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為什麽王維、李白、杜甫社會背景相似,詩風卻不同?

為什麽王維、李白、杜甫社會背景相似,詩風卻不同?

這三位詩人的背景是壹樣的,受的人文精神也是壹樣的。他們的詩歌在某些方面有壹定的共性。同時,由於他的精神面貌不同,創作風格也不同,使得他在山水詩創作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王維出身於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對封建統治階級有著天然的寬容。而且在他的壹生中,雖然也有仕途失意的時候,但總的來說,他的生活還是比較悠閑快樂的。尤其是他四十歲左右之後,開始過著半仕半隱的生活。他“與道友交往,為人正直,彈琴作詩”,並借飯奉佛。“退朝後獨坐焚香,專註禪定”(又見《舊唐書》)。就像他自己說的,“隨著歲月的流逝,給我的只是平靜,從壹萬件事情中解脫出來”。所以他對現實生活基本持無所謂的態度。晚年甚至說“人生有許多傷心事,哪裏也不會放過”(《嘆白發》),完全成了壹個“以禪定為事”的佛教徒。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維的詩充滿了空虛和虛無。比如:

在夕陽西下的鄉村,牛羊沿著小路回家。和壹個穿著茅草門的粗獷老人,

依靠等待匪警。野雞麥苗秀,蠶絲蟲睡,桑葉削。

天福鋤之,親如手足。難怪我渴望簡單的生活,

我嘆息著那首老歌,哦,回到從前!。

——《渭水農家》

李白是中國古代最有爭議的詩人。他興趣廣泛,文采斐然,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當他十幾歲的時候,他去過很多地方。他“不屈不撓,不甘人後”,希望“壹鳴驚人”,“壹飛沖天”。正因為如此,他骨子裏有壹種浪漫的情懷,體現在他的作品“興漢落筆撼五嶽,詩成曉傲唱滄州”。杜甫曾說他“以筆震風雨,以詩泣”。李白不是壹個“萬事不離其宗”的詩人。相反,他似乎什麽都在乎,他經歷和展現了很多人生。雖然沒有能永遠滿足他的生活,但他的激情情懷和強烈個性在表現各種生活的詩歌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處處留下強烈的自我表現的主觀色彩,“流浪九天,夢回八大荒。”比如:

紫色的薄霧被太陽光照亮,瀑布懸掛在山前。

高高的懸崖絕壁上,仿佛有幾千英尺高,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堂墜入人間。

——《望廬山瀑布》

杜甫與以上三者不同。他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從20歲開始,就有了壹系列的“強旅”經歷。“安史之亂”後,由於人生的坎坷和理想的幻滅,他也想過隱退。然而,強烈的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走上了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杜甫就是這樣壹位俠義詩人。即使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他也沒有忘記人民的疾苦。他在《茅屋被秋風吹破》這首歌裏說:“安得有幾千座寬敞的樓房,極大地保護了世界上的窮人。風雨平靜如山。喔!突然看到眼前這座山,光是我壹個人凍死就夠了。”所以杜甫的山水詩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壹種對民生的憐惜。比如:

好雨知時節,當春天來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世界有多寬,樹木離天堂有多近,河上的船滿是火。看紅濕處,金冠城花重。

——《《春夜喜雨》》

如果形象壹點,王維就是“詩佛”,他的山水詩裏彌漫著壹種不為榮辱所驚、忘我兼物的小閑情;李白是“詩仙”,他的山水詩有壹種天生麗質、悠然如仙的意蘊和氣質;而杜甫則像壹個“俠客詩人”,他的山水詩不忘民間疾苦,不忘人間滄桑。如果對其進行具體分析,就能對其內部情緒的異同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