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壹種真誠真實的文學。它說出了我的想法,直接表達了我的感受。所以,當我們閱讀壹部散文作品時,首先映入我們腦海的不是小說中所示的紛繁復雜的生活畫面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安排,而是壹顆真誠純凈的心在瞬間開啟時濺起的情感波瀾,讓人或喜或驚,或感動或憤慨,在情感的洗禮中受到思想和智慧的啟迪。散文教學要基於散文的這壹特點,在課堂上要有感情,要充滿情感。
《月光下的啟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第五冊第五單元“情”中壹篇樸實優美、感情真摯的短文。
這樣壹篇感情深厚、愛得深沈的作文,在教學中當然要以情感為絲線,貫穿課堂的情感磁場,讓學生感受到母子之間濃濃的親情,體會到作者對母親刻骨銘心的感激和懷念。
本文以自己教授的《月光啟蒙》教學記錄的相關片段為例,探討了在散文教學中如何根據散文的特點滲透情感。
第壹,開場唱誦,設置情緒。
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月光下的啟示》,閱讀題目。
(壹個學生在讀壹個題目)
老師:月光照亮,月光柔和,月光微弱。再讀壹遍。
(學生再讀題目,聲音柔和)
老師:這裏有三行短語,都來自課文。妳能讀懂它們嗎?
給我看看這個短語:
柔和如水的月光,最美的時光,美妙的夏夜。
優美的歌曲,搞笑的童謠,豐富的詩詞,芬芳的音韻
混沌,童心,想象的翅膀,文學的寶庫,詩歌的王國
(指定壹名學生朗讀第壹行)
老師:讀起來真有趣。妳發現這壹行短語是關於什麽的嗎?
生:都是描寫月光下的景色。
(按名字讀第二行)
老師:這壹行短語與誰有關?
生:都是我媽說的,是我媽的啟蒙。
(按名字讀第三行)
老師:這行短語寫的是什麽?
生:作者孫友田的成長歷程。
老師:是的。月光,母親,伴隨著我的成長。壹起讀這些短語。
(津津有味地壹起讀短語)
有人說開講是老師送給學生的第壹束花,甚至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的說法。在情感入門之初,壹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心,尤其是教學中富有抒情性的優秀散文。開頭營造與文本統壹的良好課堂氛圍,定調定錨,為後面的學生深入文本尋求美、體驗意義奠定情感基礎。在這裏把三線短語引入教學,既定下了深深留戀的情感基調,也定下了內容基調。如果內容與形式相統壹,我們就能在生成中表達感人的情感,文章如此,教學也是如此。
二、形散神聚,貫穿著壹種感覺。
老師:這三行短語立刻把我們帶到了作者孫友田筆下的《美妙的夏夜》。在作者的記憶中——(出示文中句子,壹起讀)“童年的夏夜總是美好的。”
童年夏夜的“美”在哪裏?請自由朗讀課文,在妳覺得精彩的地方畫出歡快的波浪線,談談妳的感受。
(學生的自學經歷)
(學生交流,老師適當引導)
生:“熱氣消散了,星星出來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光立刻灑滿了我們的籬笆院。”這是孩子們眼中最美的時刻。忙碌了壹天,媽媽洗完澡,換上壹件白色的罩衫,在院子裏的草堆旁抱著我,唱著動聽的歌。"
這裏寫的是月夜風光之美,母親形象之美。
生:還有壹個母子深情的精彩故事。
生:“她用甜美的聲音為我歌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微風,像小溪的流水。院子裏立刻充滿了她芬芳的韻腳。”
媽媽的聲音之美就寫在這裏。
生:“此時月已至天頂,我娘浸於月光如水,似玉雕。”
這裏也是母親的奇妙形象。
生:玉石雕像美麗聖潔。在作者眼中,母親的美麗和聖潔不僅僅是她的容貌,她唱出的精彩歌曲和故事也吸引了作者,使她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師:對,民間文學的美也間接寫在這裏。
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式散,精神不散,這就使得散文教學的內容非常復雜。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抓住壹個線索,統壹在這個“精神”下,使教學“壹文,作雜而不逾”,帶領學生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從而集中精力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上述教學就是抓住“美”這壹線索,讓學生反復體驗月光之美、母親之美、民間文學之美、母子深情之美,感受“童年的夏夜是美好的”,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情思念。
第三,煉字煉句,深刻品味壹種感覺
給我看看那句話:“黃河給我家鄉留下的老路,不是五谷豐登,而是悠悠歌聲。”
老師:這個句子裏有兩個“長”。它們的意思壹樣嗎?
