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旅行的人說起瀛洲,神仙居住的地方。霧凇浪茫茫,真是難覓蹤跡。穿越的人說起天目山,依然能在薄霧中看到,輝光閃閃。天目山高聳入雲,與天空相連,水平伸出天際。山比五嶽高,蓋赤城山。天臺山高48000尺,似東斜西斜向天目山跪拜。所以,我想在五嶽夢遊,有壹天晚上,我飛過了明月映照下的鏡湖。鏡湖的月光照在我的影子上,把我送到了同曦。謝靈運住過的地方,今天還在,碧水蕩漾,猿猴清理蹄子。腳上穿著謝公特制的木鞋,爬上了壹個像綠梯壹樣陡峭的石梯。半山腰,看到海上日出,空中傳來野雞的叫聲。山路曲折,方向不定,靠在石頭上欣賞迷人的山花,天黑了。熊炮龍隱震動了巖石的清泉,密林為之顫抖,山峰為之顫抖。雲很暗,好像要下雨,水波起伏,產生煙霧。電閃雷鳴,山體似乎崩塌了。神仙洞府的石門從中間裂開了。天黑看不到洞底,日月照金銀臺。以虹霓作衣,乘風如馬,雲中神仙紛紛下凡。老虎彈琴,夫妻拉車。仙門壹字排開,密如麻。突然震驚,恍惚中醒來,長長嘆了口氣。當我醒來的時候,我身邊只有枕頭墊。剛才夢裏美麗的仙境已經消失了。世界上的歡樂到此為止。自古以來,壹切如流水。妳什麽時候和君分開回來?暫時先在綠崖間放牧白鹿,再騎著它遊覽四川名山。我能低頭侍奉權貴,讓心裏不痛快,難受至極嗎!
[欣賞]:
這是壹首夢詩,也是壹首神仙詩。瑰麗的意境,變幻莫測,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新穎的表現手法,歷來為人們所傳誦,被視為李白的代表作之壹。
這首詩的題目是《別東錄·朱功》,寫於翰林院之後。天寶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這是李白政治上的壹大敗筆。離開長安後,曾與杜甫、高、、梁、宋、齊、陸、董魯等交遊。這個時候東陸的家還挺大的,可以在家裏自得其樂的打發時間。但李白沒有這樣做。他有著不穩定的靈魂,他有著更高更遠的追求,於是離開了東麓的家,再次踏上了流浪的旅程。這首詩是他送別魯東公時寫的。雖然離開翰林院已有多年,但對政治挫折的憤怒和怨恨仍在郁積,所以在詩的最後,我發出了這樣激進的聲音。
李白壹生遊走於山川之間,熱愛山川,成就夢想。這首詩所描述的夢遊也許不完全是虛幻的,但不管是不是虛幻的,夢遊更適合脫離現實,更便於發揮他的想象力和誇張的天賦。
“壹個航海的遊客將談論日本,水和霧隱藏在方法之外;但越人談天母山,仍見雲深不同。”詩的開頭說,古代傳說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虛無縹緲,不可尋覓;現實中的天目山隱藏在雲霧霓虹中,真的比仙境還要好。虛擬現實突出了天目山的景色,暗示了詩人對天目山的向往。文筆充滿魔幻色彩,引人入勝。
天目山在屯溪附近,相傳登山者曾聽到神仙天目山的歌聲,故名。天目山與天臺山相對,山峰陡峭。仰望它就像仰望天空,又像墜入仙境,容易引起遊客的遐想。浙東山水是李白年輕時向往的地方。初出四川時,他說:“此行不為鱸魚,為名山。”在進入翰林之前,他不止壹次遊歷。他不僅非常喜歡這裏的風景,而且非常熟悉。
被稱為奇跡的天目山是越南東部的壹片美麗的土地。但與中國五大名山——五嶽相比,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相形見絀。但李白在詩中自詡為“登上五嶽之巔,影貫神州”,比五嶽還要挺拔。著名的天臺山傾斜著就像倒在天目山腳下。這天目山,寫的是鶴立雞群,直沖雲霄,非比尋常。這個天目山的夢,應該說是李白壹生經歷的奇山異山的幻影。是李白筆下現實中天目山誇張的影子。
然後展現了壹個瑰麗多變的奇景:天目山隱藏在雲霧和霓虹中,激起了詩人的探索欲望。詩人進入了夢境,仿佛在月夜清亮的光線照射下,飛過了壹片如鏡的鏡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在鏡湖上,送他降落在謝靈運曾經停留過的地方。他穿上謝靈運特制的木屐,爬上了謝公那些年爬過的石板路——清曲梯。“陽光普照的海洋中途,神聖的公雞在太空中啼叫。千回百轉,花誘我,石緩我。壹天突然結束。熊,龍,山川上的風暴,驚擾了森林,震動了高山。雲因雨而暗,溪因霧而淡。”循著飛行,寫下了山中所見,石徑盤旋,深山光線昏暗,看到了大海和旭日東升,看到了雞鳴。這是壹個黎明;但在旖旎的山花中,倚石片刻,忽然覺得黃昏將至,變化是多麽突然。暮色中,熊咆哮歌唱,在山谷間震動,深林震顫,樓頂驚起。不僅活著的熊和龍通過歌唱和咆哮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就連樓層的頂部和森林的深處都可以顫抖和打擾。煙、水、青雲充滿了陰郁,與詩人的感情融為壹體,形成統壹的氣氛。前面是對天目山的浪漫描寫,既高又奇;這裏是浪漫的抒情,既深且遠。這種奇異的境界足夠震撼,但詩人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詩歌境界由奇異轉為荒誕,全詩進入高潮。在深沈而令人恐懼的暮色中,壹瞬間,“山崗崩毀”,壹個神仙世界“在天坑裏發泄”,“壹個密不透風的影子,如今卻日月照出壹個金銀臺。穿著彩虹的衣服,乘著風,所有雲的女王來了,壹個接壹個地下降。”洞天福地,出現在這裏。“雲王”身披彩虹,駕長風為馬,駕虎為鼓,駕鸞為車。都是詩人命人去仙山的盛會。這是多麽宏大而溫馨的壹幕啊。"壹排接壹排,像麻壹樣,排列著仙女的身影"!神仙們似乎列隊歡迎這位詩人。金臺、銀臺、日月交相輝映。景色壯麗多彩。多麽震撼,多麽耀眼!仙女山的盛況是人類生活的反映。除了對錢山的印象、古老的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和影響,還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痕跡,這些都通過浪漫主義非凡的想象力凝聚在壹起,才有了如此精彩紛呈的描寫。
