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唐詩評論

唐詩評論

第壹,學術的完整性和結構

研究壹首唐詩不難,但研究整首“唐詩”就不容易了。在個別事物上下功夫,相當於把整體的壹個元素拿出來研究,不會產生“牽壹發而動全身”的效果。雖然學習唐詩是壹個把要素壹個壹個劃分的過程,因為唐詩的欣賞價值在於每壹個唐代詩人所作的每壹首詩。分析唐代詩人的壹首詩,不僅給人壹種文學作品的藝術感受,而且深刻地展示了社會性和人文性的審美價值。單首唐詩所具有的也是時代的反映,但它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是歷史性的。當然,唐詩作為壹個整體,是唐詩的綜合。自然不會再在考量和比較上與壹首單首詩形成同壹層次的對比,而自然會與其他歷史朝代的整首詩進行比較研究。因為“唐詩”的整體只有與“宋詩”或其他類似的整體相比較,才具有明顯的價值。壹方面,唐詩代表了封建社會最鼎盛時代文學創作藝術的高峰,是真實的。我們對每壹首唐詩的學習,就相當於對全部內容的學習,是現實中存在的,“背唐詩”其實就是背幾首唐詩,是真正的文學作品。雖然“唐詩”作為壹個整體的內在價值已經融入到此時所研究的壹首或幾首詩歌中,但這也使我們確定,唐詩的創作藝術是現實主義的,這是人們在純學術的文史研究中所能把握的(這種唐詩的現實主義是客觀存在的,只取決於詩歌本身的創作);另壹方面,唐詩所體現的強烈的時代審美傾向是以社會主流為基礎的。唐代社會以自己獨特的世俗觀念和社會信仰,將自己的文化創造貼上了時代的標簽。每個朝代的社會氛圍不同,這意味著每個朝代的詩歌反映了不同的創作背景。社會上審美觀念的演變,最終會影響到社會上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但是,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基本相同,只是在相同中會有不完整的意識。雖然每個詩人的思維意識都打上了社會影響的烙印,但畢竟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僅會在整個“唐詩”內部產生許多不同的派別特征,甚至任何兩首唐詩的審美趣味也是不同的。難點在於唐詩所蘊含的審美藝術傾向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這不僅涉及文學判斷,還涉及文學欲望等多重因素。所以要研究唐詩的核心價值,就必須用有效的方法來把握這壹點。純文學研究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在上個世紀,聞壹多先生對古代文化的研究非常感人。溫先生並不滿足於把自己關在書房裏做那種純粹的學術研究,而是試圖把自己的學術工作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和現狀聯系起來。他上溯《詩經》、《楚辭》、《易經》、《莊子》乃至古代神話傳說,實際上將西方詩學闡釋和社會學文學研究的方法引入唐詩研究。比如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文化人類學來重新解讀《詩經》中壹些詩歌的原意。它不是過去的註解,而是反映了當時古代人民的壹種社會生活和民間生活。他想充分利用文學的特殊手段來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揭示那個時代的文化形態。

學術整體性要求解決研究問題所涉及的相關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聞壹多先生正是在這種整體性觀念下建立了他的研究模式。他在《楚辭》修訂的“導言”中指出,較老的文學作品難以閱讀,大概有三個原因。(壹)作品之前存在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思想意識,因年代久遠、史料缺乏,難以理解;(2)作品中使用的語言和文學,尤其是那些“約定俗成”的白字(訓詁學所謂的“借詞”),最容易使讀者陷入多元差異的困境;(3)後期作品中的錯誤往往誤導人。《楚辭》恰好是壹本三難兼備的古書,所以在研究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了三個題目,針對以上幾點:(1)說明背景,(2)釋義詞義,(3)校勘文字。郭沫若認為,這第壹項“屬於文化史的範疇,應該是最高階段”。這也是學術誠信所要求的壹個方面,試圖觸及“時代背景”和“意識形態”,即整個時代的歷史文化。也許這些條件與純粹研究壹首唐詩沒有必然聯系,但這種整體性不僅能使我們更準確地把握詩的核心思想,也堅定了我們對時代背景正確認識的態度。比如聞壹多先生最早提出讀《詩經》有三種舊方法,即經學、史學和文學,他的這本書的閱讀方法是“社會學”。文先生研究唐詩的格局,也像楚辭的修訂。他先做文字校勘和詞義解釋的工作,再進行綜合研究。暫且不論唐詩研究前的文字解難工作,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學術的完整性(關聯性)和結構(研究程序)上。

