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回放這兩節課。劉老師的《熱愛生活》首先以戲仿的形式引入了“行走在渺小與偉大之間”的話題:“當妳饑餓的時候,妳最想要什麽?搖壹搖;當妳躺在病床上的時候,妳最想要的是什麽?搖壹搖。”然後通過央視主持人盧壹鳴的示範朗誦,用食指把學生帶入“熱愛生活”的意境。在對這首詩有了初步的感悟後,劉老師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的壹個突出的言語形式特點:重復和回避。為了加強學生對這首詩的言語形式的理解,劉老師用食指引入了另壹首詩《相信未來》、《汪國真對生活的熱愛》、《2017高考優秀作文》、《萬裏長城長,壹點茉莉花香》,並指導學生現場修改修辭句“這裏是中國”,讓學生體會到避免重復的價值。然後,劉老師通過三個哲學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愛情生活的文本,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具體內容,總結出我的渺小,我所經歷的苦難,我的態度的偉大。在此基礎上,劉先生以詩歌的形式補充了自己的背景材料——刻骨銘心的時代之痛。最後壹部分,劉老師引導學生閱讀了劉敏的《從儒家生命觀談生命教育(節選)》、蒙田的《熱愛生命》、葉松的《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觀及其教育啟示(節選)》,現場完成了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生命價值觀的總結和理解。
蔡老師的《熱愛生活》第壹部分是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朗讀詩歌是很有技巧的,高壹學生在這方面沒有太多經驗。蔡老師對學生進行了周到細致的閱讀指導,從語音、節奏、重音等方面對每首詩進行了具體的指導。同時引入斯琴高娃的示範閱讀,通過自由閱讀、小組閱讀、學生代表閱讀等多種閱讀形式,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理解老師強調的要領。這個環節需要將近20分鐘。然後,在第二個環節,老師帶領學生把握這首詩的情感,並總結出理解這首詩情感的方法,如:詩的題目——熱愛生活;詩裏有很多點——熱愛生活(反復);文本中信息最多的地方。在此基礎上,以主要問題“食指對生命的愛是真愛嗎?”,本文梳理了這首詩表達情感的邏輯:時間(生死)→範圍(從個體到群體)→原因→意象→生活情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食指,蔡老師對詩人坎坷的人生經歷進行了細致的解讀,並從四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探討了詩人隱秘的內心世界。成功完成第二個環節後,進入本課最後壹個環節。蔡老師帶領全班圍繞“這首詩是如何用語言來表達它的意思的?”這個問題探討總結如下:(1)隱喻;副詞和連詞;對比;自我表白的抒情方式;戰鬥。最後,蔡老師拋出了自己用上述手法寫的壹首詩的第壹句:“在壹塊沈重的石頭下/壹顆不知名的種子/尋找每壹條裂縫/夢想著總有那麽壹瞬間/它壹定會推翻壓在它身上的重量/它堅信奮鬥,熱愛生活。”要求學生當場模仿寫作。現場同學們獻上的詩詞超出了與會者的預期,贏得了同學們和老師們的陣陣掌聲。
看劉老師和蔡老師的兩節課,都很精彩,都很好。好在他們的“三度”(專註、溫度、有效)都很突出。壹個是兩個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都可以註重語言的建構和應用,這應該是兩個班的優勢。雖然他們在同壹個班級裏是異類,雖然兩位老師的價值觀不盡相同,劉老師註重的是重復和回避的言語形式,而蔡老師註重的是隱喻和修飾語等言語特征,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兩位老師都把言語形式作為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其次,兩門課程都註重情境的創設和有效問題的預設與生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獨立的思考者、積極的發現者和積極的實踐者。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兩位老師教給學生的東西都是手把手的,然後傳授給學生。比如劉老師的《刻骨銘心的時代痛》的詩歌背景解讀,蔡老師的《熱愛生命》的詩歌,都承載了兩位老師的體溫。兩位老師不是單純的做知識的搬運工,而是用自己的親身示範完成了對學生的塑造。他們的創造精神、真摯的感情和聰明的智慧溫暖了學生幼小的心靈,學生們在老師精神的感召下積極參與到聽、說、讀、寫的各個環節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如此自然和熱烈,可以用溫暖和和諧來形容。第三,雖然這兩門課程的教學有效性還沒有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但從教師的感受和學生的反應來看,無疑是有效的。就看得見的部分來說,這兩個班的學生都是實驗中學的普通學生。應該說,學生的語文基礎壹般,但學生的課堂發言、學生的模仿寫作、學生的朗讀所產生的結果,反映出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充分證明兩位老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恰當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好的。就無形的部分而言,這兩門課程可以期待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積累語料,提高思維能力,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上是兩節課的亮點。
