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詩歌?“詩歌就像壹首音樂……但不要去讀它。不要把它看成壹個單壹的東西,而是壹套用文字創造事物的工具。就像音樂是用聲音(節拍、節奏、和聲、結構形式、樂器)創造事物的工具壹樣。”
就像音樂壹樣,我們聽的其實是貝多芬和碧昂斯。烹飪,是意大利面條或幹炒牛肉河。運動方面,我們打籃球或滑冰。讀詩本質上是對創作詩歌的詩人的解讀和理解。
怎麽理解呢?先感覺,再角色,再技巧。
回想第壹首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詩,是席慕蓉的《暮色》。
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受到感動,然後帶入角色。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對這首詩有新的理解。
第二天10.27
在看第壹章之前,我想通過自己的初步了解,介紹壹下詩歌(主要是英文)的發展史。
英國詩歌發展過程中的幾首詩歌——16世紀晚期的文藝復興詩歌、19世紀早期的浪漫主義詩歌、20世紀上半葉的現代主義詩歌——成為世界詩歌交響樂中絢麗多彩的樂章。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壹批傑出的英國詩人,可以無愧地站在世界詩歌天才的前列。
第壹階段:古埃及、古巴比倫(40世紀至白前5世紀)。
二階支段:古希臘羅馬(8世紀至5世紀)。
第三階段:中世紀(5世紀至15世紀),也可稱為聖經詩歌時期。
第四階段:文藝復興時期(14 ~ 16世紀),偉大的詩人有英國的薩圖比亞和意大利的彼得拉克。
第五階段:古典時期(17至18世紀),有彌爾頓、伏爾泰等著名歷史人物。
第六階段:浪漫主義(18至19世紀),詩中繁星點點,俊朗浪漫。德國有歌德;英國有布萊克和伯恩斯,湖泊詩人有華茲華斯、柯爾律治、騷塞、雪萊、拜倫、濟慈。法國有雨果;俄羅斯有普希金;美國惠特曼;匈牙利語有petofi,等等。
第七階段:唯美主義、象征主義、意象派超現實主義、先鋒派各種風格的詩歌層出不窮。東西方碰撞、交流、融合了近百年,風到了,甚至到了今天。
第壹章,感情
作者告訴我們,詩歌的第壹層是表達感情。但有些抒情詩包含著難以表達和分享的感情,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歌詞,不是靠故事,可以圍繞某個特定的瞬間講故事,但會有壹些瞬間能打動我們。
抒情詩,作者在這裏主要說了兩種,愛情抒情詩和挽歌,它們本質上是壹樣的。抒情詩是詩人的想象,通過為某人的激情找詞來實現,從而擺脫困難、身體的束縛和生活的限制...
如果妳想通過抒情詩打動誰,那是不可能的(書名叫《麻木的女士》)。抒情詩的真正目的是表達。它告訴詩人自己,告訴我們它是什麽樣的。我不想說服任何事,甚至逃避我的悲傷...但最後這些表達自己的話還是感動了大家,引起了* * *聲。甚至這些話還在我們的記憶中回響。
書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勞拉·卡西切克的《乞討》,赫伯特的《花》,摩根·帕克的《比碧昂斯更美的東西》,霍曼斯在西洛普郡的青春,鄧恩的《成聖》,貝茨的《最高數學》等。,以及本書作者的壹些見解和解讀。妳可以自己仔細看。
第三天10.28
第二章角色
詩歌有壹種描寫方式,是通過對壹個角色的描寫來表現的。有時候是自己,有時候是別人,有時候是擬人化的角色(俗稱IP),有時候甚至把自己比作壹種動物或者別的什麽。例如,作者文章中提到的伊麗莎白·畢肖普的《大蟾蜍》就把自己比作壹只巨大的蟾蜍。
這本書的作者說,“有時候,壹個人物或者壹個擬人化的人格會帶動整首詩,通過壹個引申的隱喻來表達整個人物。”
在這類詩中,除了傳達壹些人物形象,給人立體生動的感覺外,還傳達了壹些人物之間的情感拉扯,比如壞的、優秀的、受傷的、孤獨的、快樂的,讓讀者更有代入感。比如暗戀的小心思,比如孤獨,甚至壹些簡單的難以用壹個詞形容的情緒(不穩定感,人內心的多樣感受等。),比如壹首描寫痛苦的“告白詩”。作者通過各種例子對告白詩做了詳細的描述,大家可以在原文中閱讀。
到目前為止,作者已經向我們解釋了閱讀詩歌的兩個原因——分享感受和發現人——並且還展示了讀者長期以來所熟悉的詩歌類型。
在這些類型中,有絕望的哭泣或邀請,葬禮挽歌或慶祝新生活,純沈思和抒情或獨白。它們或真實,或想象,或晦澀,或平淡。
