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在這裏的是壹段自白:我最崇拜壹個人——有情、有才華、有教養、有智慧,我覺得李健就是這樣的人——如果妳同意就喜歡吧!
言歸正傳。壹個壹個分析。
第壹,編曲、配器上的“巧”
歌曲開頭我用的是gymnopedia 1。,壹首我很喜歡的歌。這是壹首對李健有特殊意義的音樂。放在這裏肯定有私心,也算是他對那段年輕時光的記憶吧。這首曲子的旋律舒緩柔和,也是壹首極好的氛圍音樂,正適合這壹點。然而,它原本是壹首鋼琴曲。為什麽李健用弦來解釋它?而且間奏部分已經用過這首歌了,為什麽還要重新開始呢?
從弦樂開始,而不是豎琴吉他,直接進入歌曲,這是編曲中巧妙的壹部分。這首歌的原創編曲比較“平淡”,是壹首直白且漸入佳境的歌曲,這也和原創出現在《中國好歌曲》中有關。這個節目的吸引力使它不太華麗。在歌手這樣壹個競爭激烈的比賽情境下,通過唱歌慢慢把觀眾帶入情緒,顯然是不夠的。畢竟不像中國好歌,只有四個專業評委。歌手想要打動壹大群觀眾,而這些觀眾大多是非專業的“業余愛好者”。他們更註重的不是從專業的角度冷靜地分析歌曲,而是聽更多的“情緒”。平平淡淡的唱完,沒有什麽情緒,和等待實力的歌手相比,沒有記憶點。從壹個弦樂開始,在這樣的場合,妳可以壹開始就直接把聽者拉入壹種情緒中,這樣會讓聽者更容易被歌曲感染。
豎琴吉他的使用就更不用說了,它能讓妳直觀的感受到它的音色沒有吉他那麽“生硬”,也沒有豎琴那麽冰冷。柔軟濕潤,很適合搭配這首歌和李健的音色。
間奏中再次播放gymnopedia 1,將整首歌推向高潮。這裏沒有小提琴,只有壹架風琴。管風琴音色的“遙遠感”使其成為壹種能給人帶來回憶感的樂器。在許多用來創造懷舊風格的音樂中,風琴會被統壹使用。在這裏,前奏中的旋律再次被口器演繹,很容易將聽者拉回過去的回憶。往事的雲煙隨著琴聲飄散,他不自覺的淚流滿面。
二、選材的“巧”
說到選材和創作,必然離不開這首歌的原著,因為選材和創作早就從原創階段開始了。
原作者劉金澤是我曾經采訪過的歌手。面試的時候,在這個圈子裏我壹點都沒有浮躁或者虛榮的感覺。相反,我覺得他是壹個謙虛、樸實、內斂、有思想的音樂家。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流浪了十幾年,生活給了他太多的磨煉,造就了他現在的性格和人生感悟。而他帶給他生命的性格和感悟也投射到了自己的創作中。他的選材和性格是壹樣的。他選擇了地鐵,壹個接地氣,簡單,生活化的形象。在采訪中,他說:
在大城市,幾乎所有奮鬥在底層的上班族每天都會去地鐵,地鐵是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各種各樣的人聚集在壹起。
“地鐵”可以說是壹個漂泊而努力的人的象征。每個經歷過的人都會對它既有親切感又有厭惡感。很多人會說,看到地鐵就想起過去,有各種說不完的故事。比如我在北京工作的時候,每天都被擠在1號線上,有時候腳都被擠離了地面,讓我哭笑不得。當時的慘痛經歷,如今已成笑談。類似這種體驗,即使在沒有地鐵的城市,公交車也能有類似的感受。
所以地鐵可以說是最容易引起* * *的地方,也是最適合講流浪故事的地方。
所以,劉金澤選擇《地鐵》是“聰明”的,正是它的“聰明”導致它擊中了壹個有過這樣流浪經歷的人,讓他明白了這種“別出心裁”,才會選擇這首歌作為自己的比賽作品。這也可以算作緣分吧。
而這首歌的創作也是別出心裁。“地鐵”是壹個平易近人的形象,不適合宏大的表達。所以這首歌用了壹種直白的,振振有詞的表達方式,就像壹首短詩,仿佛壹個老朋友在悄悄地給妳講述壹段經歷。采訪中了解到,這首歌是劉金澤作詞,旋律配合歌詞,讓人感覺這首歌就像普通人說話壹樣,忽高忽低,跌宕起伏,就像好朋友說話壹樣,很平靜,但是平靜,有波瀾。