同壹個階層是異質的,它的價值不僅在於相似,更在於不同。兩位老師性別不同,男女不同;風格各異,壹個粗放,壹個細膩;性格特征差異很大,壹個心胸寬廣,壹個壹絲不茍。這兩個班有明顯的不同。借用江校長的話,壹個是水煮雞,味道鮮爽。壹個是宮保雞丁,吃起來香脆爆。劉老師的課是基於小組寫作教學的考慮,突破了單篇課文教學的單壹和碎片化的局限,充分展示了小組寫作教學的寬度。劉老師的這門課的預習材料* * *有六篇課文,都是高度異質同構的,具有聚合性、關聯性和類屬性。“1+6”的材料整合策略壹下子拓展了課堂語文學習的空間,本質上是對單篇課文教學內容的重組。這門課除了廣度,還有壹定的深度。比如中西方的人生價值觀比較,這是壹個很有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問題,也是壹個很難的問題。如果說劉老師的課是行走課,那麽這個環節就是登頂。所謂險峰中的無數風景,課堂教學活動就是壹場人生的冒險,而劉老師就在這裏完成了壹次大膽的冒險。在指導學生從多種文本中提取信息、歸納觀點的過程中,落實了對學生比較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劉老師走班不同,蔡老師選擇了留下,蹲在每壹個值得凝視的字前,細細品味。比如“苦等”、“流浪漢”、“乞丐”、“壹點點”等詞語的輕推,就撓到了詩文的癢處,讓人產生懷舊的感覺。蔡老師的課開的比較少,挖掘的比較深。傳統的單壹文本教學也達到了壹定的深度。
對於同壹首詩,兩位老師關註點不同,教學目標不同,路徑不同,但都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另壹方面,在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現代詩歌的教學模式比較模糊,教學方法比較混亂,尤其是教學內容極其淩亂。現代詩歌教學應該教什麽?這個問題需要回答,不好回答,需要放在具體作品上討論。比如《永別了,劍橋》這樣壹首經典的現代詩,其中深邃濃郁的古典風格極其明顯。詩人選擇了雲、金柳、夕陽、碧波、清池、綠草、星光、夏蟲等意象。這些意象是中國傳統詩歌中常用的,但這些普通的意象在詩人的作品中卻賦予了更多清新獨特的感受。詩人有深厚的古典詩詞修養,深得“意象”三味。新詩寫得像古詩——充滿意象,魅力無窮。立足詩歌,認識人物,評論詩歌,運用意象進行聯想分析,既能觀察詩歌,了解詩人的心聲,又能加強感情,提高對詩歌的鑒賞能力,不失為壹種好方法。對於這種用白話文寫成的帶有古典韻味的現代詩歌,可以按照古典詩歌教學的程序來確定教學內容,如關註詩歌的主題、捕捉詩歌的目光、品味語言、把握意象、探索意境等。當然,新詩畢竟不同於古詩。還要註意新詩在形式和手法上的創新,如《別了,康橋》中高低不平的建築美、比喻的新奇美、音韻的和諧美、繪畫的流動美。換句話說,現代詩的教學也要註意這些古典現代詩的個性和特點,不能把現代詩和古典詩混為壹談。但對於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壹首對古典元素繼承不太明顯、內容模糊的現代詩,完全沒有必要在寫什麽的問題上浪費時間,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怎麽寫、為什麽要這樣寫、有什麽效果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語言內部的矛盾尤為明顯。其中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邏輯矛盾明顯。面對大海妳看到的絕不是春花,只有單調的藍色,只有蒼涼和憂郁。如果妳想看春花的景象,妳應該背對著大海。這首詩反復說從明天開始,詩人壹直在說明天而不是今天,這其實是壹種矛盾的懷孕。在主人公心中,幸福屬於未來的某個瞬間,是壹種幻覺,但今天的生活離幸福還很遠。這樣的話,充滿了內在的矛盾和不可理解,造成了字與字之間的縫隙。通過這些矛盾的語言,我們可以壹窺詩人矛盾糾結的心理。對此,每個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比如事業、愛情、生存、隱居等。,也沒有必要把這種矛盾局限於壹種解釋。重要的是,我們要引導學生註意這種獨特的文本形式——矛盾。矛盾可以使文本更加深刻,文本的魅力就在於緊張的矛盾和沖突。孫紹振先生告訴我們,閱讀和欣賞應該從研究矛盾開始。因此,找到文本中的矛盾,進行解剖,就可以確定為這類詩歌的教學內容。從這個角度來說,現代詩歌教學內容的確定應該立足於詩歌文本的特點,把握詩歌文本最獨特的文本形式,探索到達文本的獨特路徑,教會學生理解文本,教會學生理解文本的路徑。
蘇軾曾說:“我的文筆如激流,亂湧而出。平地上,潺潺,雖難行壹日千裏;和它的曲折與巖石,形狀無處不在和未知的。已知之事,常於其所為,常止於其所不能止。僅此而已。”新課標下筆者所向往的現代詩歌教學境界也是如此。基於詩歌文本的特點,當妳需要行走的時候,就像劉老師壹樣,要睜開眼睛,走壹步,欣賞遠處的風景。當妳需要停下來的時候,就像蔡老師壹樣,蹲下來,凝視觀看,感受文字中蘊含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