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名字有雙重含義:就音樂而言,《離騷》可能是楚國的壹首流行歌曲的名字。遊國恩說,《楚辭·大術》有“伏羲駕辯,楚只勞事”之文,王逸註“駕辯、勞事皆名。”“老尚”和“離騷”是復音詞,或者是同名異名。西漢末年,傅家抄屈原《九章》,從雍到,被稱為潘獄愁。“監獄”和“擔憂”是壹個重疊詞,趙薇將其解釋為“抱怨”。後人常說發泄怨氣就是“訴苦”,大概就是從這裏來的。”(《楚辭隨筆》)這個說法是準確的。屈原的創作從楚國的民間文學中汲取了豐富的源泉。既然他的作品內容是“寫楚語,作楚音,集楚地,作楚物名”(《黃翼歌序》),那麽他的作品名稱抄襲民歌老題,完全可以理解。當然,這個詞不是沒有意義的。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引用劉安說:“寫離騷者,猶‘遠離煩惱’。”離騷是“離愁”的意思,也就是上面說的“勞商”、“獄憂”、“牢騷”,都是變聲的同義詞,也表達壹種壓抑不平的情緒。根據《史記》中的傳說,屈原以憂郁的思想寫《離騷》,說明書名是由作品內容決定的,書名的音樂意義與作品內容是統壹的。“離愁”、“離愁”、“打工生意”、“抱愁”、“訴苦”都是由雙音節或押韻詞組成的連詞,只是壹個完整的意思。班固《贊騷序》說:“離,苦;騷,憂也。我知道我作為演講壹直在擔心。”王逸《楚辭》曰:“離,別也;騷,愁。”明明都是對司馬遷“離騷者猶憂”這句話的註腳,卻誤解了司馬遷的本意。此外,項安史《項氏家世論》曰:“楚語曰:“德義不良,則汝必異化。”趙薇說:‘騷,憂;離開,銀行也是。“蓋楚人的語言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屈原的《離騷》壹定是為了遠離銀行才給的。”也是把“離”和“騷”分成兩個字。就是因為詞性不明,把兩個詞的意思組合成壹個意思,這樣理解就不壹樣了,差異很多。
這篇文章原名《離騷》,東漢王逸《楚辭》中稱《離騷經》。他的解釋是:“留,不還;騷,愁;子午,徑也。說妳把自己流放走了,妳還牽掛著,還在按正道用風勸誡妳。”這種說法的牽強是毋庸置疑的。“精”,當然是經典的意思。《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在《離騷》下面加壹個“經”字,正如洪興祖所說,“古人引《離騷》中無詞者,以後世之祖蓋其詞,尊之為經。”另外,也有人簡稱為騷。比如劉勰的《文心雕龍》,就是壹篇名為《辨騷》的名篇。甚至有人把屈原的作品和後來對屈原的模仿稱為“騷體”。這也源於王逸,因為他在《楚辭》的篇章裏,把他認為是屈的作品都叫做騷,把所有模仿屈的作品都叫做騷。如九歌,名為《離騷九歌·九辯》,續《離騷九辯》。這幾個名字,雖然在壹起很久了,但是不符合邏輯。再次,這篇文章也叫《離騷賦》。這個起源於漢代,因為“漢賦”的表述是從《楚辭》演變而來的,所以在漢人眼中,屈原的所有作品都屬於“賦”的範疇。司馬遷稱屈原為“之賦”(本傳),班固在《韓曙·文藝誌》中記載屈原作品25篇,進壹步稱之為“賦”。事實上,“賦”直到漢代才成為壹種特殊的文學形式。由於漢代對“詞”和“賦”概念的混淆,把屈原的作品稱為“賦”是不恰當的。
關於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過去和現在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據《史記》記載,是在大夫上官奪稿之後描述的,“王怒疏屈平”。但這並不意味著是今年;只是說明《離騷》是屈原政治失意後的作品。這裏所指的時間是廣泛的。但是《離騷》寫於楚懷王的時代,這是絕對肯定的。今年是哪壹年?遠在兩千年前的司馬遷就感受到了文獻不足的困難,無法做出絕對的判斷。當然,今天我們不能主觀臆測。但在司馬遷的提示下,如果進壹步探討,還是可以找到壹些關於這個問題的消息。我認為,既然《離騷》是壹首抒情詩,其具體內容屬於自傳體傳記性質,那麽對客觀事件的敘述、個人遭遇的起因、情感的深度和廣度、創作的宏大,都揭示了其自身產生的時期:既不能是青年時期的作品,也不能是老年時期的創作,最合適的時期只有四十左右的中年。這篇文章中關於年齡的敘述處處印證了這壹點。我們試著把開頭的“我怕美女的雕零”,結尾的“老冉冉來了”,以及“我還沒老的時候還年輕”這幾個句子結合起來,互相印證,這樣就不難得到壹個整體的認識:如果壹個30歲以下的少年是多愁善感的,就不會說這種老套的話;但是,用它來作為50歲以上的人的基調是不合適的,因為它離“時間還沒有結束”還很遠。屈原的四十年代是楚懷王的末期。當時,楚國屢戰屢敗,王懷的意見也不明朗。楚國政府內部親秦派和反秦派的鬥爭非常激烈。找到《離騷》的意義,完全符合上述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