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枝詞
在春風,壹棵樹有成千上萬的樹枝,比黃金和絲綢還要柔軟。
在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壹直沒有人屬於那個人。
“香山避暑山莊”之壹
青果草執行脫衣服的任務,晚上下象山。
壹路涼了十八裏,躺在籃子裏又回到了睡眠。
木江頌
壹輪夕陽在水中蔓延,半條河簌簌作響,半條河紅彤彤的。
惜九月三更,露如弓。
晚上下雪
我很驚訝我的枕頭是冷的,我看到窗戶又亮了。
我知道晚上的雪很大,我有時會聽到竹子折疊的聲音。
作為唐代最多產的詩人,白居易壹生寫了許多描寫自然風光的詩歌,他總是陶醉於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多樣景色,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養了自己的藝術情趣。這裏以幾首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小詩為例,讓我們了解偉大的詩人是如何以壹個藝術家的眼光看待和欣賞自然的。
先看《楊柳枝詞》:“春風千枝樹,比金還軟,比絲還軟。在永豐西角的荒園裏,始終沒有壹個人屬於那個人。”《楊柳枝》是唐代教坊的歌名,歌詞采用七言絕句的形式,專門歌頌柳樹。這首詩的前兩句是描寫春風碧波蕩漾時柳枝的婀娜多姿,後兩句是歌頌事物和抒發感情。柳樹是第壹個向世界宣布春姑娘到來的。因此,在大多數詩人歌唱春天的作品中,柳樹的身影總是不可或缺的,而柳樹給人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第壹句話是壹個特寫:“壹棵樹在春風有成千上萬的樹枝”。詩人只寫了壹棵柳樹,但它只是壹棵有著千萬條柳枝的樹。因為有了春風,它從壹棵靜止的“樹”變成了。兩者之間的轉換產生了壹種奇妙的視覺效果,即雖然看起來像壹棵樹,但樹上無數的樹枝被春風無形的手托起,迎風飄揚,給人壹種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感覺。第二句更詳細地描述了這棵柳樹上的樹枝,春風不僅吹動了柳枝,還吹動了新芽,新芽在樹上的幾千根柳枝上綻放。從遠處看,它是淡黃色的,但細長的柳枝卻不再像嚴冬時那樣僵硬,而是變得柔軟異常。隨著和煦的微風,它們時起時落,時起時落,在詩人的眼裏,它們像絲綢掛毯壹樣嫵媚柔順。如果我們試著順著白居易的思路,想象壹下他所展現的場景,壹棵普通的柳樹,在春天的召喚下,煥發出勃勃生機。用它的柔軟,向世人展示了生命的美好,唱出了春天的到來。白居易不只是寫柳,而是在呼喚春天,歌唱生命,所以才能寫得如此充滿生機。難怪唐宋詩詞被稱為“風韻猶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作者並沒有繼續贊美春天,而是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讓柳樹聽起來很不公平。“在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每天都沒有人屬於那個人。”永豐廣場得名於唐朝東都洛陽廣場。沒想到,這樣壹棵充滿生機的柳樹,卻生長在壹個荒涼寒冷的環境裏,有著西方的“西角”。所以就算妳風姿綽約,風情萬種,又有誰能欣賞,誰能關註呢?白居易在他的詩中創造了如此強烈的前後對比。他的意圖是什麽?只是這棵茂盛的柳樹在美好的春天裏寂寞無人欣賞,還是借物表達自己的抱負?不然壹直引起很多猜測和推理。有人認為白居易在這首歌裏。更有甚者,有人認為這是白居易年老體衰時的感受,因為身邊的歌者富貴榮華。據唐萌《技巧詩》記載:“白尚書(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在蘇凡善歌,妓小善舞,嘗作詩曰:‘櫻桃蘇凡口,柳小蠻腰。’那年又高又大。這首小詩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究竟是為政治寫的,還是為身邊的美好寫的,今天看來沒有定論。但是這首詩的影響確實是作者本人始料未及的。關於這首詩,有當時河南尹陸臻的《和合詩》,序曰:“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十分柔美繁茂,白尚書曾作詩壹首。”拿兩根樹枝,種在禁園裏。壹個分店漲價十倍是真的。“白居易於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居洛,後隨刑部尚書為官,直至會昌六年逝世。魯真人在會昌四年,治所在洛陽。所以,白居易在會昌寫這首詩,大概是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
