代表作《懸崖上的樹》以壹棵“即將墜入深谷的樹”作為利益的象征,塑造了壹個遭受強風襲擊,頑強地活在懸崖附近的不屈的勇士形象。懸崖邊上的樹雖然被“不知什麽怪風”吹到深谷附近的懸崖上,身體也彎成了風的形狀,孤獨而痛苦,但還是像“展翅飛翔”壹樣...顯然,這棵樹是無數憤憤不平的革命者的象征。荒誕的歲月和詭異的事情,曾經在詩人的腦海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於是詩人帶著強烈的歷史感和時代感,融進了自己童心,唱出了這首苦澀而深沈的歌。

詩歌其實是詩人靈魂的再現,是詩人靈魂的可視化。從這個角度看,懸崖上的樹也顯示了詩人曾卓剛正不阿的性格。他壹直保持著作為思想家和詩人的操守,這對於當今物欲橫流的時代的詩人來說尤為重要。只有保護自己靈魂的凈土詩人,才能創作出高尚的詩篇。然而,許多詩人卻喪失或畸形了這種倫理道德,把放蕩或扮演繆斯當作壹種時尚,使得聖詩創作日益世俗化和表面化。正因如此,更有必要重溫老詩人的性格和人格。

“懸崖邊上的樹”、“壹個人站在那裏”、“看起來孤獨而倔強”的孤獨形象首先進入讀者的腦海,給人以生動的印象和廣闊的想象空間。老詩人艾青說過“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詩人最重要的才能是運用想象”(《艾青談詩》),但詩人只有人格正直、藝術修養高,才能擁有高尚而鮮明的想象。這“樹”就像壹個歷經滄桑的孤獨老人。他受過各種委屈和磨煉,“似乎即將躍入深谷”,但他“似乎展翅欲飛”。壹個飛升的形象,不是壹個內心充滿憧憬和希望,對未來忠誠和信任的人,是無法想象的。正如著名詩人趙國泰所說,這涉及到壹個“詩人的道德形象”的問題。這個“德”要求詩人的精神上升到真善美的境界。

很多優秀的詩人。它以獨特的道德形象為世人所知,如艾青的“火炬”形象、鞏留的“駱駝”形象,而曾卓先生的道德形象則是壹個像懸崖邊上的樹壹樣倔強的“老水手”。正如趙國泰老師在壹篇短文中評價曾老的那樣,“生命的秩序曾以巨齒啃噬著他的繆斯,但他的道德卻在胸中,他正視著社會生活,把目光投向世界的盡頭,用自己的體溫聲音呼喚著崇高的理想。”曾總是把“樹”作為壹個道德形象來引用,意思是說它在身心各方面遭受了極大的打擊之後。我們不會沈淪,不會妥協,依然以壹顆火熱的心面對生活,面對歷史,面對未來。讓後來者有個“前車之鑒”,為他們指明方向。這是詩人驕傲的力量。

在《懸崖上的樹》這首詩中,“樹”只是壹個起點,在其中融入了詩人豐富的生活感受,給人以事物的啟發,給人以深刻的聯想和理解。在這方面,曾卓先生也表現出了思想家的鋒芒。讓人們從具體的詩詞中看到讓人警醒、讓人啟迪的思想。讀這首詩讓我們深刻體會到,詩與思並沒有明顯的鴻溝,我們可以通過詩的意象發現隱藏的哲學思考。認為詩與理是絕對對立的觀點,只能導致詩的內容膚淺,思想淺薄。

那棵樹孤零零地站在那裏/顯得孤獨而倔強,既是壹個落難的無辜革命者的形象,也是詩人曾卓孤傲而火熱的性格和品格的形象。正是有了這種精神風貌,曾老才得以經得起風雨,寫出壹首又壹首像懸崖上的樹壹樣清新哲思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