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
翻譯
巍峨群山上的松樹,在山谷裏吹來的颯颯風聲中,挺立著。
風有多大,松枝有多壯!
冰和霜正在猛烈而迅速地落下,而松柏則常年挺立。
妳不怕冷嗎?松柏有不怕冷的天性!
做出贊賞的評論
開篇第壹句描寫了詩的主體——宋書的意象:婉約而山。第二句采取相反的方式,寫出了婉約松所處的環境(背景):山谷中的壹筆。颯颯的谷風中,松樹在山上巍然屹立,堪稱“雄偉”三四句形容風和松樹兩者,形容它們對立的處境。
上面是風中“亭山上松”的形象,下面四句寫的是霜寒中松樹的形象。《霜降苦不堪言》,先渲染惡劣環境,再寫松樹的表現:“歲末總正確”。為什麽松樹能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常年挺立”?詩人先用反問句寫了壹個疑問:“妳不怕冷嗎”,然後從容答道:“松柏有性”。
如果說前四句主要講松樹的形象,那麽後四句主要講松樹的品質。它威嚴正直,不懼任何惡劣環境。這樣松樹的形象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
全詩以簡潔的語言和蒼勁的筆調寫出了松樹這壹鮮明的意象。實際上是用對比的方式象征詩人自身的性格和誌向,所以詩中融入了對松樹的贊美之情。
幽州城樓上
陳子昂
翻譯
我們看不到前面那些知人善任的古代君王,也看不到後面那些賦予人才以才能的賢能君王。
想到天地如此恒久,我獨自流下傷心的眼淚。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是古今皆知的壹首。
"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雖是五個字的句子,卻囊括了包括燕昭王在內的許多古代聖賢。他們知人善任,絕對不會任用像吳友誼這樣無能的人。就作者本人而言,如果有壹個像燕昭王那樣的統治者,他的才能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他的抱負就會實現。但這壹切都只是壹種感覺,因為上壹代的英明國王已經成為過去,看不到了。
"在我身後,下壹代在哪裏?",後世的聖賢也會有,但是人的壹生那麽短,妳自己怎麽能看出來!
前代聖賢看不到,後世聖賢等不到,治國安民的理想終其壹生都無法實現,這是多麽可悲的事情啊!
這首詩的題目中有壹個“鄧”字,但詩中任何地方都沒有提到這個字,讀者卻感覺這個字無處不在。第壹句和第二句中的“前”和“後”,自然是詩人所向往的“前”和“後”,但他卻因此聯想到遙遠的過去和未來的時代;古今的聯系造成了很長的時間。時空背景深刻地表達了詩人苦悶、痛苦的心情。
前三句寫詩人爬山時的心理活動,最後壹句寫外在表現。心是表情的依賴,表情是心的反映。兩者恰到好處的結合,勾勒出壹個雄心勃勃,不合時宜,獨立悲嘆的動人形象。
全詩句子長短不齊,語氣多變,更有助於表達詩人強烈的跌宕起伏。
送袁爾時安西
王偉
翻譯
清晨的小雨打濕了衛城地面的灰塵,鋪著青瓦的旅社裏柳樹的枝葉格外清新。
我真誠地邀請妳再喝壹杯。我離開西天陽關後,就再也沒有什麽知心朋友了。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送別詩。第壹句就點出了地點——濰城。第二句是招待所。這兩首詩雖然沒有送別,但其中幾乎隱藏著壹個“別”字。詩人將送別安排在清爽舒適的環境中,使送別者產生懷舊之情,使送別者達成挽留之意,更能體現兩人的友誼。三四句話,告別。最後壹句話來源於上壹句話,說明在衛城這麽好的環境裏,還有和妳交流感情的朋友;如果妳出了陽關,到處荒涼,沒有壹個人是妳的老朋友,還有誰能和妳喝酒談心?同時也向朋友暗示:陽關之外沒有朋友,妳要保重身體!細心的勸解和深深的關心,在這兩句話裏顯得非常深刻和真誠。
這首詩由景物描寫和抒情兩部分組成,但它們是不可分割的。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前兩句描寫的是風景,但有壹種揮之不去的感覺在裏面。後兩句以抒情為主,但在抒情中,人們可以窺見未寫的壹幕。看過“人無理由西出陽關”這句詩,無論如何都會想起陽關外那壹片遼闊荒涼的景色。即使到了唐代,人們讀到最後壹句,也是相當淒涼的。詩中表達的感情非常集中強烈,詩也簡潔凝練,很容易表達出寄信人樸素真摯的感情。
