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帶有感覺動詞的詩歌

帶有感覺動詞的詩歌

多重意象的藝術組合與疊加

在詩歌的藝術表達中,詩人往往需要將收集到的意象以各種方式組合疊加,以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有幾種方法來構建詩歌中的意象:

1,感覺感動

感覺轉移就是我們常說的“通感”,通感在詩歌創作中也是使用非常頻繁的。通感是詩人藝術思維被調動後的心理現象。這時,詩人的各種感官相互交流,相互運動,相互借鑒,描繪出奇妙的精神意象。通感已經成為詩歌中常見的表達方式。

比如何其芳的《月圓之夜》:“妳的聲音像天使雪白的手臂壹樣輕柔。”“柔聲”如“雪白的手臂”是用視覺書寫聽覺;郭沫若《新月與白雲》:“白雲!妳解渴了嗎,淩冰?/我怎樣才能把妳吞進我的喉嚨?/解決我燃燒的焦慮。”視覺是由味覺寫出來的(“白雲”是“解渴的淩冰”),心靈是由觸覺寫出來的(“焦灼”)。當詩人的感情交流時,詩中的意象往往會出現奇妙的組合,詩歌也變得搖曳多姿,韻味十足。

顏色混亂

詩人在組合詩歌意象時,往往會將多種顏色混合在壹起,將復雜的詩歌呈現在壹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裏。比如何其芳的《歡樂》:“告訴我,歡樂是什麽顏色?/像鴿子的羽毛翅膀?鸚鵡的紅嘴?”用“紅”“白”來形容喜悅;穆旦的《野獸》:“在堅實的肉中,那些深深的/血淋淋的溝渠,血淋淋的溝渠灌溉著/變成了白色的花朵,在古銅色的皮膚上!”三種顏色交錯,打造出壹只野獸;艾青的《大研河,我的保姆》:“給妳黃土下的紫魂。”“黃色”的土地和“紫色”的靈魂很有藝術感。他們壹起準確地刻畫了壹個生活在貧瘠土地上,飽受生活折磨和鞭笞的保姆形象。

隱喻和闡釋

所謂比喻,就是從不同的角度寫出同壹事物形象,用不同的比喻指代同壹本體,如“壹個年輕的微笑/壹份隱藏的愛情/壹罐完好的酒/壹個未完成的理想/壹顆即將燃燒的心”,分別用“年輕的微笑”、“隱藏的愛情”、“完好的酒”和“未完成的心”。又比如:“壹幅沒有線條的彩色掛圖,/壹門純粹卻無解的代數,/壹架單弦鋼琴,壹串在屋檐下采摘的念珠,/壹雙夠不到彼岸的槳。”用四個比喻句寫出“思念”的各種含義。

所謂傳播,就是將同壹事物的形象從不同側面反復進行傳播和書寫,以達到強化意義、渲染情緒的目的,如:“網散於河。/妳抓住月光了嗎?/妳網住這條河了嗎?/還是抓到風了?/哎呀,什麽都抓不住!/但網是壹條河的溫柔,/魚蝦,/夢,/迎接黎明的夜晚。”用兩個疑問句和四個陳述句寫出漁網的“網陷”,表達效果極其突出。

悖論和突發反應

悖論可以說是詩歌中壹種獨特的表達方式。所謂悖論,就是將對立或相對的詞語並列,使詩歌具有語義模糊、打破常規的審美效果。比如“這是壹個勉強的願望,壹個不確定的肯定”,“這是痛苦,這是幸福,我需要用冰雪填滿我的生活”等等。這些語義相反或對立的詞語並置,表面上看似違背了生活世界的物理邏輯,實際上卻符合心理世界的經驗真理。它們的出現使詩歌呈現出更大的藝術魅力。

所謂突如其來的反應,就是詩歌先圍繞壹個核心意象,用幾個相似的意象把詩歌層層鋪開,然後壹步步深入。當核心意象的對比和詩意的渲染達到壹定程度,就選擇了壹個相反或對立的意象,使得之前的詩意完全被顛覆。比如艾青的《礁石》:“壹浪,壹浪/無休止地湧來/每壹個浪頭都在它的腳下/碎成碎片,散落……//它的臉和身體/像刀割壹樣/但它還站在那裏/微笑著,望著海洋……”前六句盡量寫洶湧的波濤對礁石的拍打和破碎,後兩句。突然對立的運用強化了詩歌語言的“出乎意料”特征,也增強了其陌生化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