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詞是中國的文化精髓,但現代人寫的詩詞卻不受尊重。為什麽?

古詩詞是中國的文化精髓,但現代人寫的詩詞卻不受尊重。為什麽?

我不想討論問題本身是否準確。在我看來,任何人提出這樣的問題,至少需要正視和挽回兩點:壹是缺乏歷史觀;壹個是對藝術的提取和沈澱缺乏耐心和焦慮。

不僅當代人容易犯惜古輕今的錯誤,古人也容易效仿。“孔子”“預訓”等詞匯在古代文人的舊論文堆裏隨處可見,“引經據典”似乎是幾百篇文章千百年來牢不可破的行為範式。這種過分提倡向古人學習,模仿古人的習慣,很容易在後人的心目中造成今天不如古人的思想弊端。民國時期有大師,但今天真的沒有了嗎?大部分大師的稱號也是當代人給的。

藝術往往需要經過歷史時空的沈澱,不應該過早下結論。是否壹誕生就驚艷,當然是有的,比如司馬相如的《福臨》,王波的《王騰亭序》,都歸功於作品發表的特殊場合。壹種是直接表揚皇室,壹種是在名流雲集的盛大宴會上。出名很難。但是,藝術作品需要經歷時間的洗禮和歷史的沈澱。杜甫活著的時候,沒有人認為他是詩人。王羲之在世的時候,他的字可以換幾只大白鵝;齊白石更好,壹幅畫換成壹車大白菜。

壹是缺乏公眾關註。時代發展了,世界變得更加精彩。互聯網、音樂、電影、電視等。,精神食糧太多,詩詞文化相對安靜枯燥,社會群體普遍不太關註。詩歌真的好像淪為了“小眾”範疇,很難形成大眾崇尚或推崇的氛圍。

第二是缺少領軍人物。潛龍在淵,龍卻群龍無首。在現代詩歌領域,雖然新詩和古詩都是詩性文學,但由於理念不同,它們之間已經隔著很深的隔閡,各自占據了支離破碎的半壁江山。就連那些從古詩寫詩的朋友,也保持著隱居自娛的習慣。被教寫詩的人多了,被批判的詩也比原詩多了。在這種情況下,現代詩不受尊重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