這些作者認為都是花式技巧(像花樣滑冰運動員)。首先要了解滑冰的本質,然後再看技巧。欣賞技巧中的技巧、形式和不同的模式。只有認識到這些技巧,我們才能更好地欣賞詩歌。(就像我們欣賞花樣滑冰或控球或繪畫壹樣)
第4天10.29
第三章形式
詩歌的形式是詩歌的技巧。
詩歌的第壹個技巧是節奏,也叫押韻。最好是讀英文原版的押韻,翻譯後魅力會少壹些。有些節奏也使用重復的詞語、句法和語義。這種韻律技巧本身就是語言的壹種獨特結構。“這種和諧的節奏和平行的輔音隱藏著壹種令人愉快的秩序”。換句話說,節奏的形式本身會讓人舒服。
這種手法在中國古代詩詞中也很常見。但作者認為,技能只是壹種表現形式,它幫助我們從本質上理解自然和社會。詩歌本身的質樸不應該被技巧所掩蓋,如果成為人們精心設計的陷阱,那就太可惜了。
第二種技巧,教義問答,是二十世紀特別流行的寫作技巧。作者列舉了鄧恩的遺囑,這也是節奏進化論的壹個分支。
第三種技巧是十四行詩。這是最容易辨認和最常見的古代英語詩歌形式。通常分為八、六或四、四和四,壹行有十個抑揚格音節。莎士比亞寫了154首十四行詩,幾乎所有的韻腳都是ABAB,CDCD,EFEF,GG和GG。
但十四行詩的手法基本分為兩派,壹派是攻與抗,壹派是守。作者不給出自己的觀點,而是批判當代十四行詩誇張到直接對比喜劇效果和噱頭。
第四個技能是三條線。但丁的《神曲》用了三行,它的押韻是“abb,acc,add,aeea”,最後會回到a,三行是高難度的壹招,也是巨大的調整。三行形式不僅具有挑戰性,還顯示了語言之間的差異:“感知這種形式給我們帶來的樂趣意味著註意到特定語言的魅力,並從中找到樂趣。”
第五個技巧是現代英語中壹些小短語的演變,比如前後韻,開頭和結尾。代表是烏爾都語的“Gazal”,即兩行詩句從壹個主題跳到另壹個主題。在20世紀90年代末,這種方法傳到了美國,詩人和讀者都在想,學者們如何欣賞、發現並超越壹種古老但仍然新鮮的形式。《迷人的分裂》和《今晚叫我伊斯梅爾》都是佳作,可以認真讀壹讀。
第五個技巧是“漏字”的形式。作者將避免使用壹個或多個字母,例如,在“e”章節中,作者將避免使用除e以外的所有元音。
第六種技巧,叫做吳立波小組,至今仍活躍在法國文壇,主要圍繞“限制”這壹基本概念,突破傳統的提問,更像是壹種填字遊戲和壹種遊戲。
第七技,其他壹些現代招數,比如金鏟詩,海斯詩,尤恩詩,摩爾詩,劃掉詩等等。詩人壹直在接受壹些現有的限制,然後思考如何利用它們進行體驗遊戲,如何通過更新舊規則來獲得樂趣。也有很多人在不規則的自由詩之間創新。
最後,針對詩歌的呈現形式,即技巧,作者用自己的原話做了總結:“限制導致創造,創造能激發歡樂”。
第5天11.2
第四章困難
了解了讀詩的第壹感覺,以及作用和技巧之後。我們大概能理解詩歌為什麽會觸動我們,甚至我們很慶幸自己能找到技巧,享受這些技巧創造的樂趣。它們或許會活躍我們的生活,通過簡單的詩句,讓我們看到即興演講和日常新聞宣傳中的有害臆斷和軟弱幻想。
那麽詩歌會給我們帶來壹些困難。本書作者首先梳理了詩歌難度的壹些分類。然後,論述了這些困難形成的原因,以及為什麽要提出問題。這種難度表現在難度、誇張、古怪、混亂,類似於強爵士樂、前衛噪音和壹些嘻哈朋克。
第壹種困難叫做“文本立體主義”,其實就像我們平時的生活敘事壹樣簡單,但它本身就是思考。所以也叫“實驗寫作”或“心理實驗”。為什麽這些詩人會選擇用這種語言或者形式來描述這個東西?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其實這些問題本身就是答案。壹個好奇的東西,壹想起來就要壹次又壹次的去觸碰。這是壹種獵奇的心態。這本身就是壹種困難。
這些詩有些是封閉的,有些是開放的。妳再怎麽絞盡腦汁,也無法確定他到底是什麽意思。
第二種困難是批評家喬治·斯坦納對文學的困難分類。1偶然性(類似有固定答案的填字遊戲),2形式(我們知道句子的字面意思,但不知道如何理解),3策略困難(我們想表達的東西很難,但詩人用創新的方式把問題拿出來和壹群人談),4本體困難(詩人自己遇到的困難或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指的是壹本特別的書,《布萊克日歷上的廢話》。
第三種難度是表達性的,這本書作者用了很多論證。友好,有吸引力,有侵略性,富有想象力,色情,令人興奮和困難。這些的特點是都有對立面,都是對某個事物的反應。但對其他人(以鄧恩為代表)來說,他們使用了不熟悉的技能、時間或地域限制,以及專業術語,他們用這些來將我們拒之門外。
這些困難發人深省,幾乎都是攻擊,反擊,未解之謎,難以描述的事物的表達,提出問題,重新審視自己。這就是難點。詩歌本身就是詩人想要反抗、逃避、回避、打破或拆散、革命或改變的東西。
