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關於晉陽古城只有歷史記載和壹般傳說,沒有進行過正式的探索。為了配合侯馬晉國新田古城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需要對山西東周古城遺址進行系統的調查,所以我們於1961年6月對晉陽古城遺址進行了初步調查,由河北省文物隊馬尚柱同誌承擔鉆探工作。調查工作雖然短暫,但收獲頗豐,不僅找到了東周古城的遺址,還找到了這座古城的範圍。另壹方面,由於時間倉促,古城範圍內的壹些小城鎮遺址還沒有系統地整理出來,因此有必要對這座古城歷代的使用情況做進壹步的詳細了解。
在調查之初,我們了解了歷史悠久的村莊,並訪問了當地人。然後從晉源縣城西南壹公裏的“南城角”村開始。在這個村子的二郎廟下,發現了壹處古城遺跡。通過鉆探,證實南城角村全村遺址多位於古城墻上。南城角村呈L形,實際上是按照古城西南角修建的。古城東18度。由於夯土堅硬幹燥,地勢較高,適宜居住,所以村子就建在古城墻的地基上。二郎廟下面的墻是古城的南墻。南墻西段從西南角向東延伸600多米。由於地勢漸低,多年來被稻田和汾河水浸泡,地下找不到夯土的痕跡。古城東西長626.4米,寬30米。夯土堅硬,質地細膩,紫紅色,厚度17 cm,直徑4-5 cm。
古城西墻所剩不多,就是用鐵鍬從西到北追蹤探索,發現地下城基的夯土是連續的,與地上的殘城相連。古城營以西(距離古城營村1300m)有壹段高出地表約7m的西城墻,剩余長度約900m,其北端(西北角)至西南角長約2700m,為西城全長。城市的西北角今天被壹條南北走向的運河破壞了,斷面上有很多桿洞的痕跡。同時在夯土中發現木柱的灰燼和木柱下方的基石,基石約40厘米。土質、顏色、夯法與古城南墻相同。在城墻轉角處的夯土中,發現穿桿孔的方向由東向西再到南北逐漸變化。這也說明了古城在城墻建設上向東轉了,就是古城的西北角。朝東的墻是古城的北墻,但地面上保存的不多。鉆孔後仍有夯土痕跡,繼續向東。當時由於稻田泥濘,無法向東探索,只好留給下壹步補充工作。但從以上信息和“東城角”村(其實是東北角)的方位來看,古城南北長約4500米。這樣,金陽縣的壹半、金陽堡、古城營村和古城營村附近的古城遺址就完全包括在內了。根據夯土的質地、顏色和夯擊方法,我們認為這座古城是東周的遺址,與“後馬牛村古城”的情況有些相似,與邯鄲、尖子、夏衍等古城有* * *相似性,因此有理由推測這座古城是東周時期的庫晉陽古城。
我們還調查了與這座古城相關的三處古城遺址。第壹個是“羅城”,位於“羅城村”東南。百姓稱之為“洛城”,相傳是北漢劉知遠的城。西墻長約1000米,其南端到達古晉陽城西北角,其南端與古晉陽城西墻相接。北入沙河,東至羅城北墻壹段,余長約150m,寬20m。雒城西北角在雒城村東南的沙河裏,與古晉的陽城同向,但夯土混雜,這些情況都說明雒城建築的年代晚於晉陽,在夯土中還發現了壹塊西漢晚期的串紋陶,所以估計雒城的建築年代可能在漢晉之間。
第二座城址在晉陽古城西墻,晉源縣城西北。在距城西南角1500m處發現壹座東西長約220m的古城墻遺跡,向東18度,高約7m。夯土是平夯的,裏面有疏松的土和很多瓦片。在這座古城上和附近,收集了唐代的蓮花紋瓷磚和斷繩紋磚。從跡象來看,這壹段城墻修建時間晚於上述兩座城市,且有多處修補痕跡,無法確定其建築年代。由於時間倉促,這座古城沒有被發掘。
第三個古城遺址是古晉陽城“古城營村”以西的古城。據說這座城叫“大明城”,因北齊大明堂,即春秋時期趙簡子家臣董安瑜所建的古晉陽城而得名。古城的壹段西墻和南墻在地面上非常清晰。群眾稱這座城為“內城”,古晉羊城西墻的壹段為“外城”。經查,其北墻東西長約300米,寬18米,東6度。夯土厚20厘米,為平夯法,西墻南北長400米。從夯土來看,其建造時間晚於“庫金陽城”和“洛城”,早於晉源縣城西北的壹段古城墻。
在遺址的年代測定中,我們認為古晉的陽城屬於東周,很可能是姚誌波決定用水灌溉的晉陽城。古城南部(今晉元城以南地區)由於地形原因破壞嚴重,遺跡和遺物不易發現。古城中間的遺址(包括壹座金元城及其西區和古城營附近的兩座古城)變化很大。從遺物來看,有漢代的陶片,也有唐代的遺物。從城址來看,我們認為古城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齊至隋唐時期,這座古城的奠基可能早於北齊。上面說的第二座古城遺址不會晚於宋代。這樣看來,此地至少是北齊、隋、唐、宋的城址。這個城址壹代代都在變,所以地上遺跡的雜亂是可以理解的,壹時半會兒是理解不了的。羅城好像比較簡單。它的南墻是借用古晉陽城的北墻。當時,古城營壹帶還在使用原“古晉羊城”的壹些宮殿和城門。從城墻的內容來看,這座城市的年代應該是從東漢到魏晉。據說是劉琨的並州城,從時間上來說可能性很大。此外,古城的整個東部都位於汾河河灘上。由於汾河經年累月的沖刷淤積,可能已經被破壞丟失,不容易找到。
最後,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再次知道壹個古城遺址是非常復雜的。就城墻而言,雖然相連,但時代可能很不壹致。因為後人往往會借用上壹代的墻,或者切割修復後使用,有的甚至只用上壹代的墻。
因為我們的調查工作時間短,沒有挖掘過,資料也少,所以上面的觀點必然有很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