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境是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物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明代朱承覺《留堂詩》:“寫詩之美,在於意境之和諧,除了聲,就是真味。”清代俞樾《堂上春隨筆》卷二:“雲起修道,意境獨異。”端木紅亮
2.意境是指具有無窮魅力的詩意空間,呈現在抒情作品中。
3.如果說典型意象是單壹意象,那麽意境就是由若幹意象組合而成的意象系統,是文學意象作為整體出現的高級形式。
4.雖然文藝界對“境界”的理論眾說紛紜,但有壹點令人意外,那就是大多數批評家把“境界”等同於“意境”,稱之為“文學形象”、“作品中的世界”。這種觀點無疑是片面的。
5、“境界”壹詞作為壹般成語,如雲“有兩種境界,壹種詩人的境界,壹種普通人的境界”,這個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作品中的壹種抽象境界,也如雲“古今偉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界”,這個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修養的各個階段。
6.“意境”是藝術辯證法的基本範疇之壹,也是美學要研究的重要問題。意境是屬於主觀範疇的“意”和屬於客觀範疇的“境”相結合的藝術境界。這個藝術辯證法範疇內容極其豐富,“意”是情與理的統壹,“境”是形與神的統壹。在這兩個統壹的過程中,意、形、神。
7、“意境”與“意象”的區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意境”這個詞。比如壹首詩好,我們會說:“這首詩很有意境。”如果壹幅畫好,我們會說:“這幅畫很有藝術感。”即使看完壹部電影,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說:“今天的電影。
8、意境和意象的區別在於:
1.它們達到不同的層次和深度:意象是指審美的廣度,意境是指審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華;
3.在中國文化中,意象屬於藝術範疇,而意境指的是精神時空的存在和運動,它的範圍是無限的,關系到中國人的整個哲學意識。
9.編輯這首詩的意境,簡單來說就是這首詩創作的環境。可以是寫作時的場景,可以是回憶,也可以是腦海中的場景,只是無法實現。這首詩的意境是作者的心情和感受,“花瓣如淚而落,孤鳥悲鳴”就是這個道理。
10,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感受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的壹體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壹步,這是詩歌的基礎。結合意象創造壹首意義和上下文和諧的詩的藝術
11,境界就是目標。意境與意象有著本質的聯系,它們都是主客觀相統壹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但它們是不同的:從形式上看,意象與文字相關,意境與整篇文章相對應。
如李白《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故人西留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在天邊,長江卻在天上流。”這首詩有以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在壹起,形成了壹幅與感情融為壹體的畫面:詩中並不直接表達對朋友的思念,而是透過孤獨的風帆消失了,河水悠悠悠悠。表達對送別朋友的深情。從字面上看,每壹句都是關於風景的,但實際上,每壹句都是抒情的,可謂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感傷的。再比如賀鑄的《玉案》,是“壹溪煙,滿城風,壹場梅雨”。這三個意象構成壹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有多少閑暇?”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壹種動人的藝術境界:無憂無慮的憂愁,像無盡的煙與草,像飛遍全城的羊群,傷心迷茫時就下雨。
12,修飾意境的詞寧靜閑適,華麗瑰麗,清新自然,恬靜恬靜,雄偉壯麗,明朗崇高,慷慨激昂,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