《香山避暑山莊》也是他晚年隱居洛陽時寫的壹首詩。這裏選了第二首詩:“絲巾草執行脫衣服的任務,傍晚下象山涼。壹路涼了18裏,躺在籃子裏睡覺。”古人說得好,他的心靈自然是清涼的,而這首詩表達了炎炎夏日尋找清涼世界的意境。退休後,白居易厭倦了政治憂慮。再也沒有什麽政局能讓他動心思了。他只是盡力做好事。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他故意分散家財,開挖疏浚龍門八灘,以利航行,使過往船只不再有往日的風險,成為當時的著名之舉。他本人壹味修身養性,齋戒念佛,在洛陽龍門對面的香山山莊安度晚年。這首詩我看到詩人穿著披肩和涼鞋,穿著壹件輕便的外套。傍晚,他沿著山路下來,坐在轎子裏,壹邊欣賞路邊山上茂盛的植被,壹邊享受涼爽的山風。哪裏有壹點熱氣的影子,不知不覺,他就睡著了,醒來後發現已經到了家。詩人的境界本來只是壹種不為外物所動,所以有了這種心安,自然是隨時“壹路涼涼”。乾隆皇帝評價這首詩是“北窗高枕高,不自在。擺脫炎熱的煩惱真的夠了。”(《唐宋詩酒》卷二十六)真對。當壹切都看透了,所有的“熱煩”也就不會紮在心裏了。這是白居易的《香山》
《木江頌》是壹首廣為流傳的四行詩,屬於他的“雜詩”。它描述了秋江岸邊傍晚迷人的景色。
詩以夕陽開篇:“壹輪斜陽在水中鋪展,半江蕭蕭,半江紅。”當太陽落山時,沒有多少光和熱。陽光普照,不再刺目炎熱。靜靜的灑在河上,是那麽的賞心悅目,柔和明亮。“撒”字特別形象,因為夕陽靠近地平線,所以光線不是直接從上面下來的。而是斜對著地面拍的。為了突出夕陽照耀江面的特點,作者煞費苦心地選擇了“鋪”字,很溫柔,寫出了秋天的柔和,夕陽的寧靜。河水緩緩流淌,水面泛起細微的波浪。浪尖上,被夕陽染紅。浪底,因為黑,是壹種綠松石,整條河隨著浪起伏。
詩的後半段描寫了月初升時的旖旎景象:“可憐九月三更,露如弓。”詩人被傍晚美麗的江景所吸引,久久不願離去。誰能想到,這壹次的纏綿,讓他有機會欣賞到了意想不到的風景。“窮”不是表示同情和愛的形容詞,而是很可愛的意思。9月3日的月亮是上弦月,升到天空的時間很早。露水不知不覺微微降臨。因為它是寂靜的,詩人起初沒有註意到它,但明亮的月光反映了它的到來。在他身邊的草地上,點點滴滴,晶瑩剔透,散發著神奇的光芒,原來是晶瑩剔透的露珠。每壹顆都又圓又小,多麽像那顆可愛的珍珠。“甄珍”是壹顆珍珠。詩人站在沾滿露珠的草地上,仰視著。發現今天的月亮特別亮。雖然只是正月,卻如晴空掛彎弓搭箭。萬籟俱寂,露珠無聲地閃耀,月光無聲地照耀著大地。深秋初月的夜晚是多麽的寧靜祥和。作者從傍晚開始就被大自然的景色陶醉了,先是被夕陽下的小河,再是被正月倒映的小草,在平凡的景色裏。另壹方面,詩人享受豐富的美感。據說這首詩是他在去杭州當太守的路上寫的。由於朝中鬥爭日益激烈,他要求駐外。從這首詩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他離開朝廷的心情是很輕松的。有了這種心態,自然就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純凈與寧靜。
當然,冬天最典型的特征是雪。白居易也寫了許多與雪有關的詩。《夜雪》只是其中之壹,雖然篇幅很短,但發人深省,委婉含蓄,曲徑通幽。
“我驚呆了,枕頭涼了,窗外又亮了。”白居易的詩大多通俗易懂,這首詩也不例外。睡著的時候,感覺厚厚的被子抵擋不住寒冷的入侵,甚至會凍醒。我感到驚訝。今晚的事突然比過去更冷了。當時的人們沒有天氣預報,所以他們事先不知道天氣會有什麽突然的變化。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我發現就連窗外也比平時亮了很多。這壹切的原因是什麽?作者當然要在心裏琢磨,讀者也對詩的理念感到不解。實際上,作者已經巧妙地把夜間下雪的特點擺在了讀者面前。壹個是溫度比平時低,所以同樣的被子蓋在身上,他卻感到壹股寒意。壹個是光線比平時亮,因為地上覆蓋著厚厚的白雪,自然會反射光線。但既然寫詩,當然不會很清晰,而是會用形象思維來表達,所以作者想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把這場大雪呈現給讀者。被子冷,是關於溫度的感覺細節,窗戶亮,是涉及光的視覺細節。所以僅僅感覺寒冷明亮並不能證實壹定要下大雪,但下面兩句話準確地捕捉到了只有在下雪和下大雪的時候才會出現的特殊形象:“當妳知道夜裏下大雪的時候,妳能聞到竹子的聲音。”白居易躺在床上,哪裏能判斷出外面壹定下著大雪?就是耳朵裏總能聽到大雪壓竹枝的聲音。這絕對可以證實我“知雪之重”的判斷是正確的。而且,如果是在白天,聲音嘈雜,妳可能聽不到竹枝被雪壓斷的細微聲音,但這種聲音在晚上是清晰的。
白居易這首完全從感覺和推理入手的小詩,獨具特色,準確地寫出了他對夜雪的感受,雖然他根本沒有看到雪。讀了四首詩,每壹句都寫成“夜雪”,所以這個題目也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