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書寫姿勢是:上身坐直,兩肩齊平;頭部挺直,略向前;背部挺直,胸部直立,胸部距離桌子邊緣約壹拳;雙腳平放在地面上與肩同寬;左臂和右臂平放在桌上,左手壓紙,右手寫字。眼睛和紙之間的距離應該保持在壹英尺左右。書寫方法正確與否,關系到筆的控制能力、靈活度和書寫速度,直接影響書寫效果。好的寫作方法必須從小培養,否則,習慣壹旦形成,就很難改正。
正確的寫法應該是三指寫法。具體要求是:右手握筆(有的人用左手寫字),拇指、食指、中指分別從三個方向握住筆下端離筆尖約3厘米處。食指略在前,拇指略在後,中指壓在內側的鋼筆上,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地依次放在中指下,向手掌方向彎曲。筆桿上端靠在食指最高的骨頭上,筆桿與紙面成50。關於。提筆時,要“十指固握,兩手空空”,這樣才能寫得靈活。俗話說,字如其人。那麽如何用自己手中的筆寫出漂亮的好字呢?
如果是鋼筆,可以買個字帖寫個糊,慢慢抄。
字和人壹樣,都是有重心的,從頭到腳都是壹條直線,所以人好像不會摔倒。那麽初學者來寫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原理來寫,來寫。在臨摹的基礎上,先把字從‘倒掛’上保持下來,尤其是對孩子。
孩子要想寫好字,首先要寫得工整正確,然後練好技巧,好看。
那麽要想練字,就得從小開始,不僅要抓字,還要抓姿勢,讓孩子在健康的基礎上練好字。蒙恬寫故事。
孟田是春秋時期秦國的壹位將軍。公元前223年,蒙恬帶兵出征,他定期撰寫戰報,呈獻給秦王。當時人們用竹簽寫字,不方便。壹個字沒寫幾筆就蘸了墨水,寫報告卻花了很長時間。有壹天,蒙恬在打獵的時候,看到壹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著血,他受到了啟發。他馬上剪下壹些兔子尾巴毛,放在壹個竹筒上,試著用它寫字。但是兔毛有光澤,不吸墨。蒙恬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好,就把“兔子刷”扔到了門前的石坑裏。壹天,他偶然看到了他扔掉的畫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濕的兔毛變得更白了。他把兔子的毛筆蘸到墨盤裏,兔子的尾巴卻變得很“聽話”,他寫得很流暢。原來天坑裏的水含有鈣質。用堿水浸泡後,兔毛的油脂被去除,變得柔軟。據說這就是毛筆的由來。歷史上有壹些關於蒙恬說自己制筆的記載。《太平玉蘭》引用《博物誌》說,“孟天造筆。崔寶在《古今筆記》中也說:“作於蒙恬,即秦必爾。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倉頡,不是兔子的竹筒。但實際上,出土的文物已經證明,毛筆早在蒙恬制作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秦指筆,楚指於,吳指不正,顏指賦。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但“筆”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秦始皇只是統壹了筆的名稱,說明秦以前就有筆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考兒閑》的《執筆不始於蒙恬》壹文中寫道:“執筆不始於蒙恬。還是田所創,勝於前人,故善其名。看來這個評論還是有根據的。在唐代,韓愈的《茅穎傳》用筆將人擬人化。其中還提到,蒙恬攻打中山國,攻占茅穎,受到秦始皇的寵愛,使茅穎成為“關城子”。後人以和關為筆名。此外,毛筆還有其他別名,如毛錐子、中書軍、長、尖奴等。這是後話。
