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類
首先,明確目標
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壹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第二,整體感知
《回到延安》是賀敬之於1956年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會議時寫的壹首抒情詩。詩人1940到達延安,1946離開延安。從1946到1956,他在10年的早晨離開了。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為線索,* * *寫了五個部分。
第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詩歌常識》介紹,黑板上寫題目,解題,介紹作者。
2.聽錄音,讓學生註意單詞的正確發音,並感受他們的感受。然後學生分頭閱讀,老師簡單點評閱讀效果。
3.學生起草並討論每壹部分的小標題,理清全文的脈絡,理解作者的想法。
4、師生* * *同活動,分析第壹部分。
(1)點名讀第壹部分,其他部分輕聲跟著讀。
(2)要求學生找出使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誇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學生壹起讀第壹部分。
5、師生* * *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和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關鍵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2、3、4節的含義,以及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學生壹起讀第二部分。
6.學生可以自由閱讀第壹和第二部分,並嘗試在課堂上背誦。
第四,總結與拓展
詩的第壹部分,通過“莫”、“抓”、“棒”、“夢”、“抱”、“撲”等詞語,生動地表達了我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相見時的喜悅和激動。第二部分回憶延安在思想上、生活上擡高自己的歲月,字裏行間流露出無限的愛和眷戀。
第二節課
首先,明確目標
理解課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內容,掌握全詩的中心意思、寫作特點和語言特點,獨立完成課後第二次練習。
第二,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作者回到延安時的激動和喜悅,回憶了當年的戰鬥生活,敘述了壹家人團聚談心的溫馨場景,描繪了延安城市的嶄新面貌,歌頌了延安對革命的巨大貢獻,表達了作者熱愛延安、贊美延安、贊美中國* * *生產黨的真摯感情。
第三,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點名背誦課文第壹、二部分,記下拼音和單詞。
2、師生* * *同活動,分析第三部分。
(1)學生自讀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團圓的溫馨場景和三代人的歡樂、變化、談吐。
(2)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誇張和隱喻的表達效果,最後教師總結。
3、師生* * *同活動,分析第四部分。
(1)點名朗讀,要求思考,找出本節的中心句——“母親在延安換衣服”。
(2)圍繞這個中心討論詩人是如何寫的:“總——除——總”;討論誇張、排比、擬人、比喻的表達效果,詩人選擇了哪些典型意象來表現延安城市的巨大變化。
(3)總結,然後學生壹起讀。
4、師生* * *同活動,分析第五部分。
(1)老師示範閱讀,學生輕聲讀完後,再明確這壹節是抓住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進壹步深化主題。
(2)借助自讀,論述詩人如何簡潔地寫出延安對中國革命的貢獻,體會後兩節的意義。
5.壹起讀三到五部分。
第四,總結與拓展
詩的第三至第五部分,先畫出壹個家庭團聚的具體場景,再寫出三代人:“爺爺”、“社主任”、“團支書”的歡樂與變遷;但通過選取典型形象,實際上勾勒出了延安的新面貌,最後以“楊嘉玲的紅旗高高飄揚”喚起,使人產生聯想。接著,詩人展開聯想的翅膀,跨越很長的歷史跨度,簡潔地寫出了從“寶塔山”到天安門廣場,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幾十年戰鬥中,延安對革命的貢獻。
動詞 (verb的縮寫)分配(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