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運動
提倡“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物寫”。
白居易壹生以詩為詞,著述頗豐,傳世詩作75卷,共計3840首,在唐代首屈壹指。白居易生前編有詩集《白氏文集》(原名《白氏長慶集》),收集了3800多首詩,後來散存。現存最早的白詩集是南宋紹興刻本,詩三千六百多首(包括其他人的幾十首)。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諷諭詩和感傷詩,其中新樂府和歌行曲尤為引人註目。20世紀20年代初,著名學者胡適先生在其《白話文學史》中首次提出“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元稹開創的《中國唐代》是壹場以創作新樂府詩為核心的詩歌革新運動。
新樂府是指唐人自己創作的樂府詩。在初唐樂府詩中,大部分是對樂府舊詩的抄襲,但也有少數是另辟蹊徑。樂府這種新的題材,從杜甫開始有了很大的發展,“即物有所名,無所依。”、魏、戴樹倫、顧匡等。也有新的樂府作品。他們可以說是新樂府運動的先驅。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貞元、元和年間,社會危機進壹步暴露,壹些有識之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希望革除弊端,復興王朝。反映在文壇上,出現了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和白居易、元稹倡導的新樂府運動。
元和四年(809),沈李首先為元稹寫了《樂府新詩》(今詩)二十首。元撰《樂府》12篇,為校書的新課題。後來,白居易寫了50首新樂府詩,正式標註了新樂府的名稱。就這樣,聲勢浩大的新樂府運動拉開了序幕。作為壹場詩歌運動,新樂府的創作不僅限於寫新樂府,也有古樂府。但是,雖然用的是古詩,但是可以創新,體現詩歌創新的方向。
新樂府運動的基本宗旨是“以文為歌,以詩為物”(白居易《九書·同元》)。白居易等人強調詩歌的社會功能和諷喻功能,主張詩歌要有社會內容,反映民生疾苦和社會弊病;要求詩歌的形式與內容相統壹,服務於內容,表達真實流暢,易於接受。這些理論與大歷以後逐漸興起的逃避主義詩風相反,發揚了《詩經》、漢魏樂府、杜甫的優良詩學傳統,具有進步意義。
新樂府運動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中唐極其廣闊的社會生活,從各個方面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提出了尖銳的社會問題,實現了自己的理論主張。這些作品大多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鮮明的傾向性。在藝術上,雖然他們的成就不同,風格各異,但大多體現了* * * *共同的、真實的、鮮明的特點。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新樂府運動也受挫。然而,這場運動對後來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中唐時期,被安史之亂破壞的唐朝社會相對穩定,政權相對鞏固,經濟相對發達。所以統治者才有了整頓平臺,復興唐朝的希望。其中壹個辦法就是采納官集詩,聽民言的建議。另壹方面,藩屬地區為爭取軍隊獨立,宦官獨裁奪取政權的局面更加嚴峻,加劇了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掠奪和對土地的兼並,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嚴酷的政治,沈重的賦稅,讓勞動者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順理成章地罵幾句,編幾首歌罵幾聲,於是民謠流行起來,不脛而走。
這時皇帝采取了白居易的對策,集詩於民,聽政於民,做到了“觀風俗,知得失”。請看白居易的《策·蔡林詩》:
(皇帝)問:聖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在乎別人怎麽說,體察人情,然後充當老師。但是,壹個人的耳朵,全世界都能聽到。以壹人之心,安知天下之情嗎?今欲立集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情懷。紫大夫怎麽看?
大臣(白居易)聽說聖王顧及人言,彌補了自己的過失,於是立理導源。我們會在意選使觀風,建官采詩,以此激起歌頌諷刺之聲,日采自下,年獻於上。所謂說者無罪,聽者足以自律。偉大凡人的感覺如果沒有用,就會被情感感動。然後是由哀歌喚起,源於吟誦,由詩歌塑造。因此,如果妳聽到“小果”這首詩,妳就會知道澤無處不在。當妳聽到“和書”的誦經聲,妳就會知道什麽時候妳是多麽富有。聽到“北風”這幾個字,就知道欺負人影響人。當妳聞到《說書》的刺痛時,妳就知道專註於下壹步是很重要的。壹聽到“寬袖高髻”的傳聞,就知道風俗之奢了。如果妳聽到“誰得到老婆姨媽”這句話,妳就知道征兵的浪費了。故國風的興衰也是從斯裏蘭卡看的;王之得失,亦為斯所聞;人情的喜怒哀樂,從斯裏蘭卡就知道了。然後,君臣親自看了看,考慮了壹下:廢政者修之,缺政者補之;憂人者樂之,勞者逸之。所謂善防四川,決策指導;善於推理的,公布出來,造詞。所以政治上無善,必知其下;教之失,必聞於世。那麽它是誠實和明確的,為什麽擔心不簽發呢?妳為什麽不知道什麽對妳好?從上到下講和,內外兼修。如果達不到這壹點,就不會推廣,開放以來也沒有聽說過。老子說:“足不出戶知天下。”Si叫什麽?
