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詩,放在中國女詩人的詩裏,就像把壹個殺人犯放在壹群美女裏壹樣引人註目——別人都穿得整整齊齊,塗著粉和香水,白紙黑字寫著,沒有壹點汗味,而她卻煙熏火燎,渾渾噩噩,字與字之間有明顯的血跡。”(詩歌雜誌編輯劉念平)
她的詩既有深度又有氣場。她是壹位優秀的詩人和天才。(詩人老景評論)
余秀華在“搖搖晃晃的世界”裏走了幾十年。當她找到詩歌的鐵拐杖時,她終於站起來了。(詩人張執浩評論)
可以肯定的是,她的詩充滿了物質和真實的東西。但是,也要警惕把她變成壹鍋雞湯。即使是天才也不能透支。同情也有其局限性,就像聲譽和溝通的有效性壹樣。壹句話,讓詩歌回歸詩歌,讓文學回歸文學。(詩人李義良評論)
身體上的病痛為余秀華的創作增添了同情。(評論家、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評論)
就詩歌而言,余秀華的文筆不好,沒有藝術高度。這樣的話真的很流行。這當然是好的,但是這種流行會稍微降低詩歌的格調。然而,不管它有多低,與輕佻的吳琴風格相比,它仍然不是壹種恥辱和令人沮喪的東西。(詩人沈浩波評論)
余秀華有她自己的世界,與境遇和地位無關。她是如此純粹的詩人。(詩人馬燈評論)
讀余秀華的詩,常常讓我陷入其境,忘乎所以,甚至讀完最後壹句。(詩人高涵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