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杜甫的詩握著壹把綠色的劍。

杜甫的詩握著壹把綠色的劍。

唯天道可設險,劍門強於世。

連山在西南,石角在北。

兩崖相拜相倚,刻畫出城垛的形狀。

當壹個人生氣的時候,他不可能接近壹百萬。

朱昱走在中原,他很痛苦。

三皇五帝前,雞犬放。

後王尚柔遠,後貢路失。

至今英雄仰望霸王。

吞並和分裂,試圖互不相讓。

我真的會殺罪,我要鏟!

劍門在四川省劍閣縣的北部。據《大清統誌》:“四川保寧府:大尖山在建州北二十五裏。其山壁切割中斷,兩崖相嵌,如開門植劍,故又稱劍門山。”公元759年夏(甘源二年),杜甫隨家人從秦州銅鼓遷居成都時,途經此地。他驚嘆於地形的險要,聯想到藩鎮力量導致的安史之亂,認識到劍南之地容易被軍閥鋌而走險,獨立自主,對國家的前途深表憂慮。這首詩的前八句很突兀,描寫的是作者第壹次看到劍門山時驚愕的表情。這麽奇特壯觀的山,真是天造地設啊!群山相連,環繞西南,山上的石角都指向北方。兩崖高聳,似墻又似墻,似城垛。只要壹個人生氣了,躲起來了,就算是百萬人也不敢靠近!這些生動的描寫,壹方面直接用賦的方法描寫了山的雄偉、險峻、壯闊,表現出氣勢磅礴,十分生動,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楊倫曰:“宋祁知成都至今,吟誦杜甫前四首,嘆以為真錄。”(杜氏經全)詩中用“危”和“勁”兩個字來形容劍門,整篇文章都源於這兩個字。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這首詩采用了“興賦”的手法,體現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尤其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朝北”這句話,寓意豐富,耐人尋味。蒲圻龍讀《杜新解》說:“眾人以地險為據”,“抱西南而視樂為護;向北,看清楚我們的敵人。我要鏟掉文末那堆樹根。”詩人從險峻的山勢中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這樣危險的地理環境很容易被野心家所利用,隨時有脫離中央王朝和地方割據的危險。《石角》,表面上描寫的是山,實際上象征的是那些別有用心的地方軍閥。在具體描述的基礎上,作者發表對時事的看法。詩人先寫現在的朝廷剝削百姓,珍珠玉石之類的東西壹天比壹天往中原去,所以蜀人很窮,連岷山和峨眉山都為他們看著難過。其中“鄒”字改編自《漢詩傳》,有六雲:“出江海,玉出昆山,不滿足者尚好。”這機智地指出了唐朝對四川人民的榨取和搜刮,從而揭示了世人樹敵的原因。之後作者改筆,從歷史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回想壹下,在古代,四川沒有經過中原。那時候人與人之間是冷漠的,連雞犬都是隨便放的。夏商周以後,雖然對遙遠的地方實行綏靖政策,但其官員任用、朝貢,為後世開了苛捐雜稅的先河,逐漸失去了對盛氣淩人的控制,導致地方軍閥趾高氣揚,獨霸天下,相互讓道,自相殘殺,難解難分。這些論點的每壹句都是關於歷史的,每壹句都與現實有關。在最後四句中,詩人表達了對發動戰爭、分裂祖國的人的強烈憤怒,以及對祖國未來的擔憂。詩人說:我要譴責上帝,我真的要把山鏟平。壹想到以後還會時有事情發生,我就不禁感到憂郁和沈默!這最後四句非常重要,是全詩的關鍵。《罪真殺》《鏟交叠》與文章開頭的強烈而危險的描述相呼應,使上述描述得到落實;“怕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是對“吞並”和“割據”論調的總結,進壹步表達了對未來局勢的焦慮。陳逸雲先生說:“詩人們擔心的有兩點:壹是劍門關是天然屏障,有利於軍閥奪危,自古有之,今難保;二、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如果要求過高,難免樹敵,制造混亂。這就是這首詩的主題。”這種深深的焦慮讓全詩的結尾更加灰暗有力。但在最後壹句中,作者故意做了壹句“清風無聲惆悵”的批註,生動地刻畫了詩人難以言說的形象,隱約透露出他無奈的情緒,給人壹種無憂無慮的意味。詩歌崛起,中間變化,最後微落。全詩漲勢如洶湧的潮水,人物動來動去,將作者心境變化的過程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從而體會到詩歌的瑰麗與浩瀚。楊倫在《杜氏經全》中這樣評價這首詩:“辯是韻,至少陵是極端的,少陵在這壹點上如此極端,其筆有力,欲直驅劍閣碑文。”杜甫的詩中評點是宋代詩中評點的首創,但杜甫的詩中評點也不同於壹般的宋代。壹方面,詩人的議論與景物、人事的描寫緊密結合,議論以生動的形象為基礎,自然而然地產生。另壹方面,作者在論述中充滿了激情,他的話觸動了讀者的心弦,因此並不乏味。另壹方面,作者的評論又是針對各地的現實社會,所以並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