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有哪些作品?她的代表作是什麽?
評《雨巷》戴望舒的《雨巷》是現代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詩人創造的場景是江南的壹條雨巷。江南水鄉溫柔悠揚,充滿靈氣,而江南的小巷卻很有特色,綿長幽深,給人壹種孤獨悲涼的心情,無盡的纏綿。江南的雨柔柔的,霧蒙蒙的,帶著淡淡的憂傷。江南的雨裏,詩人壹個人撐著油紙傘,走在幽靜悠長的小巷裏,漫無目的地徘徊,希望能遇見壹個女孩。這個女孩長什麽樣?在詩的第二節,詩人開始描述:“她有丁香壹樣的顏色/香味/憂傷/雨中的憂傷/憂傷和猶豫。”白色的紫丁香散發出壹種與生俱來的芳香和優雅。而這個女人也深受江南情調的影響。她像丁香壹樣純潔高貴典雅,像江南壹樣溫婉可人,又像紅樓夢裏的黛玉,內心壓抑著和丁香的憂傷,在雨中憂傷仿徨。她像詩人壹樣,撐著油紙傘默默地走著。冰冷,悲傷,憂郁,漫無目的,迷茫,在巷子裏光滑的青石板上邁著輕盈的腳步。就像中國古代的女人壹樣,壹步壹個溫柔,壹步壹個黃金!說到這裏,我突然想起《花樣年華》裏的張可頤也是壹個有苦有甜的女人,愛著自己優雅的旗袍,在胡同裏與梁朝偉擦肩而過。“她默默走近/走近/拋了個/嘆息的眼神/”,飄然如夢!寫到這裏,詩人將夢想與現實融為壹體。我不知道那壹幕是詩人的夢,還是他的情緒,仿佛飄在夢裏,卻又離他漸行漸遠。這也許是詩人的心願,但丁香姑娘在詩人回憶夢中的美好時漸漸遠去,走過所有的小巷,走過破敗的籬笆,留下詩人壹個人繼續流浪。在這裏,詩人不再期待相遇,而只是希望,“希望漂過。”如果丁香這樣的女孩能成為人生的過客和夢影,那就別無所求了。雨巷寫於1927的夏天。在大革命失敗的時候,詩人看到了理想與現實的背離。此時的詩人也在為自己的愛情苦苦掙紮。他愛上了石友芝的妹妹石江年,卻遭到了拒絕。《雨巷》既是詩人對革命在現實中失敗的失望,也是他追求史江年的感受、挫折和悲傷的壹種表達。作為現代詩派的領軍人物,戴望舒的餓詩反映了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感受到的現代情感,在修辭上不失傳統的貴族語言,同時在內容上反映了現代人追求愛情的餓現代生活。全詩在寫作上運用了象征手法,意象清晰完整,充分展現了詩人的心理變化!我的記憶戴望舒發《雨巷》後沒多久,就開始“反叛”詩歌的音樂性,寫了《我的記憶》,他認為這是壹部新的傑作。在這位詩人的創作過程中樹立了壹座新的豐碑。第壹本以這首詩為題材的詩集《我的記憶》的出版,成為1929詩歌圈的壹件大事。詩人對這首詩的偏愛遠勝於《雨巷》。這可以理解。記憶是壹種抽象的人類情感,也是詩人緬懷過去的壹種情感形式。在詩人戴望舒的筆下,通過具象化的描寫和擬人化的表現,抽象的情感變成了有生命、有豐富精神世界的“老朋友”。詩人在“記憶”中註入了人情,在對“記憶”的描寫中隱藏了自己的感情,使得這首象征性的詩覆蓋面更廣,能夠激起無數讀者的情感之聲。詩人對逝去生命的無限懷念之情,像流水壹樣流過每壹個讀者的心田,記憶中的袁野會被綠意覆蓋。這似乎是首無主題的壹個變體,但它在讀者心中喚起了各種生活主題的回聲。《我的記憶》的抒情內涵的普遍性,隱藏了自己的事情,是其最重要的藝術魅力的來源。在失去了包括理想和愛情在內的壹切美好之後,伴隨孤獨而來的最忠實的朋友,就是咀嚼前世的記憶。記憶是忠實的,記憶是善良的,記憶幾乎成了安慰生活的知心朋友。