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語文作業要充分體現全面性
語文學科簡單的解釋就是“語言”加“文字”,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說到底,語文教學改革是圍繞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壹系列創新。語文首先是壹門基礎學科,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基本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學科。同時,語文是壹門綜合學科。如果學生能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並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壹步加強語言修養,將事半功倍。所以我們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有“大語文觀”,要考慮充分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為語文學習服務,要考慮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知覺去思考。
在常規的語文作業中,帶著感情讀課文、復述課文等形式基本上是語文作業的必要形式,對學生復習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律非常有利。但如果只是“畫地為牢”,單純講中文,效果往往並不好。如果跳出學科本位,考慮作業的綜合性,調動學生的聯想、通感等思維方式,在其他學科中感知語文,效果會很好。比如,學完《望廬山瀑布》這首詩,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外,我還需要學會為這首詩畫壹幅生動的圖畫,演唱或作曲壹首贊美廬山瀑布的歌曲,讓學生進入狀態,大膽地、創造性地想象,效果不言而喻。這是多種綜合方式的引入,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還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語文作業要有趣。
壹般來說,作業的目的是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只要達到這個目標,學生對作業的接受程度是第二考慮的。有些老師甚至認為,不管學生喜不喜歡,作業都是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基於這個出發點,老師設計的作業往往以幹巴巴、僵硬的“面孔”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就出現了應付事情的情況,很難愉快地完成作業的任務。
事實上,在設計作業時,如果能實施快樂教育,增強其趣味性,就壹定能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讓他們更積極地完成作業。比如,在積累和運用中學會了熟記的成語後,我安排學生做成語接龍,看誰撿的多,評“成語大王”。再比如,在學習壹些故事性強、情節適合表演的課文時,為了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有所啟發,我布置了這樣壹個作業:要求學生自由組合,認清自己的角色,表演課文劇。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完成了作業,在表演的過程中學會了合作和分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第三,語文作業要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因材施教”是教育規律。在語文課堂上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正常合理的需求,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事實上,由於學生的學歷、生活經歷、家庭背景的差異,學生的能力、智力、性格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完成作業的能力也有很大差異。從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出發,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語文作業要在強調進度與知識接受的相對統壹的基礎上,表現出較強的靈活性,讓學生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每個學生通過努力完成,這就要求作業具有自主性。
自主作業,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供學生選擇,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比如學完赤壁之戰,我布置了以下作業:1。講壹個故事,講給別人聽;2.演出壹場,自由組合排練文案劇;3.讀,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這些不同的任務,從容易到困難,是靈活的。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做第三題,能力壹般的同學可以做第二題,有困難的同學只能做1題。這樣就把完成作業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第四,語文作業要實用。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對於漢語來說,練習是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最重要的途徑。我們的教師要樹立語文教育的理念,註重課內外、校內外的交流,增加學生練習語文的機會,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壹方面,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知識;另壹方面,盡可能配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創設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新知識。比如我教完《海濱小鎮》這壹課後,學生們通過閱讀感受到了海濱小鎮的美,激發了學生們對家鄉的熱愛。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踐能力,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公園和街道,並要求學生按照先概括後具體的敘述方法進行口頭介紹。這樣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和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