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地球的孩子讀了答案。

地球的孩子讀了答案。

大地之子

整體感知

李廣田是20世紀30年代與何其芳、卞齊名的詩人。但由於李廣田散文寫得好,其影響掩蓋了詩名。在他的散文集《畫廊集》的題詞中,他說:“我是鄉下人,我愛農村,愛生活在農村的人。即使是現在,雖然我在這個大城市生活了幾年,但我仍然像壹個鄉下人壹樣生活和思考。”從這段話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詩《大地之子》的風格——鄉土氣息。

《大地之子》是李廣田早期詩歌的代表作。它以深刻的意境和清新醇厚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熾熱感情,反映了他早期的現實主義生活觀。這首詩的意境簡單、深刻、深沈。擬人化的藝術表現手法,表現了作者與祖國土壤的血肉聯系。這首詩,壹掃作者以往詩歌中沈悶悲涼的氣氛,風格堅定明朗,俊朗豪放,從濃郁的泥土芬芳中透露出深刻的生命力量。它是作者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美好思想感情的凝結和升華。表明了他不求虛榮,但求踏實的人生意義的嚴肅人生態度。這種根植於生活土壤的腳踏實地的精神,在《大地之子》中展現出來,標誌著當時的李廣田的思想和創作開始踏上堅實的基礎,從而逐漸走向廣闊的天地。《大地之子》的思想內容不僅在當時彌足珍貴,在今天仍然具有陶冶情操、激勵人們進步的積極意義。詩的第壹節首先表明他是土生土長的人,作為人子對“大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把《天河》、《野草》比作繈褓,把《天河》、《野草》比作保姆,恰恰表現了大地與詩人母子的深情。詩的第二節說他站在地上,高昂著頭仰望天空。他永遠不會被天空中變幻的白雲、彩虹、藍天所誘惑。他的足跡將永遠踏在土地上,嗅到大地的氣息。

這是壹首“深情如人子”的情歌。用舒緩莊重的風格傳達對大地母親的熾熱深情。土地在這裏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自身,成為了祖國、母親乃至世界的參照物。正是基於這種鄉村自然人文景觀,詩人觸摸到了鄉村淳樸、淒美、悲涼的靈魂內核,用詩歌的窗口剖析了現代農村和《大地之子》的精神脈動和生命魅力,在現代詩歌中,在唱響農村長風的聲音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當現代詩派的詩人醉心於自我存在的精致與優雅時,李廣田卻頑強地紮根於土地,用鄉土的環境反映農民的內心與現實,腳踏實地地走近鄉土的本質。這種探索在壹定程度上平衡和扭轉了詩歌意識的傾向。

問題探究

壹、如何理解這首詩中的“大地”?

這片土地可以理解為詩人的故鄉,遼闊富饒的土地;也可以理解為養育自己的祖國,擁有積澱文明的深厚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為壹個充滿所有意義的無盡世界。可以和郭沫若的《大地,我的母親》比較壹下!做壹個對比閱讀,看看兩者在立意、節奏、風格上的差異。

二、如何理解這首詩的結論“因為我生活在天國/我失去了天國,/而我失去了我的母親,這片土地”?

像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安泰壹樣,詩人從大地母親的懷抱中汲取信仰和力量。只要他與大地母親接觸,他就是不可戰勝的。壹旦被對手舉到空中,他就失去了力量。詩人通過跌宕起伏的對比,進壹步肯定了詩人作為“大地之子”對大地的熱愛,將自己的感情推向了極致,從而強化了讀者的感受,深化了詩歌的內涵。

語言品味

第壹,表達感情的方式主要通過直接表達

詩人在抒發感情時,將主觀表現與客觀表現相結合,以直接表現和其他為主,表現由客觀物象孵化出來的心靈感受,創造了壹種物心合壹的抒情方式。如詩中“嬰兒”與“保姆”相提並論,滲透著對大地的深情;最後,“天”和“地”的對比加強了感情的清晰和強烈。這種說話方式避免了直接表達和純抒情用意象的曖昧,隱蔽性適中,質感清晰。

第二,簡潔的語言風格

口頭敘述直接、隨意、自然,沒有故作高深的語言,也沒有西化和神韻的嫌疑。詞匯和意象都是熟悉而普通的,自由舒展的語言姿態與自然樸素的生活渾然壹體。它的確是“大地之子”的聲音,散發著大地的氣息。當我們讀它的時候,我們會被隱藏在其中的壹種深深的情感力量所感動。它像表面光滑沒有水花的洶湧暗流,像平緩起伏的山峰,也像地下運行的地熱能...這種感覺是那麽的堅實而飽滿,又是那麽的淹沒而平靜,不自覺的震撼著妳,挑釁著妳。這種效果是由於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不是追求虛榮,而是腳踏實地的人生態度。這不僅僅是壹種想法,壹種標榜,而是他的整個人格和心智。正因為如此,詩人的文筆才會特別真誠、深刻、豐富。而且好像這些簡單的詩特別有表現力。

