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是以戰爭的準備和實施為中心的社會活動。如武器部隊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運用,戰爭物資的儲存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都屬於軍事範疇。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意識形態等方方面面。它不僅受這些因素的制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對它們起著作用。戰爭是壹種客觀的社會現象,它有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在戰爭實踐中,人們為了指導戰爭,不斷總結戰爭實踐經驗,探索戰爭客觀規律,尋求克敵制勝的手段和方法,從而推動了軍事科學的形成和發展。
軍事科學出現在古代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軍事學在軍事理論和技術方面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但古代軍事學尚未形成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發展迅速,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但其中仍含有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成分。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到軍事領域,在批判繼承前人軍事學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無產階級軍事學,從而使軍事學成為反映戰爭規律的客觀的、全面的科學。軍事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通過極其復雜的戰爭現象來探索戰爭的本質和規律。戰爭的性質主要是指它的社會和政治性質,如正義的和非正義的戰爭,或進步的和反動的戰爭。此外,戰爭的性質還包括戰爭的規模、持續時間、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戰爭規律是戰爭中各種矛盾發展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包括壹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軍事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是在壹定時空內與整個社會生活相聯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式,所以軍事學具有綜合性和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許多成果在軍事上得到廣泛應用,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技術是建軍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使用和維護。世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世界大戰的危險依然存在。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鬥爭是長期的,軍事科學會繼續發展和提高。未來,隨著階級和國家的消亡,戰爭的根源將被消除,人類將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終將完成其歷史使命。
古代軍事
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國的軍事科學在很多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武器和戰車,建造了萬裏長城這壹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火藥、指南針和火器的發明也在世界軍事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湧現出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家。此外,中國首次建立了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初,出版了2000多種軍事書籍,留下了壹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和軍事地理著作,編纂了眾多的軍事書籍。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的壹些國家,如古埃及、波斯帝國、古希臘和古羅馬,在軍事科學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古代軍事科學的誕生(夏、商、西周)人類第壹次戰爭以狩獵工具為武器。