多麽苦樂參半的心境啊!為了寫出這種心情,我的記憶首先將記憶擬人化。第壹節是概括,但它已經暗示了記憶被視為壹個活生生的、無限忠誠的朋友。這樣,全詩貫穿了“朋友”的特質,賦予了抽象的情感以鮮活的形式。在詩的第二段,我寫到我的記憶幾乎無處不在。詩人用壹系列微妙的東西,拉近了過去和現在不同的時空,湮滅了它們之間的距離。這首詩的格式有點單調,但由於選擇的意象具體,充滿生活氣息,給人壹種意象親切感。記憶無處不在,在燃燒的香煙上,在畫著百合花的鋼筆上,在破舊的粉盒和掉落的覆盆子上,在半醉的酒瓶上,在舊詩和幹花上,在陰郁的燈上,在昏暗的燈上。這些看似得心應手的具體形象,其實富含暗示性,美好的愛情生活,愛情的喜悅與雕零,痛苦中的躁動...讓妳想象壹下!詩人朦朧的境界,給了妳想象的權利。看完之後,無論妳怎麽想象,那個無時無刻不在咀嚼著過去美好而酸澀的生活的詩人的靈魂,總會出現在妳的面前。妳的經歷和詩人的形象相得益彰,將這個豐富的情感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首詩進入第二節,當記憶出現時,開始寫情態。它“膽小”,它害怕“人的噪音”,它是人的孤獨的朋友,所以當它孤獨的時候,它“親密地來拜訪我”,它用極低的聲音和支離破碎的話語與詩人無休止地交談。這壹段結尾的五行詩,更具體地揭示了這種“回憶”的內涵:“它的文字陳舊,總是講著同壹個故事,/它的音調和諧,總是唱著同壹個調子,/有時它模仿壹個愛焦的姑娘的聲音,/它的聲音微弱,/它也飽含著眼淚和嘆息。”古老的故事和同樣和諧古老的歌曲,這些形象很容易引起人們對愛情的聯想。把這個聯想和《壹個愛焦的姑娘的聲音》《眼淚》《嘆息》壹起讀。這些“眼淚”和“嘆息”當然是記憶中來訪的“少女”,但不正是詩人生活在記憶中的心境的反映嗎?這首詩的第四節是關於記憶到達的時間。雖然這次拜訪很突然,“人們會說這是不禮貌的”,但我喜歡它,因為“我們是老朋友”,它會在孤獨中給我帶來甜蜜的安慰。最後壹節進壹步說明,我無法擺脫這段記憶,那些美好而苦澀的往事讓我刻骨銘心,除了“痛哭流涕”或者“沈沈睡去”的時候。詩以循環的抒情結構寫成,後兩行又回到前兩行。但比開篇更感性:“但我永遠不會討厭它,/因為它對我忠誠。”擁有美好的回憶是幸福的,但壹個僅僅依靠回憶的忠誠作為朋友的人的內心是多麽的荒涼和孤獨啊!詩人雖然沒有談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和痛苦,但這種感覺在壹種看似輕松愉快的語氣中是深沈的,令人深思。人們會以同樣的心情進入這首詩的情感世界。這首詩明顯受到了法國已故象征主義詩人弗拉姆利斯·賈姆斯的《餐廳》等詩的影響。他“摒棄壹切浮誇、精致、美好,用自己樸素的心寫詩”,能註意“恰當地、藝術地把握”出“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美感,如《飯廳》第壹節。/它會聽到我父親的聲音。/對於這些回憶,衣櫃是忠實的。別人認為它只會沈默,這是錯誤的。/因為我在和它說話。”然而,邁耶把具體的事物情緒化,而戴望舒則把抽象的情感擬人化。就藝術創作的難度而言,後者甚至比前者更難。在他的詩歌中,戴望舒摒棄了壹切浮誇的美,捕捉了日常生活意象中的美感。壹些看似與詩歌脫節的瑣碎事物,變成了具有豐富象征內涵的意象,如燃燒的香煙、破舊的粉盒、搖搖欲墜的覆盆子、幹花、陰郁的燈、平靜的水。這些無生命的東西不僅有生命,而且被賦予了廣闊的含義。