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詩歌的意象。壹首詩的意境就像壹座完整的建築,意象就是構成這座建築的磚石。形象是帶有主觀感受的客觀形象。比如“梅”這個意象是壹個客觀存在的東西,但由於詩人融合了自己的人格趣味和審美理想,所以在不同的詩歌中有不同的趣味,體現了詩人不同的情感。毛澤東筆下的詠梅和陸遊筆下的詠梅形象明顯不同。前者是傲霜挺直腰桿微笑看風景的形象,後者是孤獨無助的形象。同樣,寫梅花,謝朓的《早梅》是這樣的:“春如此早,獨不疑寒。怕花後,無人看。”突出的是強勢,不甘示弱,卻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有壹種無能之感。而王安石的梅花是:“墻角有幾枝梅,韓玲獨開。我遠遠的就知道不是雪,因為有淡淡的香味。”詩中的梅花,也是傲骨清冷,卻透著壹種風度和格調,潔白無瑕,暗香襲人。
其次,通過詩歌的語言,尤其是關鍵詞的深層含義,把握詩歌的畫面和氛圍,感受作者在這壹場景中的感受。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在詩人構思的過程中,意象在詩人腦海中浮現,從模糊到清晰,從徘徊到定型,並被文字固定下來。讀者在欣賞詩歌的意境時,要運用藝術聯想和想象,把這些文字還原成生動的形象,進而理解詩歌的意境。如“東社之蝶西飛,白衣騎童今歸”,用“白衣騎童”四個字把遊子寫在思鄉女子的心裏,增強了遊子的美感;“茅店月雞鳴,橋上霜被人嫌棄”這句話沒有動詞,只是名詞的排列。讀者必須把這些相關的場景聯系起來,想象補充,才能理解詩歌的意境。《紅杏枝頭春意盎然》中的“鬧”字之美,就在於讓寂靜中有活力、春意盎然、繁花似錦的大自然的生機躍然紙上;“瘦影橫,水淺,月暮中飄幽香”。梅花稀疏的樣子寫成了“薄影”的形狀,梅花幽香寫成了“暗香”的形狀。梅花的薄影淡淡的,清香的,讓梅花看起來栩栩如生。
第三,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有意境的好詩壹般都寫得很和諧,有很強的意象性和藝術感染力。意境創造的不同形式有:
1.觸景生情,情由景生。這類詩壹般都是先寫風景,再抒情。比如高適的《別動大》:“千裏之外的黃雲,正是白天,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知妳。”詩的前兩句描寫的是景色和天氣的突變:“黃雲在千裏之外”,北風狂舞,雪花紛紛飄落,象征著東大的糟糕處境。最後兩句是詩人安慰東大的話,意思是不要擔心未來。全世界認識妳的人多了去了!安慰的話語看似平常,實則道出了詩人與董大的深厚情誼。
2.風景是由情感創造的,風景是由情感而生的。這類詩壹般是先抒情,再寫景。比如魏的《上樓送王慶》:“登亭與攀林不同,楚雲對海有說不盡的思念。幾家在秋山下,壹縣在寒雨裏。”詩歌開門見山,道出了全部;三四句,來源於壹兩句,是“恨異”、“思無窮”的形象展示,以悲涼的風格渲染出壹幅煙雨蒙蒙的畫面。砧杵、秋山、景貞、韓愈是滲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藝術形象,是他用憤懣和悲涼雕琢出來的藝術境界。抒情的景色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3.風景與愛情,場景交融。這類詩看似逐句描寫景物,實則逐句抒情,情感蘊含在景物中,情景融為壹體。比如杜牧的《江南春絕句》:“千裏緹縈青紅,水鄉滿酒旗。南朝四百八十殿,多少塔煙雨。”詩歌以鮮明的風格描繪了壹幅美麗的江南水鄉春景。四句都是風景和愛情。壹兩句話,遼闊的江南,黃鸝在歡快地歌唱,綠樹映著壹簇簇紅花,近水的村落,山上的城垛,迎風飄揚的酒旗盡收眼底,在詩人的精采撫摸之後,更加令人心動。三四句話,金碧輝煌,重金打造的佛寺,曾給人以深刻的感受,如今詩人卻有意將其隱藏在煙雨之中,平添了壹份朦朧迷離的色彩。全詩洋溢著詩人對江南風光的贊美和向往。
4.風景略顯感性,直白。有些詩,表面上看都是抒情的,是以觸景生情為基礎的,與場景壹致的,但寫出來的時候卻省略了場景,直接表達內心。如陳子昂在幽州城樓上的詩:“在我之前,過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眼淚掉了下來。”這首詩是詩人去幽州臺的挽歌。從不滿現狀的聲音中,既可以了解幽州臺的氛圍,也可以感知當時的社會環境。所以風景雖短,意境卻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