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龍擡頭(1)
在我們富庶的縣城清徐,有壹個東方黑龍在萬物復蘇之時浮現的日子,那就是——二月二龍擡頭。
二月二,龍擡頭的日子,在清徐廣為流傳,被大家稱為“不是節日的節日”。這是為什麽呢?
二月初介於“雨”、“驚蟄”和“春分”之間。在清虛,只與驚悸有關。驚魂過後,大地復蘇,陽氣升起。“二月二日,龍擡頭。”這種說法出現在山西民間諺語中。因此,在這壹天,普通人習慣在這壹天理發,而在農村,他們剃光頭,以擺脫過去的厄運,迎接來年的希望!
俗話說:“驚蟄之後,百蟲死。”震蕩過後,2月2日過去了。因此,二月二日民間有許多驅趕毒品的活動:早晨,人們起床時,要避免說“起床”二字,怕所有的毒蟲也會有所反應。清徐有些地方,我喜歡把藤的湯煮了,撒在墻壁的縫隙裏,墻角裏,炕席的底下,床下,叫“禁蟲”。還有的召集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的頭上,在院子裏灑米湯,意思是驅散瘟疫。人家的門周圍都是石灰。有的地區畫壹個葫蘆,裏面裝滿蛇、蠍子、蜈蚣、蜻蜓、蜘蛛等毒蟲,貼在墻上,稱為“止諸蟲”。還有人用豆子和小麥粉擰成燈的形式,埋在土裏,稱為“熏蜻蜓”。有的地方家家拍簸箕,童謠說“二月二,拍簸箕,跳蚤扁虱不敢上炕。”。總之,各種習俗都寄托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人們常說,“整個春節要到二月二日才結束。”的確,二月二是壹個寄托著人們美好祝願的節日!這是辭舊迎新的節日!
二月二日,龍擡頭(2)
我的家鄉,北京,是壹個繁華的大城市,但雖然是大城市,卻依然保留著農村的風情。
說起北京的舊習俗,還有很多,比如清明節踏青,八月十五吃月餅,端午節賽龍舟,周五晚上吃餃子...但是我覺得二月二是最有文化的!
二月二日是漢族傳統的民間節日。流行於全國各民族地區。這個節日的習俗和活動很多,也叫花節、踏青節、摘萊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擡頭日。因為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二,所以叫二月二。當時及以後,民眾以刀尺互問遺產,百粒、瓜果種子、水果迎富,並有摘菜、徒步、迎富等活動。據袁菲《李稷年譜》記載,明朝以後,二月二日有許多關於養龍的習俗,如撒灰招龍、扶龍、熏蟲避蠍、剃龍頭、避針刺龍眼等,故稱之為養龍日。
通過查資料,知道二月二是龍擡頭的時候,很多食物都和龍有關。在我們北京地區,這壹天多吃春餅,稱為“吃龍麟”,吃的時候更講究“合菜”。組合菜是由瘦肉絲與菠菜、豆芽、大蒜和其他蔬菜壹起炒制成的。吃的時候,把春餅分成兩份,淋上甜面醬,配上大蔥,然後夾著組合菜卷成筒狀。此外,面條和餃子在中國北方很受歡迎,到處都有壹種特殊的說法。比如吃面叫“吃龍須肉”、“吉林”、“挑龍頭”、“河北”,吃餃子叫“吃龍耳”、“吃龍角”、“河北”、“壓桂圓”、“吃龍牙”。
此外,二月二還有壹種食物,叫做“太陽餅”,用來祭拜太陽神。人們有在二月初壹祭祀太陽神的習慣,後來土地神的生日也包括在內,改在二月二日,稱為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載:“二月初壹,城裏人把米面做成小餅,壹層五個,上面有壹寸多高的雞,叫做孫餅。拜太陽之人,買而獻之,三到五。”這種餅是用米粉蒸的,也有人用糯米。雞是太陽的象征。雞叫時,太陽升起。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是喜歡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驢打滾”是豆面餅的壹種,北京清真小吃。將蒸好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上炒好的黃豆,加入紅豆餡,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即可食用。因清代賣大排檔時,豆面撒制,猶如鄉下驢就地打滾,覆以黃土,故得幽默之名。壹些北方地區也吃豬耳朵和豬蹄來慶祝二月二。
此外,這壹習俗在唐代就已有記載,可見其歷史之悠久。有很多關於“二月二”的詩!如白居易《二月二》詩說:“二月二,新雨暗,草齒菜生壹時。輕衫還好,馬青年輕,十字架上寫滿了字。”;比如袁菲寫的《年譜》:“二月二,青年節,任軍人到郊外旅遊。”等壹下。
“二月二的美食、習俗、詩詞真多!”我不假思索地嘆了口氣。這個時候,該吃飯了,又看到弟弟了,嗯?我弟弟為什麽剃光頭?這是剃須龍頭嗎?對,肯定是,那我們就說“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就擡頭!”“還有呢?多有趣啊!看著眼前的春餅,色澤金黃,上面還有大小不壹的扁扁的“小金豆”,再看配菜,有的綠,有的黃,有的紅,有的白,真是五花八門!現在把它們卷起來,咬壹口。真的很好吃!我覺得這就是城市人的“農村心”!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顏色,雖然“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但在熙熙攘攘的北京,妳仍然可以看到那個簡單,質樸的北京,仍然保留著那些民俗。我覺得這就是北京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