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詩經是怎麽收集的?

詩經是怎麽收集的?

《詩經》中的作品,從創作時間算起,包含了五六百年。從地域上看,有的來自周天子的都城,有的來自各路諸侯統治下的廣大地區;從作者的角度來看,不僅有貴族的創作,更多的是民間歌謠。那麽,這些作品是怎麽走到壹起的呢?關於這個問題,古代主要有兩種學說:獻詩說和集詩說。

關於獻詩說,先秦古籍中有壹些記載可以證明周朝有向官士獻詩的制度,《詩經》中的壹些著作也為這種說法提供了內在佐證。官員和學者獻詩的主要目的是用詩諷刺或贊美政治。《儒林外史》、《瀟雅》、《國風》中的官員和學者的詩有可能刺痛政治美。

雖然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漢代學者認為,周代有集詩制度。《漢書·食貨誌》記載“孟春之月,群居之人必散,行人搖木鐸隨路采詩,獻其以性情更名師。”《春秋公羊傳》記載“男六十歲,女五十歲無子女。”根據壹些相關記載,我們還可以推斷,采詩制度應該是存在的,《國風》、《瀟雅》中的民歌應該就是這樣采集的。因為在語言不通、交通不便的古代,只有通過政府大規模、有目的的收集,才能把遍布黃河、長江流域的山歌匯集到王仲婷。收詩的目的是為了讓國王不來。

《詩經》中的樂歌,除了從詩中采擷的國風民歌,以及政治美的飄逸靈秀的詩歌外,還有許多宴飲、祭祀等,應該都來自於周代的樂官(如太師)、巫、史家的創作。

第二,《詩經》的編纂

我們可以想象,通過這三個渠道收集的作品數量壹定很大,但《詩經》只有305本。那麽,《詩經》的編者是誰呢?古代影響最大的說法是孔子的刪詩說。

孔子刪詩說最早是由司馬遷提出的。《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論及古人,詩三千余首,而論及孔子,則須去重,施之以禮義。”" 350首詩都是孔子的詩."司馬遷認為孔子刪選了古代收集的3000多首詩,編了305首。

(1)相公二十九年的《左傳》中記載,吳國的兒子季劄去魯國做大使,魯國樂師為他演奏的十五首“國風”的名稱和順序與今天《詩經》中的基本相同。這說明當時《詩經》已經編成了壹部集成的書,那壹年孔子才八歲。

(2)《史記》記載孔子回山東自衛後刪詩,而《論語》記載孔子之前多次提到詩三百首。

(3)春秋時期《賦誌》所賦之詩,絕大部分出自現在的《詩經》版本,說明當時已有流行的《詩經》終本,這種文體在孔子之前就已流行。

孔子雖然沒有刪詩,但他曾經對《詩經》的文字和音樂進行過編輯和校訂,並用於教育,為《詩經》的完善、傳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詩經》最後的編者應該是周代的樂官。

詩經的傳播

關於《詩經》的流傳,首先要掌握四首詩和三部現代作品。

所謂詩四家,是指漢代流傳《詩經》的齊、陸、韓、毛四家。其中,齊詩由齊元谷傳世,陸詩由沈沛傳世,韓詩由晏嬰傳世,毛詩由陸茂衡、趙茂吉傳世。在四家詩派中,齊、陸、韓都屬於漢代經學。毛詩屬於中國古代經學範疇,直到東漢才確立為學者。東漢時期的經學大師鄭玄,為《詩傳》編《毛詩註》。此後,三家詩派逐漸衰落,而毛詩派則獨立傳承。關於《詩經》的分類,歷來有六言、六意、四始、四聲等多種說法。

四始論:出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關雎起於風,鹿鳴起於瀟雅,王文起於。

雅始,清宮始贊。“始”的含義分別是國風、雅、雅、頌的開始,是君王興亡的開始。

四言詩:又稱兩南獨立論。所謂兩南,是指國風中的周南和趙南。十五種民族風格中,除兩種南方風格外,十三種都以“風”命名。因此,北宋時,蘇轍在其《詩傳》中首次提出了兩南獨立論,認為周南和趙南

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全書是按照風、雅、頌的風格排列的。那麽,風、雅、頌是按照什麽標準劃分的呢?在這壹點上,很多人認為風、雅、頌是音樂的分類。中國有音樂文學的傳統。《詩經》時代,詩與樂融為壹體,我們今天看到的詩都是當時的歌詞。所以,

對於風、雅、贊的具體含義,前人做過這樣的解釋:

風,風土人情的聲音,民謠的詩詞。所謂國風,是指各諸侯國統治地區的地方民樂、民歌。這裏的民謠詩是相對於宮廷詩而言的,對作者的階級身份沒有嚴格的限制。《詩經* * *國風15首,作品160首。

優雅,也就罷了,是音樂之歌。宮廷的音樂比較雅正,也就是說雅正是周代的音樂。應該說,周都城附近的音樂是積極的音樂,因為當時對的尊重。叫雅樂,就像當時的普通話,標準上叫雅樂。優雅分為雅和不雅。大小和優雅應該是因為時代不同而不同,所以分為優雅* *。瀟雅***74篇,多寫於西周末年,產生於大牙之後,風格更接近國體。

頌,祠堂的音樂之歌,祠堂的聲音。也就是說,賦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歌舞音樂。頌包括365,438+0首周松,4首松露,5首商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