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苦難從何而來?——看完愛自己,跟誰結婚都壹樣。
我們的苦難從何而來?如果妳愛妳自己,妳和誰結婚都沒關系。我不能完全同意這個命題。畢竟愛情和婚姻是需要壹定基礎的。性格不合的兩個人很難很好的相處。如果壹個善良的人想和另壹個狠毒陰險無賴的痞子過上好日子,更有可能是永遠也過不下去。現實中確實有很多這樣的小人。如果題目改成不愛自己,跟誰結婚都無所謂。但我很佩服這本書的作者,也很欣賞她的觀點。比起上面我改的那本書,我更喜歡這本書的名字。愛情和婚姻,這些帶給人們無限希望的東西,到頭來往往帶給我們痛苦。為什麽,或者進壹步延伸,不僅限於我們的婚姻。我們生活中的苦難從何而來?按照我們學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概念,事物總是有原因的,我們的苦難來自矛盾。在階級社會,人民的苦難來自階級矛盾。說到非階級會議,人們還是過不好日子。發生了什麽事?哦,原來是人民內部矛盾。我們必須消除這些矛盾。如果我們不能消除矛盾,我們就會消除與我們矛盾的另壹方。所以我們要消滅地主。如果仍然痛苦,我們就消滅富農。但矛盾確實無處不在,苦難的原因背後總有原因。這個原因背後是有原因的。即使消滅了壹切反動派,也不意味著我們的苦難結束了。我們在消除舊的矛盾,新的矛盾出現時再消除新的矛盾,希望最終消除壹切痛苦的根源。這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佛教徒看待問題的方式很有趣。佛家說人天生苦,人生有八種苦:生、老、病、死、怨、怨、離、誌、苦。人不是在這種苦難中,就是在那種苦難中,苦難無處不在。佛教認為,自我的存在是痛苦的原因,自我是我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使我們失去了相應的自由。比如我覺得我現在是工作的人了,不能像學生壹樣穿的很隨便。也許我不想,但是我每天還是要花點時間在自己的衣服上。比如我上了大學,自然不想找不上大學也能做的工作。如果我上了大學,我的生活還不如壹些不上大學的人。有壹個很搞笑的故事,妳可能聽過。據說壹個老和尚和壹個小和尚在河邊遇到了壹個女孩。女孩想過河,但是她的衣服太大了,她過不去,所以她讓他們背她過河。老和尚猶豫了壹下,小和尚還是把女孩背在了背上。後來老和尚問小和尚,作為壹個和尚,怎麽才能接觸到那個女人。小和尚笑著說,我把她放下了,妳還沒放下呢。佛教徒認為,只有當我們達到無我的狀態時,我們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正所謂菩提無樹,明鏡無臺,空無壹物。灰塵在哪裏?我們儒家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方式也挺好玩的。都說人生之初,性本善,意思是每個人生來就有道德。後來大家都被物欲蒙蔽了雙眼,就像烏雲遮住了太陽,於是大家都變得不那麽道德了,於是就有了勾心鬥角。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通過開悟和修煉回歸本來面目,達到人人講道德的境界。那麽世界將會和平。君子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要修身養性,然後好好管教家人,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這種思維至少知道把問題的原因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像我們學的馬克思主義那樣不把問題的原因放在別人身上。我的文化裏有很多古代的情節,認為古代的永遠比現在的好。《皇帝內經》上說古代的人活到100歲的時候還很年輕。《莊子·逍遙遊》中的彭祖活了幾百年。孔子常常覺得自己生活在壹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意思是過去好。他周遊世界,傳授仁義道德禮儀,希望大家回歸善良和希望。而道家則認為回到仁、義、禮是不夠的。《道德經》裏說,德隨德,德隨仁,仁隨義,義隨禮。從道家的角度來判斷中國的文化發展是非常合理的,也就是說最高境界是道,然後才是德。這兩個人只有達不到的時候才崇尚仁義,只有守不住仁義之心的時候才崇尚禮儀。從道教的角度看,從春秋戰國倒退到宋明程朱理學時代的谷底。這期間,中國把四德三從推向了谷底。無論是佛家、儒家還是道家,我們都希望能回到那種最初的美好狀態,但人類社會總是在向復雜的方向發展,道德教育無法阻止大多數人朝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行動。我們能回到古代嗎?古代的道德還能解決現在的問題嗎?為什麽古代那麽美?先說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世界的第壹種關系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兩種,壹種是感覺,壹種是理解。早期,第壹段感情占主導地位。此時,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密切。再後來,人與自然的關系會占主導地位,人與自然的關系會越來越疏遠。例如,在錢櫃,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給我帶來我的影子,使我們三個。嫦娥,玉兔等。是人們對月球的感受。這種感覺好親切。後來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清楚地看到了月亮。後來美國人登上月球,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現代人看到月亮,首先知道它是壹個離妳30萬公裏的大石球。