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震驚之余要不要燒香?打個比喻,立春是在新年燒香。

震驚之余要不要燒香?打個比喻,立春是在新年燒香。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的學誠和尚呼籲信徒要文明和尊重。

中國兒童雜誌北京3月5日電(記者臯陶)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的佛教寺廟香火鼎盛。正月初壹,信徒們千裏迢迢來到鳴沙古寺搶香。在莊嚴的宮廷庭院和清麗雅致的叢林道觀裏,壹簇簇裹著紅妝的高香直指蒼穹,壹把把煙火的爛香熏得人眼花繚亂;甚至還有燒紙、點蠟燭、售賣或誘騙人們燒高價香等行為。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在接受《中國之子》雜誌和中國之子新聞網專訪時表示,在煙霧繚繞、人群擁擠的人群中,虔誠和敬畏被急功近利和迷信所取代,嗆人的煙火不僅汙染了道場,也汙染和傷害了人們的善良。在佛教傳統中,拜香具有豐富的信仰內涵和良好的儀態,在莊嚴身心、凈化神壇、莊嚴氣氛、誘導道交、快證道果等各種儀式和修行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學誠和尚說,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旅遊來度過假期。名山大川、宗教聖地成為許多人觀光、朝拜、祈福的重點。無論宗教信仰與否,在燒香祭祀中,人們都會莫名其妙地引發對祖先的緬懷和對天地神靈的敬畏。

大和尚學誠法師認為,拜香有褒揚供養諸佛、皈依三寶的內涵。佛陀曾經為了得到壹句話或四句話而放棄了他的領袖的大腦,“從壹開始,他就從不退縮,他施舍給不可言說的人。”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寫經,積如須彌。為了法的講究,我不惜壹死,何況皇位,城市,聚落,宮殿,園林,壹切,各種苦行,甚至成為樹下大菩提”(《華嚴經?普賢菩薩的願望》)。因為佛陀的出現和開悟,才有了佛教所揭示的宇宙和生命的真相,才有了眾生的覺悟事業。因此,兩千多年來,佛教弟子們以各種美麗的方式,向諸佛致敬,贊頌如來,廣泛修行,供養如來。其中有香、花、燈、水等。是最常見的支持項目。在《華嚴經》中,普賢菩薩說:“我使普賢的願望強烈,我對此深信不疑。現在知道之前看到的了,也知道上面的精彩供品。所謂華雲、李雲、田玉娥樂雲、田玉娥蓋雲、田玉娥衣雲、田玉娥香、繪畫香、燃燒香、結局香等等,無壹不像須彌山王。燒各種燈,酥燈,油燈,香油燈,燈柱如須彌山,燈油如海水。這樣,各種支持工具經常得到支持。“各種供養,不是為了求富貴、求功名、求健康、求幸福,而是用尊敬、深沈的心、真摯的心,向佛表達最真誠的贊美、感恩和皈依。這種支持就叫“心香”,哪怕是短暫的香,或者是野花,它的香都是永存的;大自然以其真誠,祝福靈魂,安寧無憂。

他說,敬香就是依法戒德行善。進入佛寺,經常可以看到銅香爐上刻著“戒香”四個字。在佛陀的《戒德戒香經》中,阿難問佛陀:世間壹切香,只能順風而不能逆風。有沒有不管風向如何都可以自由聞的香味?佛陀對阿難說:“各縣各市各村若有善男善女,修十德,不殺生,不偷盜,不奸淫,不說胡話,有兩舌,說臟話,不吃醋,愚癡,孝順父母,三敬,善良有德,端莊有禮,東方無數佛門高僧必贊其德。在南、西、北四個維度上,上、下沙門都歌頌其德:‘某郡、縣、市諸村有善男善女,行十善,尊三寶,孝慈,德恩,不失禮儀。’叫“逆風”,不通俗。按照十個方向,都是感謝。“也就是說,壹個佛教弟子,如果能奉行十善,甚至修持戒律,就能達到壹種不受外界環境影響的內在的德和香——“木蜜檀香,紫羅蘭彩虹,都是香的,禁欲至上”。即使是最珍貴的檀香之類的香,也比不上內圈身德的香。

佛教中的香,也可以形容為“五分法身”——戒、定、智、解脫、解脫。“六祖魔壇經?《懺悔錄六》中記載慧能法師教導弟子說:“壹、戒香,即心中無惡、無妒、無貪、無劫,要以名戒香。二、香定,即見善惡情狀,心不亂,名定。第三,向輝,自覺,常以智慧觀察自性,不造惡;雖修諸善,心不執著,尊以上,憐孤貧,有美名。第四,去香,就是心無所攀,不去想善惡,自由清明,去香。五、解脫知香,既然心既未爬上善惡,不能作聲,即要多學多聞,從心知,達佛理,遇物隨光,無我無我,直到菩提,真相不易,名解脫知香。好見識!這香是裏面熏的,不要往外看。“以戒慧之香,供奉佛祖三寶,是最不平凡的‘法祭’。

菩薩和祖先們不僅虔誠和忍耐地向佛陀燒香,而且通過聞香和制作香而開悟。如《楞嚴經》中,香艷童子因觀沈香香氣無常而開悟:“聞如來教我觀諸物,出佛筵,見眾僧燃沈水,香氣入鼻。”我覺得這個氣不是木,不是空,不是煙,不是火,沒有東西可寫,沒有東西可來。是有意出售,發明不存在泄露。如來印我名,塵消,香妙密,我自香得阿羅漢。佛陀問童淵,正如我所證明的,香火是嚴格的。”“華嚴經?在《入法》壹書中,吉祥的少年拜訪了香火長老,從長老那裏得知,制作香火的過程中有無限的方法。此外,在密宗儀軌的修行中,也可以用不同的香來迎神降魔修法,可以讓修行者快速獲得加持和成就。

其實我們壹般所說的香只是佛教中“香”的壹部分含義,它的綜合含義是五塵(觸色、觸聲、觸香)之壹,是各種氣味的總稱。所以把“香”分為善、惡、等香或悅、無心、中香等。,也就是說它包含了面對鼻根的各種氣味。對於佛教的修行者來說,無論是美好的氣味還是汙濁的氣味,其本質都是遮蓋心靈的“塵埃”,因此需要超越和凈化。只有超越善與惡、美與醜、香與臭的二元對立,回歸佛法不滅、不滅、不潔的本性,才能讓真香永存。

大和尚學誠法師指出,對於普通信眾和尚未確立佛教信仰的人來說,即使對佛教的本質沒有深刻的理解,或者根本沒有概念,也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虔誠敬虔之風,培養尊德重道之心,擺脫功利之心、輕率之心和欺騙之心,以善心、善心作為最好的支持和加持。

對於寺院來說,嚴明道場,凈化教風,以正確的見解和信義引導和教育信教群眾,以和諧自然的環境和道德凈化的訴求服務和影響社會,傳承中華佛教愛國愛教、莊嚴疆域、快樂友愛等優良傳統,是當務之急,也是正當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