宣州謝樓送別校書舒雲
李珀
翻譯
拋棄我留下的,昨日的日子留不住;
擾亂我的心情,今天有許多煩惱和悲傷。
秋風萬裏南飛的大雁,面對這壹幕,應該在高樓裏開懷暢飲。
妳的文章像建安的性格壹樣蒼勁,我的詩像小謝的壹樣清新。
都充滿了超然物外的意趣和豪邁情懷,欲登天取明月。
拔刀切斷流水,水卻壹直流。舉杯飲盡愁,卻更愁。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符合自己的意願,明天就把頭發弄斷,和船壹起玩。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中的壹兩句話直接表達了詩人被壓抑的憂慮和苦悶,兩個長句處於激越狀態,說明詩人長期遭受政治挫折,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長期纏繞在詩人心頭,難以擺脫。第三和第四感句是壹個轉折,從極度的壓抑到廣闊開朗的境界,指明了《樓上送別》的主題,表現了詩人豪邁寬廣的胸懷。
中間的六個痛苦的句子,表達的是豪情和輕松,前面的憂傷壹掃而空。這首詩很自然地在標題中提到了謝婁和舒雲。壹種是稱贊劉蕓的詩歌充滿生機和活力。另壹個原因是他的詩像小謝的詩壹樣清新。“恐喜思飛,欲上青天抱明月”進壹步誇張了《萬裏》中秋雁激發出的強烈的思考和思索,用極其浪漫的手法將詩人的性格和豪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後四句,詩人又壹次回到了痛苦的現實,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無法調和,使得隱藏在他英俊曠達的外表下的悲傷更加深重。詩人有時把自己投入歡樂的極端,有時又把自己投入痛苦的深淵。思想感情的驟變和藝術結構的跌宕起伏在全詩中得到完美的體現。語言的大膽和比喻的自然也為以後詩歌的發展樹立了榜樣。
首都的早春:到張繼
韓愈
翻譯
長安街上,小雨軟如黃油,遠遠望去壹片新綠,雜草剛剛萌芽。
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壹年裏春天最好的時光,遠比帝都綠如雲的時候好。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也叫早春小雨。詩寫的是早春景色,主要是描寫小雨後京都的景色。第壹句指出了地點,描述了小雨形成的局面——長安街上飄著細雨;這毛毛雨看起來很可愛。落在酥油壹樣柔軟的地上,雜草開始發芽。這種發芽,遠看是新綠,近看卻隱隱約約。這句話真實的描述了小雨中看到的雜草發芽的狀態。三四句是詩人對前兩句寫的風景的評價。他認為這是壹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時候,遠勝於煙柳滿城綠的時候。這種評價其實是包含比較的,把“帝都煙柳”的景象與“小雨如酥”形成的景色相比較,旨在表現早春的可愛,以“絕對的勝利”來表現他喜歡的程度。
典型景物生動,比喻恰當生動,構思精巧。早春的場景很多,詩人只寫最典型的小雨和雜草,安排在同壹幅畫中,清晰地展現了早春獨特的景色。只有壹個比喻,就是“細雨潤如酥”,非常貼切地寫出了細雨的柔潤狀態和生動形象。將春雨芳草等早春景色安排在與尚未出現並將再次出現的“煙柳滿帝都”場景對比的場景中,以“絕勝”凸顯早春景色之美,十分巧妙
清平樂村屋
辛棄疾
翻譯
有壹個低矮的小屋,坐落在壹條長滿草的小溪邊。有人好像是帶著醉意在說話,多好聽啊,軟軟香醇的吳語!原來是壹對白發蒼蒼的老人,卻不知道是誰的公公婆婆在這裏聊天。
大兒子在小溪東側的豆田裏除草,二兒子忙著編雞籠,最喜歡的小兒子調皮地躺在小溪頭上剝著吃著荷花。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的詞牌下,有“村居”的標題。可見寧靜美好的鄉村生活是通過家庭活動來書寫的。
尚缺寫背景。小屋雖然矮,但是很顯眼,特別是因為它坐落在壹條長著綠草的小溪邊,看起來很美。在這麽美好的環境裏,聽到兩個人醉醺醺的說話。兩人說話都帶著吳語口音,聲音溫婉柔和。乍壹看,我還以為是小兩口在說話。仔細壹看,原來是壹對白發蒼蒼的夫婦!
