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是語文課本七年級(壹)第七單元第二篇。新課標要求7-9年級學生“閱讀簡單文言文,借助筆記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詞80首”,七年級上冊安排了兩個單元的中國古典詩詞。基本上都是短小精悍的古文詩詞。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逐步接觸和了解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激發學生學習古文和詩詞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古代文學作品的美,初步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輝煌成就。感受古詩詞之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本文認為,第二單元的學生通過上壹單元的學習,已經積累了壹定的文言文詞匯,掌握了簡單的文言文學習方法。”《三峽》是北魏酈道元《水經註》中對三峽的評論,也是壹篇很好的山水散文。課文通過描寫三峽的景觀和三峽壹年四季的景色,向我們展示了三峽的美麗風光。文章景物生動,用詞精確,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寫手法和對偶性、誇張、引用等修辭手法的成功運用以及陪襯的寫作手法,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我的教學思路是將這篇文章的教學分成1.5個課時,前半個課時以預習指導為主,要求學生用筆記和參考書翻譯全文,以便理解全文的基本內容。第二節課,閱讀是主要任務。通過朗讀和討論,我們可以理解文章的美和寫作的美。這個故事是關於這個班級的。
據此,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 .朗讀課文,落實單詞,理解課文意思,熟悉課文。第二,分析課文,引導學生欣賞三峽風光之美。第三,欣賞文本,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筆法。通過掌握本課場景的特點,學習如何描寫景物。
基於七年級學生的特點和知識結構,我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欣賞三峽美景,抓住景物的特點去描繪,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
這是壹篇山水散文。根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難點,我采用了創設情景、導讀和語言分析的方法。
列寧曾強調情緒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沒有人的情感,永遠不會有,也不可能有人去追求真理。”由此可見,情感和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努力醞釀壹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緒和情感。以上課堂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峽美景,配以舒緩優美的音樂,配以生動的朗讀和直觀的板書等。,幫助學生理解,使他們進入情境,進而理解文章的美。
當然,“文學的本質始於情感,止於情感。”壹個作家表達他的感情,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總是在讀者的頭腦中引起同樣的情感效果。“因此,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教學中,除了創設情景外,還需要引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聽起來像自己的嘴巴,使文章中描寫的景物和事物敲打學生的心靈,引起* * *聲。
《三峽》這篇文章構思巧妙,用詞嚴謹,特別是準確地描述了景色的特點。為了讓學生欣賞文章的美,必須引導他們分析語言,壹些概括能力強的詞語和各種修辭的運用。
第三,說話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引導
朗讀教學是壹種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透徹,大聲朗讀能傳達感情;只有恰當地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朗讀時才能有正確的發音、速度和音量;只有熟悉課文的單詞和表達,朗讀時才能有準確的發音、停頓和重音。朗讀不僅是學習語文的壹種傳統方法,也是壹種極好的審美表現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環節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壹是閱讀整體感知,二是閱讀並分析文本內容所體現的美,三是閱讀並揣摩文章寫作的美,四是閱讀並積累文學作品。
同時註重知識的引入和延伸,課內安排閱讀、品鑒、評誦,課後安排寫作。關鍵要求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熱烈地討論和發言。寫作環節主要要求學生註重古詩詞的積累,培養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
第四,談談教學媒體的使用
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課件制作是為課堂主題服務的。制作時不追求復雜和華麗,只考慮是否能引起學生對美的直觀感知和聯想,是否能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制作時,我特別註重音樂、畫面、文字的有機配合,這對營造課堂氣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五、說教學程序設計
學習熱情。通過老師帶領,學生跟隨的方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文章的單詞和節奏。
第三步,重讀課文,進入欣賞三峽美景。展示第壹步,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壹組三峽圖片,選用舒緩的古典歌曲《山澗流水》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的情緒與作品的情緒積極交融,激發學生學習三峽的興趣。
第二步,第壹遍閱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
1,老師生動形象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體會文章之美;
2.提出閱讀要求,要求學生獨立閱讀課文,讀準發音,讀準節奏,讀準意思;
3.多媒體課件展示練習,檢查閱讀效果。
這個環節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多媒體課件,要求復讀):
品壹品
分析文本,欣賞美景。
1,請閱讀正文,通過文字領略三峽之美...準備用“三峽之美”說壹句簡單的話。並補充壹句描述性的話。
如:三峽之美。妳看,700裏三峽的兩岸,連綿不斷的山,幾乎不間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天蔽日。
學生自由分析三峽美景,四人壹組討論,然後回答。教師總結:(幻燈片顯示板書)
三峽的山:連綿不斷,巍峨壯麗。
三峽的夏季水:湍急而壯麗
三峽的春天和冬天:榮慶君毛妹
三峽的秋天:悲傷而美麗
3.老師把話題引到了課外:三峽的美在哪裏,可以用文字窮盡?它仍然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中。妳能再說壹個想象的詞嗎?