所以,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也閃耀著詩歌的光輝和魅力。戴望舒在《雨巷》中擺脫了對外在音樂美的追求,追求壹種“在詩歌情感的起伏中,即在詩歌情調的度中”表現內在節奏的癥候。我的記憶是他第壹次自學實踐。《雨巷》這首詩沒有鏗鏘的韻腳和華麗的詞藻,完全是純現代口語,使詩的敘事更加貼近讀者的情感,增加了抒情的親切感。即使是氣勢和排比都很強的詩句,比如第二節前的五行,用的也是舒緩的語氣,第六行後的“在撕舊詩上,在幹花上,/在陰郁的燈上,在平靜的水面上”,壹行用兩句,修飾語也有長有短,更有利於傳達。《我的記憶》開創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壹代。夢者,夢者,要把握詩人的意境:把現代人的追夢思想,放在壹個尋找金殼的民間故事裏,巧妙交織。——細讀全詩,體會詩人如何將自己的意境轉化為外在的形式特征:將民歌的誇張、重復與意象模糊不露痕跡的現代象征手法相結合;用親切的日常口語說話的語氣,含蓄地表達了現代人復雜微妙的感情。然後,反復背誦全詩,欣賞其中流淌的詩情畫意:既有清明(表現追求理想的執著),又有迷茫感傷(表現追求中的疲憊與蒼老)。這首詩的意境特點是:把現代人“尋夢”的思想放在壹個“尋找金殼”的民間故事中,巧妙地把壹個虛空與另壹個虛空交織在壹起。《追夢人》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生動寫照,也是壹個群體精神和靈魂的深刻告白。它用美麗的象征意象唱出了夢者靈魂的美妙之歌。這首優美的歌曲道出了人生的真諦:任何美好理想的實現,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必須付出人們壹生追求的艱辛代價;當妳的夢想“開出美麗的花朵”時,就是“當妳老了”。詩人戴望舒運用象征手法表達了他對生命真諦的認識。詩中的象征本體是詩人本人,象征載體是“金殼”吐出的“桃珠”。詩人找到了這種理想的象征,生活所追求的壹切美好事物都體現在這種理想中。這首詩有抒情的內涵。開頭和結尾不僅僅是壹個循環結構,更是情感向更高層次的拓展。詩的重點是尋找“無價之寶”的心路歷程,從金貝殼的位置到遇見金貝殼的艱辛,從贊美金貝殼的豐富和價值到桃珍珠的艱辛,最後寫出人生獲得無價之寶後的快樂和幸福。象征的載體和象征的本體交織在壹起,詩人的感情也是跌宕起伏的。其中流淌的詩意和意境都是清晰的。它表現出了某些現代主義的特征。《追夢人》充滿了民族色彩。詩人選擇“金貝殼”和“桃珍珠”作為人生理想象征的載體,深受傳統詩歌意象的啟發。大海、金貝殼、珍珠、冰山、幹海、海水、天水,甚至“九年”這個數字本身等壹系列意象,都是古典詩詞中耳熟能詳的,也符合民族審美的心理積澱。詩人用“青色”、“金色”、“桃色”等色彩來描繪生命的深度(大海),實現理想和價值的美好,很容易引起民族心理的共鳴。每節有三行,節奏壹般是按順序排好的。每壹節都有壹兩個句子重復或排列。三行中壹般采用aab的押韻,甚至大部分句子都是重復的。讀它,不僅有意象紛至沓來的審美效果,更有壹種和諧悅耳的聽覺境界的滿足。從詩歌的情感與境界、精神與形式的創造來說,《追夢人》是壹首典型的擺脫了西方象征主義詩歌陰影的現代東方象征主義詩歌是完全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