寫壹個三個兒子的家庭的活動。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裏除草,二兒子在屋前編織雞籠。他們都是勞動者。作者在主要寫鄉村的寧靜和美麗時,也寫農業生產活動。這樣寫象征著農村生活的真實情況。最後兩句是關於小兒子的。全詞五人,兩句用來寫白發夫妻,壹句用來寫長子次子,兩句用來寫小兒子。寫老兩口的可愛,主要寫他們的聲音;寫小兒子,主要寫他躺在小溪上吃蓮花的樣子。“最喜歡”這個詞,既可以理解為老人和老婦對小兒子的偏愛,也可以理解為作者對小兒子的喜愛。實際上,兩者都有。“死靠”是貶義詞。這裏作者先說“死賴”,然後畫了壹個小兒子吃蓮花的圖,於是“死賴”就成了表達作者喜歡的感情的詞,說小孩子活潑調皮。
全詩語言自然、質樸、清新,如同作者筆下的田園風光壹樣健康清澈。但是描寫農村風光的時候,專著很少,溪邊的豆田,房前屋後的雞,蓮花流水,都是用人物寫的。對於人物,作者往往壹筆帶過,所以聲音和動作都在眼前,各種情況歷歷在目。這些高明的藝術手法值得借鑒。
管割麥
白居易
翻譯
農民很少有閑暇時間,當五月到來時,人們更加忙碌。昨夜南風吹,麥蓋埂翻金郎。女人挑筐送飯,孩子提罐送漿湯。相隨到麥田,男的在南崗割麥子。大地滾燙,曬著妳的腳,就像太陽曬在妳的背上。仗槍哪管熱度,只為珍惜漫長的夏天。我看到壹個貧窮的農村婦女,她的孩子被帶到了田地的邊緣。我的右手不停地撿麥穗,左臂提著壹個破竹籃。村婦講了壹個故事,大家都很難過:“要交房租,賣完了,撿點麥穗充饑。”。我現在有什麽優點?我不種田,不種桑樹。壹年掙300石,年底家裏有飯吃。想到這些感受,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自責和自律。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諷喻詩的前四句先交代了背景,說明五月正是麥收的農忙時節。在接下來的四個句子中,婦女帶領她們的孩子到田裏給正在割麥子的年輕人送食物和水。然後描述了青壯年農民在南崗麥田低著頭割麥子的場景和他們復雜的心理活動。最後六句,詩人以農民生活的痛苦為恥,又聯想到自己生活的安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壹抒情文本是全詩的精華,是作者感人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這首詩特別值得稱道。詩人在描寫勞動人民的同時,也能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的心聲,通過描寫勞動人民在某種情境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了詩歌的主題。《看麥娘》裏的“不知道有多熱,好後悔漫長的夏天”是壹種矛盾心理。這種描寫細致入微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內心,深入細節。詩歌中寫物與寫心的完美統壹,比壹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壹更令人震撼。
月夜
劉·
翻譯
夜還更深,月光只照亮了壹半人家,另壹半藏在黑暗裏。北鬥七星是傾斜的,南鬥也是。就在今夜,人們明顯感覺到春天在回暖,因為妳聽——綠窗紗窗外,蟲鳴聲第壹次傳到了屋裏。
做出贊賞的評論
劉,河南洛陽人,壹生隱居。他以詩文聞名於世,有“山東茅夷”之譽。有26首詩。這首詩第壹句寫的是鄰居的寧靜,第二句寫的是夜空的寧靜,第三句寫的是人們內心的寧靜。壹直到第四句都沒有聲音,而且因為前三句的沈默,第四句的蟲聲特別悅耳。反而隨著蟲鳴聲,加深了春天月夜的寧靜感。正是通過這種相互對比,作者成功地為讀者呈現了壹幅清新獨特的《聽春圖》。
上善棗行
溫庭筠
翻譯
壹大早起來,牛車的鈴聲催著人們上路。作為壹個漂泊的旅人,我充滿了思鄉之情。壹彎新月映著客棧的茅草屋頂,有雞啼。夜晚降臨的冰霜覆蓋了獨木橋,早期行人的腳印清晰可辨。荒涼寂靜的山路上,橡樹的葉子正壹片片飄落,突然開出壹簇簇苦澀的橙花,在驛站的墻壁映襯下,顯得那麽潔白明亮。哦,我想起來了,昨晚,我好像在睡夢中回到了淩渡。只見彎彎曲曲的池塘中碧波蕩漾,大雁野鴨在自由地遊蕩。。。。。。。。。
做出贊賞的評論
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交通工具落後,出門遊行真的很難。所以“茅店月雞鳴,橋上霜無人煙”,作為那個時代的特定風味,曾經久久地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其實,這兩首詩,只用了寥寥幾個名詞,就生動地勾勒出了“早逝”這壹充滿大氣和情調的篇章,即使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仍有其歷史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