隨著生產和戰爭的發展,生產工具和作戰武器逐漸分化。起初,我們主要制造和使用石(骨)武器。據傳說,金屬武器的生產大約始於四五千年前。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夏朝雖然仍以石制武器為主,但刀、匕首、匕首、長矛等青銅武器。可以制造出來。商朝開始了壹個以金屬兵器為主的時代。周朝的青銅兵器進入全盛時期。古代軍隊已經成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夏朝的軍隊由六個“卿”指揮。商朝最大的軍事編制單位是“師”。西周的軍事制度是沿襲商朝發展起來的,“中國人”參軍嚴格。初夏的甘肅戰役中已經出現了戰車。商代後期,車戰已經成為主要的作戰方式。西周軍隊的主力是戰車兵,基本作戰單位是戰車。壹般戰車戰鬥只在平原地區進行。根據地形,戰車排列成正方形,戰鬥通常是進攻。在作戰指揮上,到西周中後期,已經使用金鼓和金旗。到了氏族社會末期,戰爭指導中不乏謀略。據悉,夏少康武力奪回皇位時,戰前就講究策略,派出軍事間諜。商滅夏,先奪夏之國,改變均勢後伺機而戰。周通過由近及遠斬斷對方羽翼,先弱後強的方式消滅商賈,然後利用商王室內部混亂,商賈空虛的情況聯合諸侯大舉東征。戰前商周雙方都註重探知對方虛實,獲取信息並成功利用。
這壹時期,軍事文獻開始出現。古代軍事理論散見於國家法規和其他文獻中。《周易》卦爻辭中有壹些內容反映了商周時期的戰略思想。中國古代最早的文獻集《尚書》和《詩經》也記載了夏商周時期的壹些軍事理論、零星的戰略思想和戰爭的片段。春秋以前有專門的軍事文獻《軍事誌》和《軍務》。這是中國古代軍事科學誕生的重要標誌。作戰風格和戰略戰術有所改進。由於車戰受地形的制約很大,春秋末期晉國的舒威“毀車而行”,將車上的士兵改為學徒,將車戰改為步戰,提高了戰鬥機動性。到戰國晚期,步戰成為主要作戰樣式。車輛、步行和騎行的協調以及水和土地的使用增加了野戰的機動性。春秋戰國時期,城鎮的迅速發展,使得城墻的攻守成為壹種重要的作戰樣式。
作戰指導的變化也很顯著。在策略上:逐漸否定重信輕詐等動武,重視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春秋以前的戰爭主要是打敗對方,而戰國時期是以敵人的實力為基礎。戰國中期孫臏在桂陵之戰中的“圍魏救趙”和在馬嶺之戰中的“降焦示弱”戰略,在古代軍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戰術方面:春秋時期采用各種方法作戰,包括兩翼突圍,然後粉碎骨幹(如鄢陵之戰);伏擊誘敵,借勢殲滅(如雞父之戰);敵疲後擊,如長勺之戰。汽車戰爭時代,野戰最重要。到了戰國時期,設置要點,利用城防成為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戰國時期有各種各樣的排列方法。銀雀山漢墓竹簡中提到了10的陣法,如方、圓、疏、數、之字形、飛雁、鉤、玄、水火。春秋戰國時期,為適應戰爭指導的需要,軍事理論著作相繼問世,其中《孫子兵法》是傑出的代表。繼《孫子兵法》之後,戰國時期的代表著作有《伍茲》、《司馬法》、《孫臏兵法》、《魏遼子》、《劉韜》。他們在繼承孫子軍事思想的同時,又有所發展和創新。總體來看,這些藝術類書籍的內容、範圍和討論重點壹般涉及很多方面,比如戰爭的概念、戰略、戰術、陣法、壹般素養和軍隊組織、訓練、紀律、獎懲制度、指揮、偵察、通信,以及攻防作戰裝備、行軍渡水裝備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劇烈的社會變革,帶來了意識形態領域前所未有的活躍。各派思想家、政治家在戰爭問題上各抒己見,是“百家爭鳴”的軍事反映。其中儒、墨、法、道的內容更多,影響也更大。先秦諸子論兵開創了古代非兵家論兵的傳統,成為中國古代兵學的壹個重要特征。中國古代軍事史在《左傳》、《國史國語》、《法規匯編》、《李周》、《兵家論政文集》以及先秦典籍中比比皆是,奠定了軍事史的基礎。軍事地理學也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比如《孫子地形圖》、《管子圖》都有關於軍事地理的論述。秦朝統壹六國,漢唐封建社會的進壹步發展促進了軍事技術的進步。秦以後進入鐵制兵器時代,東漢鐵制兵器完全取代青銅兵器。騎兵裝備有了很大的進步。南北朝時期,戰馬裝備了防護甲。遠程武器弩,除了手動弩之外,戰國末期出現的交錯弩,到漢代才在軍事上普及。弩的射程可達千余步,鋼鏃已被廣泛使用。在此期間,軍事交通、運輸和軍事工程作業方面的技術進步也很突出。尤其是火藥的發明和應用,引起了古代軍事技術的巨大變革。根據測試,中國最早研制成功火藥至少比唐憲宗元和(808)早三年。唐朝末年(904年)火藥首次用於戰爭,當時被稱為“飛火”。
秦漢時期,國軍分為都兵、州縣兵和邊防軍,影響深遠。始於西漢,盛於三國的軍墾制度,是壹種讓士兵參與農業的形式。南北朝時期創立的“官兵制”在唐代成為兵農結合的壹種形式,但好景不長。西漢時期戰車被淘汰,騎兵壹度成為主要兵種。在秦漢晉隋唐依桐的幾次大規模戰爭中,成功運用了由近及遠、各個擊破、避實就虛、東引西進、水陸並進、合擊、先疲後攻、奇襲等戰略戰術。騎兵的長途突襲在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戰鬥中更為常見。把徒步和奇襲、車營結合起來控制騎兵也是常用的戰術。
