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十六國時期,戰亂頻仍,文化經典全面失傳,文人流離失所,慘遭殺戮,幾乎出現了壹片文化沙漠。
公元386年,鮮卑人拓跋宣重建國家,同年改國號為魏。399年,宣稱帝,即魏武帝。北方在這裏有點固定。423年,北魏武帝拓跋燾(佛祖)即位,相繼滅夏衍,掠奪北方他國,統壹北方。495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室政策是北朝文學的第壹階段。
十六國時期,社會極不穩定,沒有時間進行民事處理。北魏建立後,其文化遠遠落後於中原,出於自卑導致對中國文化的排斥和懷疑。
何棣到後秦,在長安學習中國文化,“有風流風度,似儒者”。回到魏,梁武帝不高興,借口殺了他。
在這種情況下,漢人對北魏政權的評論被認為是對北魏的蔑視,然後被當權者認為是沒教養,所以很多文人被殺。
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有前秦的王甲(《遺書》)、前秦和後秦的蘇慧和傅戎。
第二階段,孝文帝遷都洛陽(495年),分裂為東西魏(534年)。
孝文帝熱愛中國文化。遷都後大力推行漢化,提倡創作,促進了文學的發展。北朝時,君臣聚會已有七言詩記載。這壹時期前期主要是模仿南朝。到了後期,壹代作家已經成長起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代表人物是“北三才”。
所謂北方人才,就是溫子升、邢紹、魏壽。
溫子升(495-546),太原人,以散文著稱。北魏王袁說:“宋代有、謝靈運、等,我兒子升官足以報恩,包括任何嘔吐。”
梁武帝看到他的文章時說:“北土生改種,陸路交通。”(《北史·文遠傳》),擅長駢文。
他的作品《漢靈山廟碑》廣受贊譽。詩歌融合南北風格,婉約歡快。如易道、敦煌曲子和福州曲。
邢紹(496-?)字才。河間(今河北雄縣)。衛壽(506-572)出生。前者擅長詩歌並師從沈約,後者擅長寫作並師從任芳。這兩個人過去常常互相辱罵。
第三階段是從東魏、西魏被北齊、北周取代前後到隋朝。這壹時期,由於侯景之亂,陳驍、諸葛英、顏之堆等文人紛紛投奔北齊。
此後,庾信、王勃把南方的文學技巧帶到了西魏,北方文人紛紛效仿,也改變了文風,提升到了新的更高的創作水平。與此同時,隋代著名文人陸思道、曹道衡等也相繼湧現。此時北朝文學已融合南北之風,成就超越北方。後來這些人進入隋朝,成為隋朝的文化名人。
南北朝的文風很不壹樣。這是因為儒家思想在北方是受重視的,但還是實用理性的。由於北朝的分裂,這種差異更大。南方沈溺於放蕩和享樂。北方靠近少數民族,北朝由少數民族統治,形成豪邁尚武的性格。
北方的自然條件與南方不同,所以文筆樸實、粗獷、豪放,沒有南方那麽優美、細膩、纖巧。北方實用文體發達,散文成就突出;強調實用,儒雅,復古。
蘇綽、衛守等。都要求改革文風。排斥中國,雕刻和宮體詩不被北方人接受和研究。南方情歌不被北方人欣賞。據《鄭文公碑》記載,宋末鄭、出使南朝,答諸隧“滿為楚哀而不雅正,甚詳。他們能堅持多久?”
鄭到南朝時,人們問他南方的音樂好不好。他說太弱了,是亡國之聲。
《顏氏家訓》中也記載北方人不喜皇室。“蟬林更靜,通宮山更幽。”而蕭藝的“蓮露落,月中柳疏”覺得太溫柔小眾了。
04庾信的簡單生活
庾信(513—581),南陽新野(今河南)人。庾信是南朝最著名的作家。
庾信早年是鄉紳秀才,和江南其他宗族成員壹樣。“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不知道有混亂的災難;軒寺之下,不知有無救急。”(《顏家訓涉事》),此時他的思想境界狹隘不堪。
葬禮之後,他的想法變了。他經歷了人生的憂患,時常沈湎於思鄉,反思南朝君臣的行為。
庾信從南到北,他的所作所為是南朝氏族間的普遍現象。他們並不忠於同姓,也沒有什麽特長,所以無法與漢宋時期的文人相提並論。後人不必苛責其行為,但也不必回避和辯解。因為那個時候,時代的風尚也不過如此。
歷史上很多人批評他(這樣的人)沒有氣節,這是不必要的。結合當時的時代,那個時候,個人保命很重要。南北朝時期,朝代更替頻繁,壹個人壹生可能經歷幾個朝代。他們沒有那種終於有了姓氏,沒有理想,沒有倫理的感情。
所以,於欣也是這樣。他後期的情感苦惱主要是因為思鄉之情和思想上的中外之辯。
他在後期的作品中,對北方風俗文化的不習慣,對南朝士紳及其早期行為的反思和惋惜,主要不是出於“失節”的道德懺悔,更多的是社會生活感知的結果。
05庾信在文學中的地位
庾信早年是宮體詩人。他當時的作品內容空洞,風格浮華,但技巧相當成熟。在北方生活後,由於生活的變化和對早年生活的遺憾,他的創作風格發生了變化,變得陰郁而荒涼。
作品的內容不僅僅是思鄉之思,還有現實的分離和對早年生活的遺憾。“庾信的文章更老更成功,淩雲劍的筆鋒縱橫。”(《戲為六絕句》)。
"庾信壹生愁苦,晚年詩興遍大江南北。"這幾句話概括了庾信後期創作的特點。