有學者認為,今天再詳細討論某壹個人、某壹部作品的得失,對我們的思考沒有太大意義。換句話說,唐詩研究的收獲往往是文字上的成就,無法轉化為現實的影響。這就是“研究唐詩”的價值問題。也許學習唐詩不是關於“把握”,而是關於“如何把握”!即如何在唐詩研究中有壹個批判的角度和視野,建立壹種研究範式或程序機制。文先生始終把文學看作壹種歷史運動,把文學的發展作為壹種動態來把握。這是壹個角度,文先生把文學放在自身的歷史運動中去考察,打破了朝代制度的束縛。初唐詩歌的三個走向的研究成果非常著名:壹是詩歌學術化,詩歌以文字書寫,所以各種書籍發達;二是宮體詩的演變,詩的味道如何從褻瀆到凈化;第三,由於作家身份的變異,壹批新人走上了文學舞臺,詩歌的題材也解放了,即從宮廷到市場,從臺閣到江山、賽墨。這些成就都得益於“學術視野和研究視角”的合理性,也是學術整體性嚴謹銜接的成果。這種範式可以幫助人們解決許多問題。比如文老師在文學上也揭示了壹個規律,那就是文風的改變有時候是相當費力的。不是單靠政治力量就能實現的,而是作家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自我奮鬥和提高的結果。

那麽如何實現這種整體的最大價值呢?這是關於學術範式的結構性質。壹種學術方式如何運作,取決於研究對象的結構。比如壹首唐詩,詩人寫作的全過程包括起因、寫作、完成,那麽對全詩核心思想的合理把握,就來源於詩人寫作的三個過程。在文學研究的過程中,進行著壹個“作品再生產”的過程。原因就像詩人現實生活中的壹個細節引起的情緒波動,導致詩人渴望用詩歌這種文學形式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如何把握起因的來源,其實就是分析詩人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就需要學術誠信的思考。可見,整體與結構是互動的,結構為分析整體提供了有機的條件,而整體又進壹步促進了結構的應用。合理把握唐詩中蘊含的抽象美學思想,就是學術整體性與結構性交替的過程。

二,語言學和美學的批判價值

1,唐詩作為文學領域的壹種詩歌,本質上是文學的,與其他文學體裁的直觀區別給人的感覺是語言是審美的。但在所有的詩歌中,人們總能感受到邏輯思維中節奏的獨特“美”,就連憂郁的杜甫的詩歌也不例外。不否認唐詩的文學思想,直覺之美在於詩歌作品的語言表達藝術,詩歌創作有自己的韻律規範,在語言上比壹般的非韻文作品更有魅力。總的來說,在語言學中,語言是壹個民族的象征,語言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國古代漢語在語法和修辭方面有自己的特點。文言文是體現幾千年封建時代中華文明文化精神的語境。它的發展經歷了無數代人的洗禮,不斷改進和完善。唐詩是唐代文人的壹種表達藝術。是唐代特有的,是從封建社會發展到唐朝這個階段的前朝文學逐漸發展起來的。唐詩的語言審美形式雖然根植於南北朝詩歌,但其本質發展到壹定階段仍是封建文學特有的形式。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壹個重要時期。首先,它有獨特的詩風,出現過許多大詩人,如曹植、阮籍、陶淵明、謝靈運、鮑照等。其次,它孕育了唐詩。南北朝對詩歌技巧的探索,對優美語言的渴望,對韻律的追求,終於在盛唐爆發,成為盛唐的美麗火花。可以說,唐詩是南北朝幾百年詩歌能量的匯集和爆發。文藝理論家嚴羽說“初唐尚攻隋晨之風”,即當時流行旋律優美、語言優美的詩歌,宮廷詩也不少。《初唐詩風》是唐高祖從李淵到武則天、中宗的詩。這雖然與聞壹多先生打破朝制,將文學置於自己的歷史運動中的方式不同,但卻無壹例外地證明了唐詩的源頭。詩歌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在唐代達到頂峰。很討讀者喜歡,但對後代詩歌來說,無疑是壹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唐朝帝國,學者稱之為“盛唐之氣象”。其詩氣韻生動,感情豐富,意象豐富。與宋朝相比,國土更小,文人掌權。唐代詩人壹般都是單純的詩人;而宋代的詩人,對詩歌了解很多,甚至成為了學者和畫家。宋詩另辟蹊徑,飄逸、平實、從容、世故,題材更廣,比如蒼蠅、飲茶,後來又有了說理、議論的成分。宋代的詩人知識淵博,他們在詩歌中運用典故。他們以他們的骨骼和肌肉而聞名,他們得到了很多贊揚。但詩歌的詩性要有韻味,要有無窮的意義,這是宋詩遠不及唐詩的地方!到了宋末,出現了被批評家批評的方面。對比看看下面的詩:

每個人收養兒子都想聰明,我被聰明耽誤了壹輩子。

我只希望我的兒子笨笨的,老實的,沒有災難,沒有對大眾的困難。

?——《洗兒詩》蘇軾。

毛展經常打掃幹凈沒有青苔,花草樹木都是手工種植。

壹水護田圍綠,兩山排送綠。

——王安石《書湖陰壁先生》。

如果鋼琴上有聲音,為什麽不在輪到的時候響起?

如果鋼琴的聲音來自手,為什麽妳聽不到聲音?

——蘇軾《琴詩》

故人頻頻向我招手,告別黃鶴樓,在這柳絮繚繞、鳥語花香的美麗春天去揚州旅遊。

孤帆遠航藍天,我卻能看見長江在天空中流淌。

——《黃鶴樓·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李白。

詩歌的語言不同於散文的語言。散文的語言是日常的、基於常規邏輯的,而詩歌的語言是非常規的、陌生的、甚至是“不善言辭的”,但這也是詩歌的源泉。《洗兒詩》用散文代替詩歌,用日常散文的語言寫詩;尹先生在書湖的墻,屬於“有才氣寫詩”。中國古代有才能的人都是飽讀詩書,對事物和典故了如指掌。事實上,這首詩的最後兩句話引用了《史記·大宛列傳》和《史記·範列傳》中的典故。好在這件事沒有任何痕跡。如果其他詩人不如王安石,可能會讓讀者壹頭霧水。對秦時的論述有智慧之美,並非所有宋詩都有。以這些宋詩為例,與《黃鶴樓·送別孟浩然揚州行》相比,可以發現它們是風格完全不同的詩歌。黃鶴樓去揚州途中的《送別孟浩然》充滿了“煙花三月”和“孤帆遠影”的意象...它通過圖像表達感情,回味無窮。唐詩會唱三嘆,宋詞不會。這也可以說是唐詩在語言美學上的高度,是唐詩的高度!