聚義不僅以詩諷刺神諭,積極響應、倡導和推動新樂府運動,而且傳播和發布、積極運作,發揮了中央領導的作用。在這方面,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皇上登基之初,屠場中有壹正直之人,屢降書。來訪者(人們)病得很重。這壹天,仆在翰林,是諫臣。除了獻諫紙,他還能幫人(百姓)補病,但很難指言者,故需唱之,欲微聞之。
這是壹部難得的關於新樂府運動的文字記錄。皇帝剛即位,雄心勃勃,要重振朝綱,宰相(裴寂)也為官正直,積極協助皇帝,經常傳下聖旨,要求詩吏收集詩歌,了解民生疾苦。“反復”二字說明新樂府運動不是壹蹴而就的。身為諫臣的白居易,責無旁貸。他壹方面要傳達皇帝的旨意,落實到位。另壹方面,他要把詩吏收集的歌詩收集起來,分門別類送給皇帝。由此可見,集詩已成為宮廷事務中的壹項重要活動,也是宮廷會議中的壹個重要議題。其間,白居易是不可或缺的組織者。白居易的組織工作也真的很出色。他壹方面想在朝廷“開打”,壹方面又想讓樂府為那些能解決民生疾苦,消除社會弊端但又不方便在朝廷開打的人譜曲,樂師當場唱給皇帝聽。妳不能輕視妳的公司。“略”字也表明了白居易和廣大樂府員工在此事上的謹慎和認真態度。白居易是壹位優秀的領導者,善於引導,組織得力。
白居易不僅是新樂府運動的傑出領袖,也是新樂府的實踐者,在新樂府的創作上有著豐富的實踐和精湛的理論。他有50首新樂府詩,指出過去的缺點,從不同角度諷刺皇帝。比如廣為流傳的《商鞅白發人》“憤懣豁達”;《新豐折臂翁》、《別辭邊工》;“捉蝗蟲”、“刺長官”;“縛戎人”,“伸手窮民”;《西涼使》、《刺邊疆之臣也》;《杜靈措》、《傷農之難》;《耀眼的絲綢》、《關於女工勞動的思考》;《賣炭翁》《苦宮城》;“官牛”,“諷刺執政也”;“黑譚龍”、“貪官也”;秦基遼,《哀民》等,這些詩用活生生的事實揭露了國家事務的腐敗和官員的濫權所帶來的痛苦和災難。細看白居易的《新樂府章句》,給人的感覺是“字輕,欲見者好描;他的話直截了當,想聽的人都深以為戒;它的話語是核心的、堅實的,這樣那些采用它們的人就能傳遞信息;它的身體遵循規律,可以在音樂和歌曲中播放。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事,為物,不為文。"白居易《新樂府序》中的這段話,闡明了新樂府的創作目的及其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基本要求,可視為新樂府創作的基本綱領,也是白居易的心得體會。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傑出領袖,是新樂府的寫作大師和理論專家,是領導“專家”的專家。
白居易對新樂府運動的卓越領導,也可以從另壹個側面見證,那就是他因為積極倡導和實踐新樂府運動而遭到嫉妒和報復。白居易在《九書同元》中說:“聽到壹個仆人寫的《於和》這首詩,是不恰當的,但許多人都登記了。當我聽到“哭出壹個洞”這首詩的時候,我很不開心。當妳聽到秦中吟時,當妳看著妳身邊的人時,妳會失去顏色。聽到《歡樂園》全是詩,掌權者都會心痛。當妳聽到“紫蘇葛村”這首詩時,如果妳手握重要的軍事官員,妳會咬牙切齒。率高到不能再高了。”看完這段話,我們可以想象那些造反派、小偷、貪官對白居易的嫉妒和恐懼,然後也可以想象這些造反派、小偷、貪官對那些詩歌收藏者從大街小巷收集來的民歌的嫉妒和恐懼。
但是,恨歸恨,有皇帝和宰相的支持,誰也沒辦法,何況是白居易壹個人幹的。但是,壹旦有機會,他們會以百倍的瘋狂進行報復。果不其然,丞相吳遇刺身亡,白居易先求賊報國恥,因“當政恨其逾越本分,誣告其非罪”,被貶為江州刺史。這不是解恨,就像白居易上任,然後被貶為江州司馬壹個借口。因為現在不是說話的時候,很明顯這是漢奸迫不得已的報復,白居易必須被殺。但是,下層勞動人民喜歡他的新樂府。如元稹在《白長慶集序》中說:“禁省、廟堂、驛站墻上無書,諸侯、嬪妃、牛馬無話道”,“自章以來無此流傳”,甚至“巴蜀、等地長安青年紛紛模仿。由此可見白居易在新樂府運動中的影響力,也可以證明新樂府運動絕不是幾個文人詩人之間的合唱,而是壹場波及朝野、紮根民間的詩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