相關數據

壹、作者簡介

李廣田(1906—1968),筆名李迪、陳曦等。山東鄒平。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外語系,次年開始發表詩詞歌賦。1935大學畢業後回濟南教中學。曾與北大友人卞、何其芳出版詩集《漢源集》,被譽為“漢源三詩人”之壹。這壹時期的散文集有《廊集》、《銀狐集》、《闕昆集》,多以抒發內心感受和鄉土生活為主,追求寧靜優美的文風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流亡西南大陸,先後在壹些中學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隨著生活的變化和思想的進步,散文集《圈外》、《回聲》、《太陽邊上的隨筆》開闊了眼界,寧靜美好的氛圍逐漸被感性的內心和警察的理性趣味所取代,文筆更加老練簡練。同時還寫了長篇小說《地心引力》、《短篇小說集》、《金罐子》、《文學枝葉》等評論集。自20世紀50年代起,主要從事教育工作,曾任清華大學副院長、雲南大學校長。著有詩集《蒲城集》、散文《花潮》、《山色》等。他還致力於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整理了彜族支系撒尼人的敘事長詩《阿詩瑪》和傣族的敘事長詩《行秀》。李廣田的文集收錄了他壹生的大部分著述。

二、詩人的自述

為了從事寫作,我在大學進了外語系,受西方國家的影響,尤其是浪漫主義、頹廢主義、象征主義,又因為找不到思維的方向,越來越脫離現實世界。我只是過著小圈子的生活,朋友少,興趣狹窄。我讀的書範圍很窄。雖然我喜歡魯迅的小說,但最受影響的還是我。我最早寫詩,中學的時候寫了很多,訂了不少小冊。這時,我開始發表詩歌。後來寫了幾年散文。詩歌的內容是空洞的悲傷,散文的內容多是對家鄉童年的回憶或者身邊的瑣事。當然,我對這些東西並不滿意,但好像我有了自己的小世界,所以我忘記了外面的大世界。當我鎖在書房裏琢磨自己的感受和言語時,外面的暴風雨正在進行。壹個偶然的事件,我其實又受了壹次苦,就像壹片小葉子偶然卷入了風暴,這恰恰說明了時代的本質和我自己的存在。當然,“九壹八事變”對我有壹點震動,但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對我沒有影響,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我整個大學生活都在練習寫作,大學畢業的那壹年也是我貧血的作品開始陸續發表的壹年。

(摘自《我自己的事業》,李廣田研究資料李瑤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版)

三、作品欣賞(鄧牛頓)

對生養自己的土地的眷戀,是人類極其美好的情感。在太平洋的另壹邊,19世紀的美國詩人惠特曼曾熱情贊美“松樹橡樹之地”、“檸檬無花果之地”、“清涼氣息的妖嬈之地”、“各種光彩的河流之地”。在太平洋的這壹邊,在20世紀中國的新詩界,郭沫若頻繁地叫著“大地,我的母親”,可見他的熱情。艾青反復唱《大雁河,我的保姆》,可見其深刻;而自稱“大地之子”的李廣田,則顯示了他的淳樸。雖然這些詩人性格各異,詩歌風格各異,但他們對哺育過他們、溫暖過他們的土地的人民,都有著同樣真摯的“作為人子的深情”。

我們來讀李廣田的《大地之子》。

我出生在土壤裏/田野裏。在山東黃河與大清河之間的平原上長大的壹個普通農民的兒子,善良而驕傲,充滿童心,“愛這地上的沙土,又濕又軟,/我的寶貝;/更愛田禾的綠絨,野草,/保姆的懷抱”。詩人發自內心的抒情詩,直如大地,實如大地,真如大地。不需要矯情,不需要裝腔作勢,不需要在空中翺翔。“我要在這片土地上安息,/在這片人類的田野上生長,/生長到死。”很執著的證明了抒情主人公和大地有著同樣的血脈,同樣的性格,同樣的親情。

這是壹首自由詩。這首詩分為兩節。第壹節直接傾訴了詩人對土地的深情。第二節由“土”轉“天”。正是從這種“大地”與“天國”的對比中,《大地之子》的作者進壹步升華了對大地母親的愛,增強了詩歌的哲理性和感染力。這壹節前半段唱出了與第壹節相對應的美麗的“晴空”,將讀者的思緒從地面引向藍天白雲,卻不料詩人又換了壹支筆回到了地面。這種突如其來的起伏是為了引出下面的結論:“因為當我生活在天國的時候,/我失去了天國,/我失去了我的母親,這片土地。”進壹步肯定詩人作為“大地之子”對大地的熱愛,將自己的感情推向極致,這種跌宕起伏的對比藝術手法,更能強化讀者的感受,深化詩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