值得註意的是,這首寫在仙境裏的詩,不同於壹般的神仙詩。它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激烈的抗議。它並不是真的依靠幻覺,在對仙界的虛幻描述中,仍然著眼於現實。我徜徉在天空的仙境中,但我覺得“這是人類快樂的壹貫方式”。
仙境突然消失,夢旋破滅,詩人終於驚魂未定地回到了現實。夢破滅後,人不是在夢裏隨心所欲地輕飄飄地飛,而是重重地躺在枕墊上。“萬水千山萬水向東流”蘊含著詩人的無奈和對人生的深切感受。此時此刻,詩人最感欣慰的是“但讓我在我的綠坡上,養壹只白鹿,當我需要妳的時候,騎向妳,大山”。遊山玩水的快感是最快的意思,也就是《從弟桃花源春宴序》裏說的:“古人夜行燭光,好。”本來,詩歌似乎已經用盡,但最後,我憤怒地補充了兩句:“哦,我怎麽能嚴肅地向那些永遠不會被展示壹張誠實的臉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我吐槽了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從天而降的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名山仙境的向往,來自對權貴的抗爭,唱出了封建社會許多沒有才華的人的心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有多少人向權貴低頭,又有多少人被埋沒在默默無聞之中!唐朝相比其他朝代,思想更開放,更重視人才,但只是比較而言。當時的人才還是擺脫不了“男仆在毒氣室”的屈辱地位。“彎腰”壹詞出自東晉陶淵明,因不想受辱,給它起了“歸去”之意。李白雖然受到皇帝的寵愛,但他只是壹個詞臣。我們可以從這兩首詩中得到壹些他在宮廷中所受屈辱的消息。封建君主自稱“天子”,稱王天下,把自己擡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卻否定了所有人的尊嚴。李白在這裏的堅決態度,是對封建統治者蔑視的壹瞥。在封建社會,沒有多少人敢這麽想,敢這麽說。李白說了,做了,這就是他非凡的偉大。
這首詩的內容豐富曲折,奇幻多變,意象絢麗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意境。它的主觀意圖本來是宣傳“萬水千山萬水向東流”這樣的負面思想,但它的風格卻是昂揚激越,壹種不屈不撓的精神貫穿其中,沒有壹點抑郁的感覺。
詹娥《李白詩文編年史》是天寶五年(746年)李白離開長安後的第三年。此時,他準備離開魯東,南下吳越,在與魯東友人告別時,寫下了這首送別詩。全詩構思獨特,想象豐富,語言誇張多變,優美流暢。通過對夢境的描寫,我描繪了自己想象中天目山奇幻美好的景象,也隱喻了自己無法實現政治理想的悲憤,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執著追求。同時也表達了獨立不羈,永不毀眉彎腰為權貴服務的人格精神。《李太白詩春》引用疊山的話說:“此作太白,以避魯中之亂,拋下他人。不過是基於遊仙和當官的需要。”唐如訓《唐詩解讀》說:“談之,夢遊見世面,是虛妄。.....是知道世間的樂趣,所以做夢吧。古代的壹切,有沒有壹個人?就像壹去不復返的流水。”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和意圖,也有不同的說法。如陳陵《詩品勝行鑒》卷三:“此文為屈子遠遊之旨,亦為太白《傅亮吟》之旨……”。“太白放出來後,我回望蓬萊宮,覺得自己在夢遊,就讓天目給我捎個信...標題是“離開國家,離開首都”,這不僅僅是握手的獎勵。
全詩瑰麗典雅,是詩人繼承屈原《離騷》、《九歌》風格的壹首優秀的浪漫主義詩歌。嚴羽的《滄浪詩話》?詩評說:“子之美不能太白而不雅,太白不能為子之美而抑郁。太白的《夢遊天目》《送別》,太美得不真實。”《唐宋詩詞》卷六:“七言歌本自楚騷樂府,至於太白,窮極而優入聖城。以前都說氣為主,自然為教,儒雅高昌為貴,讓人想飛。他特別引用了自己的《田尹牧》和《送別》,認為這孩子雖美,卻不可說。Gai的天賦是我無法企及的,所以學不會,也沒必要強求孩子的美達不到。這篇文章光怪陸離,卻不能方。但是,它因言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異,壹點也不亂。"
百度百科上的資料比較全,有原詩、校對、作者介紹等等。
妳可以看看。
/view/155413.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