如:三峽的雲美。妳看,十二峰上飄著的白霧像煙,像非雲的雲,那麽婉約深情,那麽深邃美麗。
4.老師展示幻燈片,給學生看壹組圖片。師生們可以壹起欣賞三峽的美景。(音樂開始,三峽美景盡收眼底。)
第四步是閱讀文本,並試圖找出文字的美。
1,如此壯麗的奇觀,散文家李道元卻只用了150多個字來形容,而且富有傳奇色彩,筆法驚人。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看評論文字的美(文字投影):可以從語言、結構、描寫(動作、粗細、遠近等等)等角度來欣賞文章。
比如文字的描寫很美,還有“兩岸連山,無所遺漏”的字樣;“群山疊翠,遮天蔽日”的形象概括地描繪了三峽的地貌特征:山高山連,峽窄水長;壹句“非亭自不見子夜初升月”,從側面襯托出三峽的群山,遮住了太陽的天空。
2.請欣賞課文,說出課文的壹些精彩之處。放映幻燈片,提出學習任務(學生合作學習,自由評論)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精彩寫法,通過實踐進行提示。播放幻燈片並練習:
練習。
1和700裏,兩岸連山,無縫隙;巖石壹層壹層地堆疊起來,遮住了陽光,遮住了天空。面映山川;而“子夜自亭不見夕陽”是描寫,以“不見夕陽”襯托山?。
2.妳是不是用了那句“雖乘風不取病”?操縱,突出水勢?。
3.這篇文章描述的很形象,分別用於“湍流”“水池”“柏樹”?,寫春用。
4.最後壹句用了什麽修辭?它在文中起什麽作用?
學生總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老師總結: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點是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準確,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表現三峽之美。
第五步:背誦課文
老師進壹步提出,李道元真的是北魏的地理學家、散文家。他用地理學家豐富的遊記和散文家的文學技巧,在《水鏡如此美麗》中做了註解,真是見解獨到,別出心裁。壹篇150多字的短文,可以涵蓋千裏,包括四季,包括山水、植物,介紹古猿、奇柏。它的筆法真的很精致。難怪當代散文家余先生說,酈道元《水經註》中的三峽,使後人難以調動描寫。這麽美的文章,我們要先讀,先背。同學們,讓我們大聲朗讀和背誦:
讓四個同學試著背壹遍,每個人背壹小段,其他同學可以小聲背、背、吟。老師給妳配樂,學生可以同時背誦筆記本上的壹些單詞和表達。
第六步,結論(同時放映幻燈片“三峽工程圖片”)
李道元的山水畫已成為三峽歷史的美好記憶,現在的三峽正放射出舉世矚目的光彩。看,雄偉的葛洲壩工程和蓬勃發展的三峽工地正在創造壹個又壹個世界奇跡。三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三峽!三峽承載著我們永恒的愛!
第七步:擴大知識面。
課後布置練習:寫作。
1.歷代學者對三峽贊譽有加?老師收集了壹些描寫三峽的詩詞(幻燈),打印出來,請學生們課後欣賞,用楷體或楷體抄寫下來。
(幻燈片《金雞嶺風光》)三峽很美。事實上,我們周圍有美麗的風景,石平的金雞嶺是壹個著名的景點。請欣賞老師屏幕上的金雞嶺美景,學習李道元的風景寫作技法,寫壹篇短文,向遊客展示金雞嶺之美。
這個環節很重要,因為時間關系只能放在課後,但它的意義遠不是壹個習題那麽簡單。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要註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這就是我設計這個作業題的目的。
六、說教學效果。
這堂課老師講的少,學生讀的多,說的多,想的多,練的多。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教師的恰當指導,習題的合理設計,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基本理解了文章的美,並揣摩出文章的壹兩個美。課堂氣氛活躍,討論熱烈,發言競相。學生可以在學習和課後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美好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達到的課堂效果我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