現代人用毛筆寫字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後來的鋼筆和圓珠筆,90年代又進階到鼠標。我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讀書的時候,如果因為成績好得到壹支筆,那是壹件很棒的事情。可笑的是,在21世紀,我們有些孩子連鋼筆是什麽樣子都沒見過,更別說知道毛筆的來歷了。這是喜還是憂?名稱:寫作
體裁:散文
作者:梁實秋在過去,寫作是壹件大事,在“背誦背誦”的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紅模橫縱到墨輥黑圓光,不知有多辛苦。我記得小時候寫過。老師突然把妳的毛筆從妳的後腦勺拉開,弄得妳手心全是墨水,證明妳寫字不牢,會受到懲罰。這種惡作劇還不夠。有的人在筆管上放上大銅幣,壹枚、兩枚甚至三枚、四枚。搖筆管的時候,他們只覺得頭重腳輕。這個原理和武術家腿上綁沙袋差不多。他們壹旦解開沈重的包袱,就會輕如鴻雁,練字的話,筆管上還會背上幾個重金屬。他們壹旦無牽無掛地握住竹筒,壹定會舞龍舞蛇,得心應手。有人提倡吊腕法,甚至吊肘法,用壹寸直徑的大字書寫,比如站在壹堆上,站起來,咬緊牙關,坐在危險的位置上,端莊。這種姿勢寫的字,據說能穿透紙的背面。現代人不需要這種折磨。“科學”被廢除了,妳只能寫幾行字,讀書,計劃,做事,才能當官。自來水筆取代了毛筆,還可以用來娛樂和書寫,將逐漸成為“國粹”。
作為壹門藝術,中國的書法非常獨特。因為漢字是藝術,所以說“千古詞八法”之類的數字,效果和“新詩練習”、“小說練習”差不多。當然繩墨是可以教的,但是精妙不同,關鍵在個人。文筆是最容易揭示壹個人性格的,所謂“字如其人”,壹般不假。如果每壹個字都是方的,那人大概就拘謹了。如果所有伸胳膊拉腿的都逃了,人就膽大瘦了,人就像排骨,字就像墨豬,人就接近“五百斤油”。所以,鄭板橋的文字應該是如此的傾向和古怪,這與他吃狗肉和以人為榮的精神是相稱的。顏的話應該是那樣的凝重和威嚴,這與他壹絲不茍的性格是壹致的,沒有絲毫的勉強。
在“書寫國度”裏,有很多需要書寫的地方,從大字到小字,都有用途。可惜寫出來的人往往不能發揮長處,經常用錯地方。比如不能讓山河流光溢彩,不如給典當行醬園寫個招牌,或者最不濟給煤堆寫個“南山高煤”。有些人的字跡不適合在墻上寫詩,但是改寫春聯或者“擡頭見幸福”就適合多了。有的人寫字很熟練,在茶壺蓋上寫“壹片冰心”是稱職的,但更喜歡給人題字書法。其實大家都可以寫nave的條幅和對聯,只是掛的地方要有區別。有的適合掛在自習室,有的適合掛在餐廳和理發店,既滿足環境的需要,又有相同的味道。
“好書不擇筆”,未必如此。用光頭筆寫鐵線印章也沒問題。說到趙孟頫裏的靶木,大概就是犀利了。筆墨紙硯對文字的影響是無限的。有時候,除了工具,作家還會註意壹些特殊的技巧。最奇妙的是其中壹張是老虎,八尺宣紙上蓋著老虎,氣勢磅礴,壹氣呵成,尤其是壹直挺拔不屈的直杉。真的很嚇人。據說有壹種特殊的方法可以做到這壹點。方法是用壹匹馬牽住紙的末端,在書寫那個豎位的時候,把筆放好,喊壹聲“拉”,馬把紙拉回來,筆直的豎位自然就完成了。
