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是我在講授完《未選擇的路》這首詩後的壹些思考,讓學生主要從學生的心理方面來深刻理解這首詩的內涵,並註意根據學生的反應來改變引導方式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學生理解心理選擇弗羅斯特教學方法
《未選擇的路》是美國作家弗羅斯特寫的。是壹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詩,表面淺顯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其實是在表達人的感受。所以,要想深入理解這首詩,就要從他的寫作背景入手。這首詩的內容與詩人的經歷有關。弗羅斯特高中時開始寫詩,17歲發表處女作。從那以後,我壹直堅持寫詩,但很少發表。20年來,我只在小期刊上發表過6篇文章。他計劃帶著成為詩人的夢想去英國。所以是留在家鄉還是去英國;是做農民還是做詩人,他面臨著兩個選擇,不可能同時涉足。況且詩人當時的待遇也不好,窮就窮吧。他毅然選擇了詩歌。1912年,他賣掉了自己的農場,去了英國,住在倫敦附近。他成功了。1913年出版了自己的第壹本詩集《少年的意誌》,從此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當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已經回到新英格蘭成為壹名小詩人。就像詩裏說的:我選擇了壹條人跡較少的路,從此決定了我的人生之路。詩中用森林中的岔路象征人生之路,蘊含哲理,讀後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
在備課的過程中,查閱了弗羅斯特的這些資料,感覺好像作者的經歷和我的很像。自從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海南做特崗教師,心裏就壹直在想,三年後是繼續在海南教書還是回家競爭特崗教師行業。如果留在海南,教書會相對輕松壹些,不用再考了。我來海南已經五年了。通過這幾年的磨合,我漸漸適應了這個陌生的地方,愛上了海南的氣候,海南人的淳樸,以及這裏簡單輕松的生活方式。有時候總在想,如果現在回老家教書,能不能適應家鄉緊張的生活節奏。而且,如果想回老家教書,還需要再次競聘上崗。國內人口多,競爭壓力非常大。我能擠進已經很擁擠的教師隊伍嗎?答案很難。留在海南,但離家太遠;回老家工作,卻舍不得這個待了五年的地方。矛盾的心理壹直卡在腦子裏,去還是留?看到弗羅斯特的這首詩,我淚眼模糊,仿佛是他寫給我的,深深地表達了我的尷尬。我想說:人生的選擇為什麽這麽難?到處都有選擇,希望有人能幫我做個決定,但那只是壹廂情願。如果要對自己負責,做決定前壹定要想好,但是怎麽想好呢?我很想得到壹些建議,但是那些學長們往往只是提醒我們要慎重做決定,尤其是生活中的重大決定,比如工作,婚姻,但是如何謹慎,對自己負責,是需要自己去琢磨的。
人是需要經歷的,很多事情只有真正經歷過才知道自己的意義。我在教這首詩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感情,給他們簡單介紹了作者的寫作背景。我說話的時候結合自己的情況讓他們明白。我非常激動,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學生們笑呵呵地回應著。課後反思是什麽讓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我最終認為和很多方面有關。首先和學生的經歷有關。高壹的學生閱歷有限,面臨的壹些選擇微乎其微,無法對人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這首詩,但是印象不是很深。我最多只能背下來,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涵。現在我重新研究了這首詩,我能理解作者在做重要決定時的矛盾心理,以及做出決定後的遺憾。我覺得有些人生道理需要自己親身經歷才能深刻理解。這個時候初中生缺乏壹定的經驗,會很難理解弗羅斯特想表達什麽。然後跟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指導方法有關。作為壹名新教師,我在教學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在教這首詩的時候,沒有註意從學生的心理方面加強引導,缺乏學生之間的互動,無法讓學生敞開心扉,將人生的選擇擴展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領域。我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反應來調整引導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個人經歷來談談自己的選擇,我們需要從學生的心理角度來談,而不是因為年齡的原因去思考他們的經歷。在這壹點上,我迫切需要反思和糾正,不斷學習和運用新的引導方法,真正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最後,我覺得七年級的學生更喜歡讀詩歌,尤其是現代詩,因為它篇幅短,形式活潑,講究旋律,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但是,他們對詩歌的理解通常還停留在感性階段。既沒有掌握詩歌閱讀和欣賞的壹般技巧和方法,也沒有欣賞情感含蓄、內容深刻的詩歌,尤其是意象豐富的哲理詩的能力。當然,更別說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詩歌的內涵了。《未選擇的路》是壹首哲學抒情詩,表面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對此,我認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數據收集方法
我要求學生收集有關道路的名言警句和詩人弗羅斯特的相關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介紹,創作風格,主要作品,生活經歷等,以激發他們學習文本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作品的內涵。
2.合作學習法
我在預習詩歌的時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詩歌內容、寫作手法等角度仔細研讀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回答問題。
3.情感體驗法
這是這堂課用的最多的方法,也是能引領學習活動由淺入深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帶著感情讀課文,只是對詩歌的初步理解。只有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去讀詩,理解詩人的形象,與詩人深入交流,才能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詩歌的主題和內涵。圍繞這壹點,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感受:(1)讀詩時,妳讀的是什麽樣的詩人?弗羅斯特,我想圍繞選擇改變人生這個主題,給妳講講妳心中的故事。
學生應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運用以上三種主要學習方法,應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