接下來妳還能有多少美好的想象?人類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逐漸異化了自然,從而成為孤獨的人類。人與世界的第二種關系是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有兩種,壹種是人與熟人的關系(血緣關系或人情關系),壹種是人與陌生人的關系(契約關系)。早期人與社會的關系主要是以熟人關系為主,比如壹個部落內部的人基本都是有血緣關系的。即使是現在,在中國,壹個姓壹個村,基本都是血緣關系。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會越來越頻繁,會使人與人疏遠,使人與社會隔絕,成為孤獨的人。這種孤獨感在現代人身上會變得更加強烈。現代人可能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與陌生人或半生不熟的人互動,而能與自己對話的人越來越少。社會的發展必然導致孤獨的人類和孤獨的個體。這種深刻的孤獨促使人們去尋找與世界的第三種關系,即人與神的關系。人很難與周圍的人溝通自己的苦難感受和社會交往,只能尋求與神溝通。這時,宗教誕生了。在西方,上帝告訴人們,他們有罪,不是普通的罪,而是原罪,是與生俱來的。自從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人類就犯罪了。從此,每個人生來都有罪,都有罪。所以,他們受苦是很自然的事,無緣無故或者無緣無故,但神同時應許了人壹件事,那就是神的愛。宗教的神,它是無所不能的,它是獨壹無二的,它無所不知,它無所不知,它是絕對的高尚和仁慈。我家人信基督,我以前也信基督。信教的人遇到苦難會祈禱,會和上帝溝通自己的苦難,但絕不會埋怨上帝對他不公平,也不會問上帝為什麽受苦。他只是絕對相信上帝愛他,所以才會去愛別人。我們經常在電視或電影中聽到這樣的對話。為什麽不為大家考慮壹下?我關心別人。誰會關心我?壹個缺乏愛的人很難去愛。如果壹個人不愛也不愛,那麽他就和這個世界沒有了聯系。然後他要麽去恨,要麽去自殺。自殺在宗教上是大罪,因為壹個人的自殺意味著他不相信上帝的愛,他與這個世界沒有任何聯系。宗教誕生於西方國家,是西方文明發展的動力。但是中國沒有宗教誕生的土壤,因為我們和自然的關系壹直都很密切,又因為我們的社會關系主要是熟人關系,所以中國沒有自己的宗教。外國人經常評論中國是壹個沒有信仰的國家,這讓我們很不高興。很多人可能會說,中國也有他自己的信仰、宗教和神,而且不止壹個,從玉帝到土地廟裏的菩薩。但實際上,中國的神和宗教中的神是有本質區別的。中國的神只不過是地球官僚體系的高級版本。天上的神有不同的力量,其實在地上也有不同的力量。神仙們等級森嚴,最重要的是人和神仙可以做生意。比如他們最近想生男孩,就去廟裏拜觀音。如果他們真的生了男嬰,他們會拿著香,貢品,甚至錢來許願。想考就去山西五臺山拜文殊菩薩。如果考上了,要交很多錢(聽山西同學說,每年高考後,去山西許願的人特別多,妳許願獻的錢在佛像附近堆了壹地)。我們的上帝關心的是我們的現實生活,而宗教中的上帝關心的是人的靈魂,或者說是終極關懷。我經常聽到父親的祈禱。他祈求國家的繁榮和身邊的幸福,但他不祈求上帝賜予他任何現實的東西。他祈求壹顆快樂的心。這就是祈禱和拜菩薩的區別。我們的古人也感受到了這種深刻的孤獨,屈原就是典型代表。屈原的《離騷》是在談論這種孤獨,而他的田文則是在說,這世上的苦難真是無端無理。就像文章裏的命運,懲罰是什麽?。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復雜到壹定程度,我們搞不清苦難的根源從哪裏開始,往往很難分清是非。社會不斷發展,變得更加復雜。畢竟我們沒有自己的宗教,但是後來發展起來的文化(儒釋道)引導我們倒退,希望回到最初的單純狀態。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他描寫的桃花源裏的人,連韓都不知道。他們很早就生活在壹個樸素的時代,這就是我們思想家所認為的歸宿。社會復雜,這種倒退的文化引導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古人滿腦子仁義道德,壹邊玩把戲。在中國壹千多年後的社會發展中,創造文化的更多是糟粕。有兩部經典總結了我們的糟粕,壹部是《三國演義》,壹部是《水滸傳》。前者講的是主流社會(官場)的人如何互相欺騙,後者講的是非主流社會(黑社會)的人如何不當取命。但問題是,我們的作者是懷著敬佩和欣賞的心情寫這兩本書的,而我們的人民卻把這兩本書當成了必須要讀的經典和人生的標尺,可見我們的文化是多麽的糟糕。就像魯迅在《狂人日記》裏說的,我看歷史的時候,這個歷史是沒有年代的,仁義道德這幾個字寫在每壹個歪頁上。反正我也睡不著。半夜仔細看了壹遍,才從縫隙裏看到字。整本書都寫了食人這個詞!。沒有信仰的中國進入現代社會會有更多的問題。沒有信仰的呵護,恐懼和仇恨會在人與人之間蔓延。我們討厭那些可能給我們帶來苦難的人,我們害怕我們會站在被壓迫者壹邊而不是壓迫者。我們造成很大危害的四人幫,其實應該是四億黑幫。魯迅先生說,中國只有兩種狀態:壹種是牢牢把持著奴隸的時候,壹種是不準奴隸的時候。我想,即使是在現代,這句話仍然是誇張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仍然是權力的奴隸,因為我們應該永遠聽領導的話,而不是聽上帝的話,不是聽自己的靈魂的話。沒有宗教的中國問題很多,但是宗教帶來的問題似乎更多,還有恐怖,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爭依然是當今世界沖突的源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