2.唐詩太美了,我們是不是應該繼承發揚?答案是辯證的,壹分為二。唐詩再美,也是封建時代的“美”。可以用封建社會巔峰的輝煌來形容,也可以用舊社會的陳腐來形容。在法制民主的今天,對幾千年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的認知。如何做出關鍵性的選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文明是農耕文明,生產關系自然是以土地為基礎的。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也把被統治階級禁錮在這種農業文明的觀念中。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和“倫理”,都藏在四書五經、史記等典籍中。古代人生活在君君、臣、父、子、子等禮教規範中,為他人、為社會關系而活。封建文學天然服從這些封建道德標準,文化很容易被束縛在倫理道德的籠子裏。但文學寫自己是壹個重要的傳統,所以古代很多“非主流”的文學作品都會被統治階級封殺。工業文明不僅把生產力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而且對整個時代的觀念進行了強烈的轉折性批判。社會的發展是客觀的,所以這種進步也是客觀的。文化的解放在時代潮流中愈演愈烈。著名語言學家陳望道在研究語言時發現,“(現代)國家的改革和變革總是伴隨著語言的創新”,語言對於壹個民族的解放意義重大。比如郁達夫的中篇小說《沈淪》(新文化運動第壹部白話小說集),描寫了壹個患病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對壹種憂郁病的解剖,也道出了現代人的苦悶——性要求與精神肉體的沖突。《沈淪》震撼和感動了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青年學生,因為其中大膽直白的性欲描寫,表現了個性解放的精神,是對倫理道德的極大挑戰。它描寫了青年人的苦悶、追求、仿徨和心態,與當時的社會形勢和青年人的思想情感狀況密切相關。顯然,唐代詩人當然有上述情感思想,但所有個體都有,只是唐代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遠不如近代開放,他們不可能大膽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欲望。有本質區別。用現代語言詩歌代替古代詩歌是壹個審美批判的過程,直接有力地批判了古代詩歌,實質上是批判了古代封建社會性質的文學表達思維,實現了語言邏輯思維從古代語言中的解放!

今天,只要妳用批判的眼光去欣賞唐詩,妳就會發現唐詩變得更美了!

第三,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自信和啟蒙教育

世界上最美的文字表達是詩歌,確切地說是古典詩歌,最具代表性的是唐詩。古詩詞優美的語言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創造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瑰寶。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傳統文化,但都想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秀傳統,保持民族精神的獨立性。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學習唐詩必不可少,就像英國人要學習莎士比亞的戲劇,俄羅斯人要學習普希金的詩歌等等。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如果連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都不知道,甚至連自己民族的標簽都不知道,那豈不是數經忘祖,又怎麽可能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中國學術界處於轉型期,走向國際學術界的背景下,仍然用文言文寫作,並終生堅持。陳寅恪註重漢語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對民族充滿信心(這不是提倡用古文寫作,而是作為保持優秀傳統的例子)。即使在今天或未來,國學經典中的傳統美德仍然需要普及,這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我們不能讓每個人都具備詩人的素質,但我們可以提高自身修養,從整體上提高民族性格。學習和理解唐詩的目的不是為了復興唐代詩人,而是為了建立民族文化自信。這種民族文化自信,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它關系到整個民族的尊嚴、命運、發展和國際地位,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樹立民族文化自信不是喊口號、打口號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壹天兩天就能做到的。妳不是今天開始學唐詩的,妳小時候就開始學了。妳小時候有沒有要求自己認真學習唐詩?

如果妳五六歲的孩子都能學會接受基本的文學作品,妳會為他們學什麽?是抒情散文還是莎士比亞戲劇?不,它們是簡單而優美的唐詩,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為什麽?很簡單。哪怕是壹首短短的唐詩,也有著無與倫比的學習價值!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就更不用說它的思想感情了,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字也能被孩子抓住,非常有利於記憶。語文是中國語言文學的簡稱,語文課是關於中國語言的審美課。唐詩是壹種極富想象力的審美,對啟蒙教育極其重要。首先,唐詩中描寫的自然風光,可以讓孩子在讀書的時候就知道,讓孩子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比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茫茫草過平原,隨四季來來去去”等等;第二,從唐詩中提煉出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可以使兒童認識和珍惜人間的美好情感,如“慈母手裏的線,為任性的孩子做衣服”談母愛,“然而,中國有我們的友誼,天是我們的鄰居”談友誼等等;另外,壹些唐詩中體現的哲理也可以讓孩子知道。通過學習古詩詞優美的語言,孩子們獲得了潛移默化的效果,因為他們從唐詩中學到了太多的知識。語文課不就是想從唐詩中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人們正確的審美價值嗎?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和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讓優秀的傳統得以延續。

千百年過去了,“蘭亭盡去,紫澤徐秋”,唐代的詩人已經成為歷史,但他們創造的無與倫比的輝煌詩篇卻被壹代代傳唱於世,這是屬於他們的偉大,也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偉大!

?2014-12-22?冬季至日

自制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