然而,李健的創造性改編仍然是嫻熟的。作為壹首比賽歌曲,“平淡旁白”肯定是不夠強勢的,所以他把歌曲從壹首“旁白”改成了壹首“演講”。壹開始就像原曲壹樣,模模糊糊地描述了地鐵裏的所見所聞,然後壹層壹層地推動情感、升華意義,逐漸從畫面中描繪的“現實”轉移到情感表達和對人生的哀嘆的“空虛”。這種情感的積累和意義的升華,隨著唱腔和配樂的疊加不斷上升。高潮處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結尾擡高拉長後戛然而止,留下壹片空白,就像壹聲嘆息和動情傾訴後的壹次沈思,回味無窮。
三、歌詞中的“巧”
這首歌的原創歌詞很巧妙。什麽樣的話最能打動人?具體細節最感人。縱觀古今中外的詩詞散文,往往是那些具體而細微的東西最能打動人心,比如壹個朱砂痣,壹抹蚊血,壹根枯藤,壹棵老樹,壹聲幽幽的啼,壹座小橋流水,因為它們能讓觀眾感受到畫面,聯想到畫面,唱出* * *,感同身受,從而理解其中的含義。
在這首歌的主歌部分,沒有抽象宏觀地描寫車廂裏的“疲憊的人們”,而是把視角落在具體的“人”身上,每壹個描寫都是非常具體的“素描”,疲憊的形象浮現在腦海裏。這些字符很常見。胖女孩,阿姨,叔叔...經常出現在我們身邊,甚至是妳自己。他們善良而真實,通過他們想要表達的情感,自然容易讓人理解,也容易讓人聯想到自己的經歷,回憶起過去的時光,勾起人們會心的微笑。
在歌詞上,李健做了壹些改動。
第壹個是把
替換為
把“溫柔”從三個“溫柔”變成“溫暖”“終於”“溫柔”“靜靜”,真是別出心裁。“溫暖”反映的是白天忙碌而焦慮的生活,夜晚還未散去的“余溫”似乎隱約感受到了白天車廂裏躁動擁擠的人群。“終於”立刻讓人在漫長的壹天後如釋重負。而“輕輕”和“靜靜”,從動作和聲音兩個角度,烘托出此刻車廂裏的寂靜和寂靜,畫面感瞬間上升到壹個新的高度。
在第二段,李健加了壹首主打歌:
如果說原著主要是表達人們忙碌壹天後的疲憊,那麽李健加上這句歌詞後,這首歌的意義會更加豐富。因為在這裏,李健要描述的不僅僅是“疲勞”,而是“馬車裏的人”;是所有在外打拼的人,除了“疲憊”,更深層的存在狀態,比如“無依無靠的阿姨”孤獨無助,比如“淚姐”被情感傷害——他們肩負的不僅僅是疲憊,還有生活中的種種酸甜苦辣。這首歌詞將整首歌提升到了壹個新的高度,也彰顯了李健深厚的“人文關懷”。
最後,在“剩下的路是如此漫長”的地方...風吹在我臉上”,整首歌達到高潮,然後就用上了。
最後是“胖妞睡我旁邊……”原作品的結尾被刪除了。這種處理方式就像文學作品中常用的“結尾留白”壹樣。
這樣的歌詞倒出來之後,再用。
這樣的歌詞無奈地感嘆了城市的冷漠和距離感後,他把畫面拉回了地鐵車廂。但他沒有看身旁的胖女孩,而是借著地鐵的“風”把畫面轉向了整個地鐵車廂,這也算是壹種意味深長的空白,讓觀眾通過這個畫面產生更多的聯想和感受。
而這種感覺,李健想表達的壹定不是“疲憊”那麽簡單,更多的是想表達壹些積極的意義。他把風的形容詞從原著中的“溫暖”改成了“溫柔”,還用了兩次重復的“輕輕吹”來強調風的柔和,可見他最終想帶給人們的還是美好的願景。即使生活不如意,也還是會有讓妳溫柔的地方。
這是我對李健在《歌手》中演唱的《十點半的地鐵》的評論。總而言之,李健確實是壹個壹向善於運用“金喬”的人。不像其他壹些歌手,他不炫技,不吼,不高音,不轉身。他總是用壹些巧妙的編曲,巧妙的表情,巧妙的唱腔,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壹幅印象派油畫,幹凈,舒服,賞心悅目。所以,即使他沒有拿壹等獎,他的歌也總會有足夠的話題性,打動很多人,讓他們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