從體裁上來說,他擅長詩歌、散文、散文。在風格和技巧上,他融合了南北文學之長,後期達到成熟。他的作品代表了當時同類創作的最高成就。庾信把南方的文學技巧帶到了北方,促進了南北文風的融合,促進了北方的文學創作。庾信的作品也為唐代作家樹立了榜樣,受到他們的推崇和模仿。
所以,庾信是南北朝作家。李白的詩和杜甫的詩受庾信的影響很大。
06庾信詩歌
庾信南朝詩歌以宮體為主,但也有清新的。擅長描寫景物,錘煉辭藻,調和旋律。代表作有《風荷山塘》、《尋周紅讓》等。在他後期的詩作中,有27首以《詠懷》為代表。這組作品在形式上借鑒了阮籍的《詠懷》,主要表達了庾信被北伐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以庾信早期形成的純熟技藝,融入深厚的生活情懷,風格濃郁蒼涼,清新成熟。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在異國他鄉的孤獨和痛苦,但它實際上是關於自己的感受。黃河向東流至華山,被其阻斷。明知不可能回國,卻放不下心願,表達了壹種復雜而痛苦的心情。
這種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修辭華麗。詩詞中典故運用巧妙,寓意深刻。但也透露出宮體詩的痕跡。
這首詩對北方的風光和軍事活動描寫得非常生動,具有濃厚的邊塞詩特色。詩中用典故,用漢朝的故事來表達當時北方的局勢,是非常恰當的。
庾信對詩風的發展也有貢獻。著有《致王林》等五言四句詩五十余首,為五言絕句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還有“秋夜望單於,雁過飛來”等詩句,是唐代七大奇觀的雛形。
庾信的《賦賀文》
詩歌以吟誦為代表,庾信在南朝被稱為符堅。他的《春頌》中有許多七言詩,風格清新優美。到了北方後,環境變了,思想感情也變了。有許多著名的作品,如小源賦,枯樹賦和哀悼江南。這本書有八篇,都是駢文。
傅:
《小花園賦》是壹首抒情的小賦。在賦中,寫長安住宅小花園的古樸與蒼涼,首先是為了烘托心中的孤獨與憂傷。然後我寫道,小花園也有閑適滋養之美,但壹切都不能使死去的心復活,就連花、魚、鳥也不能時時忘記心事。由此,我將回顧家族歷史,並表達我對農村習俗的想法。
整部賦雖用駢文對句,但句子自然流暢,賦中多采用畫線的手法,典故也自然貼切,讓人覺得特別善於煉字煉句,清新雋永。
枯樹頌:
《枯樹頌》以尹忠文表達對宮廷枯樹的感情為幌子,寫的是國破家亡、流亡異鄉的哀思與悲哀,感情跌宕起伏,風格陰郁。
《憶江南》:
《憶江南》是壹部史詩性的作品。作者首先敘述他的家庭背景,寫他祖先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然後寫侯景叛亂前梁王朝的太平,統治者的幸福生活和自己的榮譽;然後,描寫了梁朝臣民在後京之亂中的表現,揭露了他們的腐朽、愚昧、陰險和貪婪,描寫了社會各階層的苦難,特別是北方軍隊掠奪、驅趕梁朝臣民北上的情況。
整部作品規模宏大,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再現了梁朝的興亡史,尤其是對歷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內容極其豐富。賦中敘事與抒情融為壹體,工整對偶,典故運用較多。然而,由於其紀實的內容和真實的情感體驗,人們並不感到藝術,而是在多彩的文采和清晰的音節中表現出陰郁蒼涼的性格。
這首賦在賦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庾信在駢文方面的成就,以《江南賦序》為代表。這篇序言描寫了亡國滅族的痛苦,說明了傅的原因。本文用典層次不壹,句式對偶,語氣詞多,產生了淋漓盡致、三嘆傳情的效果,與散文渾然壹體。庾信還有“準朱利安”44篇,內容與《哀江南》相似。
另外,庾信在北朝寫了大量的應用文字,包括碑刻、題跋、書贊等,都是駢文,但有些作品還是頗有文學性的。南朝人不太重視題跋,庾信的這些作品也是這種文體的發展。
特別是在他原有的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典故繁雜、文筆成熟的特點基礎上,又增添了北方的清麗潑辣之氣,體現了融合南北文風的特點。
同時期的另壹位作家,王寶。
北朝另壹個成功的作家是王勃,他從南到北。王寶出生於瑯琊臨沂(今山東省)。梁元帝做官的時候,在吏部做官。後來隨梁元帝出使西魏,被封為大將軍。他是北周的壹個官員,也是壹個文史大夫。
王勃的詩風接近謝朓、何遜,古樸清新,用典少。進入北朝後,他在當地定居下來,“忘記了自己的束縛和誘惑”(《周樹王保傳》)。他的詩雖然有鄉愁,但缺少了庾信的痛苦和朝氣。
這首詩描述了北方的風景和旅途中的悲傷。開頭用“楚辭項夫人”化為壹句,卻又渾渾噩噩。全詩境界開闊,風格渾厚,在濃郁的北方風光中充滿了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