“無論我們如何難以解決這些詩的意義問題。它將向我們展示晦澀的語言如何也能清晰愉悅,詩歌中壹些無意義或反意義的語言如何幫助我們分辨詩歌之外世界的荒謬、虛偽或謊言。”
第五章智慧
許多文化中的智慧或神聖的和世俗的詩歌可以幫助我們接受自己,冷靜下來,退後壹步,面對有時苦澀的生活真相。
壹旦詩人的建議和智慧之言成為他們的體裁(格言、警句、詩歌、諺語),後人就可以與之互動,作出回應。
我們稱之為“智慧詩”,就像聖經中的希伯來詩壹樣。有時候並不那麽美好,也不那麽優雅,卻用壹種簡單而世俗的方式講述了壹些技巧。
詩歌展現給人們的智慧,並不是刻意幫助讀者直接提供智慧或答案,也不是說勸誡或建議不應該傳遞。它是隨意呈現的。
但是,從我們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僅可以從詩歌中得到關於自己人生、公共生活的建議,以及在偉大的鬥爭洪流中不為人知的建議。這些建議通常會建議、鼓勵或要求妳三思而後行。
第6天11.3
第六章* * *的同態
到目前為止,前五章其實都是站在個人的角度思考。單身讀者的感受,比如我怎麽讀詩?為什麽喜歡壹些詩詞?詩人用詩歌做什麽?為自己寫詩的詩人是怎麽想的?甚至,詩歌是如何推動社會變革的?
那麽,這壹章,首先是壹個撤退的狀態。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看看讀者、聽眾、觀眾、粉絲是如何通過詩歌找到群體的。如何為全組使用詩詞?我們是怎麽知道的?
作者表達的主要觀點是詩歌傳播本身的目的,是針對群體的。比如表揚表揚群體,鼓勵群體改變的行為,通過歷史驗證確實起到了不少作用。
第壹詩人——艾倫·金斯堡。這位詩人被認為是“垮掉的壹代”之父。“垮掉的壹代:二戰後美國流行的壹種文學流派。這種體裁的作者都是大膽不羈的青年男女。他們生活簡樸,不修邊幅,喜歡穿奇裝異服,討厭工作和學習,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為樂,蔑視社會治安,反對壹切世俗成見和壟斷資本統治,反抗外來侵略和種族隔離,痛恨機器文明。他們總是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的自由,沈迷於性和吸毒。
第二個詩人——壹個留著大胡子的粗魯野蠻的反學院詩人——艾倫·金斯堡。他的代表作是《嚎叫》。還有壹部90分鐘的同名傳記電影《嚎叫》,2月10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這部電影講述了美國反叛詩人艾倫·金斯堡年輕時的故事。壹家出版社因出版他的詩而被指控傳播淫穢文學作品。在審判結束時,保守派法官宣讀了壹份令人驚訝和充滿激情的判決。嚎叫是壹首長詩,所以來這裏找了壹部分,附上鏈接。有興趣的可以點擊閱讀:/item/% E5 % 9a % 8e % E5 % 8f % AB/5486520?fr =阿拉丁
第三位詩人——威廉·布萊克。他不僅是詩人,還是水彩畫家和版畫家。12歲開始寫詩,並配有自己的插圖出版。1925年,病重之際,他決定在死前完成但丁《神曲》的插畫。直到去世前幾天,他還在工作,“用最後幾個先令請人買炭筆”,畫完最後壹幅畫就放下,說“我已經盡力了”。直到去世,他都沒能完成這個龐大的工程。在這壹章中,提到了他的詩《天真的預言》。事實上,這首詩更廣為人知的是它的前四句。
第四位詩人——蘭斯頓·休斯。他被譽為“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是美國文學尤其是黑人文學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詩歌借鑒了黑人民間音樂和民歌,將爵士樂的節奏融入自由詩中,風格清新熱情,用於表達對種族歧視的抗議和對黑人進步的贊美,對美國和非洲黑人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第五位詩人——托馬斯·格雷。本章提到的詩人代表作是《墓園挽歌》,後來被稱為“墓園派”,因為他和朋友壹起寫了很多這方面的詩。
第六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關於這位詩人的資料很多,這裏就不展開了。這位詩人晚年在1961約翰·肯尼迪就職典禮上朗誦了他專門為這壹場合寫的詩《全才》,十分引人註目。另外,《未走的路》也很有名,經常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