秦始皇收集銷毀民間藏匿的兵器,銷毀或禁絕兵書。西漢對兵書進行了兩次整理,並列分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現於漢初的《三觀》和後來的《淮南子兵略訓》,是代代相傳的重要著作。漢儒爭註經書而不爭註兵法,只有曹操註《孫子》,這是先秦時期第壹次註兵法。通過詮釋《孫子兵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成為古代軍事作品的壹種形式,並在唐代逐漸盛行。學士宰臣繼承了先秦時期非軍事家的傳統。在許多保護環境、保障國家的謀略和文稿中,他論述了邊防的強弱、軍事制度的優劣、用兵的得失、謀略的優劣,是古代軍事理論的組成部分。北宋初,戰爭中使用了火藥創造的火球、火箭等燃燒火器,戰爭史上使用火器和冷兵器的時期開始了。南宋初,定型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管狀火器——長竹火槍。後來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制作了能發射子彈的火槍,是近代歐洲槍支在發射原理上的先行者。元(蒙古)軍隊將竹火槍改進為金屬制品,為現代槍支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3年底,火藥和火器的制造技術經由阿拉伯傳到歐洲。165438+中國在20世紀發明的指南針壹直被水手用來導航。鄭和建立的船隊有200多艘,其中寶船60多艘,官兵27000多人,標誌著中國在當時的造船和軍事航海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軍事築城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進展,明初就建了南京。
明朝洪武年間,65,438+00%的駐防部隊在地方衛生所配備了火器。永樂前期,世界上最早的火器軍姬神營成立。火器的廣泛使用改變了軍隊的作戰方式。火器通常用於遠距離殺傷和消滅敵人,冷兵器用於近戰和白刃戰。陸軍作戰指揮增加了組織火力使用、組織槍炮冷兵器之間的協同、不同營之間的協同等內容。戰鬥隊形和戰場管理也比以前復雜。
從北宋初期到第壹次鴉片戰爭的近九百年間,戰爭頻繁,包括王朝統壹戰爭、國內民族間戰爭、農民起義戰爭和對外戰爭,戰略戰術也隨之發展。趙匡胤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首先消滅了荊南、湘南兩個政權,然後按照“先南後北,分而治之”的方略統壹了全國。元末,朱元璋建立了以金陵(今江蘇南京)為中心的根據地,積糧練兵,擴充實力,滅元於北。明朝實行睦鄰自強的國防政策,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國家的安全和統壹。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采取先取關中,後攻山西的策略,先滅明軍主力,後奪京師,從而滅亡了明朝。北方少數民族首領多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統壹了自己的各部和附近的民族後,集中兵力,選擇有利時機,舉兵破關掠奪土地,或逐鹿中原奪取中央政權,分別建立了元朝和清朝。這壹時期,火器與冷兵器相結合的戰術也不斷發展。與此同時,騎兵戰術在北方的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軍隊中也有了較大發展。
宋熙寧五年(1072),武學正式成立,教育學生學習歷代兵法,學習軍事理論,培養學生弓馬武學。明清兩代也以此為榜樣,相繼建立了武威學堂和八旗官學。北宋前期,中國組織編寫了第壹部新式軍事書籍《兵經通論》。本書包括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兩部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後來,包括《孫子兵法》在內的七部兵書被編入《武學七書》,作為武學必修課。明朝後期,日本海盜的威脅、北方邊防警察的頻繁出現和歐洲殖民者的挑釁,促使壹些有識之士研究軍事,提出了許多通過軍事手段訓練軍隊、充實邊海防的新思路和有效措施。各具特色的軍事著作相繼問世,主要有:第壹部《海防戰略論》保衛沿海水域,穩海岸,嚴守城,繪制沿海地圖和海防圖的《海岸圖編》;名著《紀效舒心》、《訓練實戰紀律》、《戰鬥紀律》,擅長訓練、教戰、用武、處置;擅長火藥和火器研究的兵陸;軍事科學內容詳實,匯集了《鄭和航海圖》、《神火飛鴉》等珍貴資料的軍事百科著作《武備誌》;神器譜,來自西方的魔法機器和火攻要領等。傳播了西方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技術。清朝初年出現了壹部軍事地理巨著《讀史記》,總結了山川險險和用兵得失。《鄭融典》是康雍年間編纂的壹部古今圖書總集,收集了歷代各種軍事資料。鴉片戰爭前夕,還出現了壹些總結實戰經驗或論述防禦與訓練的軍事書籍,如《對外防禦綱要》、《備海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