寫字的人都是有癮的,上癮了就要給別人寫。看人家白部門,就覺得有毛病,起碼要有“精氣神”二字。相傳有些人愛寫字,尤其是扇子,後來腿斷了,以至於沒有扇子可寫;人們問他為什麽,結果大家壹看到他就跑,他追不上。如果寫的真的好,當然不需要腿健康,但是寫的人多是腿健康。壹代文學巨匠梁實秋的散文,有著獨特的魅力,談人生,恬靜親切,如壹泓溫柔的清泉,打動人心;社會上,機智閃爍,如同幽默,耐人尋味。《寫作》以輕松幽默的筆調,從常見的生活現象入手,幾乎涵蓋了《寫作》藝術的方方面面。說到寫作,是大家經常遇到的,力求完美的事情。所以社會上寫書法的文章很多,也經常很認真地談“如何註意”“如何做”之類的問題,但梁先生的文章《寫》不是這樣的。學者式的概括確實存在,但更多的是看似平淡無奇的諄諄指導。他們以生活中的小事談大“法”,在談笑聊天中談深理,有益心靈。
“寫作”有四個自然的段落,邏輯思維清晰。第壹段講“寫作是最容易揭示壹個人性格的方式”,然後說寫作“尋求其環境的配合”,然後又說寫作需要特殊的技巧,最後壹段講寫作需要腿部健康。四段是層層排列的,所以可以說前兩段是從文字的外在形式來的。第壹,字如其名。第二,用詞與環境相稱。如果註意到這兩點,文字就有了個性和藝術價值。最後兩段講的是如何練字,壹是講技巧,二是要有態度。先說效果,後說達到效果的方式的層次安排,既體現了作者對散文組的嫻熟整理技巧,也體現了他對《子》藝術的深刻理解。說梁先生暫時是書法家也不為過,但說他擅長寫漢字。
說到“寫作”,作者很少從抽象的理論去闡述,而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而不是說教的道理,讓讀者在閱讀時感到親近和具體。用“字薄如柴”、“五百斤油”等比喻形象地說明了“寫字是揭示壹個人性格的最容易的方法”,用大書法家鄭板橋、顏真卿的例子具體說明了“字如其人”的道理。都說寫在石壁上的字,不能讓山川流光溢彩。不如“為當鋪醬園寫個招牌”,“為煤堆寫個“南山高煤”,可見作者平時觀察細致,生活閱歷豐富。作者還引用了春聯和“迎頭”的紙條,並在茶壺蓋上寫了“壹片冰心”來說明。講技巧的時候,以“虎”字為例,形象地寫出寫“虎”字的過程。都說要保持腿的健康,要把某些人的“貪筆”寫得活靈活現,才能讓讀者讀到現在的樣子。作者正是用這樣生動的描述和具體的例子讓讀者學會了寫作。
文章句子簡潔生動,全文采用散文筆法,句子合理,文字充滿感情,避免了壹般教科書式的說教。比如第壹段“如果每壹個字都是方的,那這個人大概就是拘謹的……裏面沒有勉強”,真的很有意味。在“顯露個性”這句話中,“顯露”的意思是“讓人知道不該知道的”。這裏壹旦借用,就形象地寫出了“不易顯露卻顯露”的狀態,比“表現”二字更勝壹籌。都說有些人的字“不適合在墻上寫詩”,要寫小東西。作者不說“小事”而是用春聯和小字來借用。寫著“虎”(草書寫的虎字)的豎位“如樅”,作者把差不多寫出來時的情景描述得更形象:“妳喊‘拉’,馬哥就把紙往後拉,筆直的豎位自然就完成了”。
作者學識淵博,正如陳淑玉在談及梁實秋的散文時所說:“他的知識豐富,他的思想寬廣,他的全面。”他熟悉和顏兩位書法家的書法風格,評價準確。他不僅懂得“鑿石抄壁”這種高雅的技藝,還懂得“當鋪醬園”等民間的東西。不僅知道“題字字畫”,還知道紫砂壺上刻著“壹塊冰心”;我不僅知道正廳條幅,還知道春聯和“初見”之類的小紅條;“鐵線篆”(篆書體)和趙孟頫選筆的精妙我都知道...所以,他的散文是“文人散文和學者散文的結合”,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