生:不是,前者指的是“成長”,後者指的是“循環”。
老師:妳能把最後壹個“長”改成“蔓延”嗎?
展示壹句比較的話:“黃河給我家鄉留下的老路,不是五谷豐登,而是歌聲悠悠。”以及“黃河給我家鄉留下的老路,不是五谷豐登,而是傳播歌聲。”
老師:和讀書相比,“長”字讓妳體會到了什麽?
健康:連貫,朗朗上口,有節奏感。
生:“長”讓人想起根。這首歌謠也有淵源。它的根源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
生:有根的東西總是生機勃勃,這首歌謠也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啟迪了作者的童心。
給我看那句:“她用甜美的聲音深情地為我歌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微風,像小溪的流水。院子裏立刻充滿了她芬芳的韻腳。”
老師:“香”這個詞讓妳有什麽感覺?
生:媽媽的聲音像花壹樣甜。
生:母親的聲音像花壹樣舒緩醉人。
老師:太棒了!“香”這個詞還讓妳感受到了什麽?結合這句話再體會壹下。
給我看那句話:“媽媽用月光給了我故鄉的愛,讓壹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老師:“豁然開朗”是什麽意思?
生:我壹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
老師:媽媽唱的歌謠讓作者明白了什麽?
出示課文中母親唱的歌謠,大聲朗讀,討論味道。
生:我明白努力可以創造更好的生活。
生:永遠對生活懷有美好的向往。
生:這是壹種精神上的芬芳,壹直激勵著我熱愛生活,向往美好。
老師:是的,在壹窮二白的日子裏,在惡劣的環境裏,始終對未來充滿熱情,對生活充滿向往,這是壹個重要的精神基礎。這不僅是母親甜美聲音的芬芳,也是精神力量的芬芳,不僅在院子裏,也在作者心裏。
郁達夫說:“壹粒沙看世界,半瓣花談人情,這是現代散文的特點之壹。”這篇散文中的壹粒沙的世界和半瓣花的人情,都是通過散文富有表現力的優美語言表現出來的。散文中的壹個重要句子、壹個關鍵詞,往往是進入文本情感核心的壹個窗口。抓住之後,能深入分析味道,細細咀嚼,自然會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火花,引起* * *震動* * *。
第四,用強烈的色彩表達壹種感情
1.補充開發
老師:這些精彩的歌曲、故事、童謠、謎語,在童年的月光下,像月光壹樣柔和無私,開啟了我的童心,啟迪了我的想象力,給了我啟蒙教育。所以作者在文章最後說——
(所有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壹段)
老師:這是我的媽媽,壹個讓我驕傲的媽媽!然而,時間的車輪無情地碾壓著母親的青春。我個子高,但媽媽的背是彎的;我長大了,但我媽媽老了。作者在《往事如歌——母親月光》原著中寫道:
(展示原段子,附二胡曲《病中的尹》):多少年過去了,許多往事都消失在記憶的長河裏,這壹幕卻如昨日。因為阿爾茨海默病,這位年邁的母親永遠失去了記憶。我回老家看她的時候,她安詳地坐在藤椅上,還是那麽慈祥和藹,但我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在做什麽,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不再談論她的過去,不再談論我的童年,只是對我微笑,直到我淚流滿面...
老師:看完這篇文章妳有什麽感受?
生:我很難過,以前那麽善良溫柔的媽媽,現在連自己最親的兒子都不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