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先驅
節奏詩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初,最初作為新詩的壹種創作風格而被忽視。到了2000年初,在詩韻的熱潮中,在素韻詩的發展和影響下,韻詩重新受到新生代詩人的重視和喜愛,並由此聚集了壹批專門從事韻詩創作的作家,使韻詩從最初的創作風格演變為壹個創作詩派。
唐以後格律詩的形成受到格律詩的影響,它的發展和興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說到韻詩,就不得不提到方舟子。[1]
自稱民族主義者的方文山(Vincent fang)以擁有四分之壹的客家血統為榮,他的寫作常常追溯到混亂的時代,回憶民族歷史上的苦難與輝煌。除了填詞,方舟子還從中國傳統詩歌中汲取營養,創造了壹種新的詩歌風格,即“蘇煙焦雲詩歌”。
按照他自己的定義,所謂“素面”,就是壹張沒有使用標點符號、外國文字、阿拉伯數字、圖像等化妝品的純中國人的臉。“押韻”意味著每壹行都必須押韻,讀起來像歌謠。
蘇煙押韻詩最大的成就是將古詩詞的韻律融入其中,繼承和發展了詩詞如歌的押韻美,從而能夠為中國現代詩詞的傳播和推廣而再次巧妙的紮根於人心,也是頗有功勛的。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盡管蘇煙的押韻詩在押韻方面卓有成效,但仍難以在成千上萬的觀眾中推廣和欣賞。究其原因,是以方舟子為代表的的壹些韻詩往往過於短小,詞的切換過於頻繁或略顯零散。全詩要傳達的內容,感覺什麽都沒有,仿佛遊走在天空之外,很難找到那種超現實的真實感。只有時光、陶醉、穿越、空靈的感覺,這也說明他平淡的詩風只在高端人群中流行,就像他目前流行的歌詞壹樣,但也嚴重阻礙了它流向普通人的步伐,無形中留下了現代詩歌的壹些通病和弊病。但總體而言,蘇煙的格律詩為中國格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堅實而有力的基礎,承載了現代詩歌向中國格律詩過渡的媒介,其力量和價值必將成為中國格律詩歷史進程中的壹個亮點。蘇煙的格律詩將成為未來格律詩的壹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