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二十四年(1154),楊萬裏進士,在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任職。他是郭子的醫生,廣東的囚犯,王子的隨從,秘書監督等等。他是墨寶館的學士,並被任命為廬陵縣的開國縣長。禧二年(1206),楊萬裏病逝,享年80歲。獲光祿博士,謚號“文傑”。
楊萬裏壹生寫了兩萬多首詩,4200首作品代代相傳。他被認為是壹代詩人。他用簡單的語言,清新自然,充滿幽默,創造了壹種“真誠的風格”。楊萬裏的詩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並擅長於此。他還有很多反映人民疾苦,表達愛國情懷的篇章。著有《翟成集》等。
擴展數據:
楊萬裏是壹位愛國者,也是壹位政治家。他主張抗戰,反對屈膝求和。在皇帝寫的許多“書”、“策”、“雜子”中,多次哀嘆陳家之病,竭力消除投降之錯,愛國之心溢於言表。面對中原破敗,國家只剩半壁江山的局面,他指出:“為天下之國者,不能不忘敵,天下之憂,更甚於此!”(《國情論千策》)告誡統治者要時刻記住,準備敵人,尋求敵人,防禦敵人才能勝利。
他不僅大膽批判孝宗辭官後的敗績,“前日之勇變膽怯,前日之銳變遲鈍”(《千思·君道中》),而且堅決反對某些人的輕易用兵和盲目冒進,主張“守而取之”(《向陳應求書》),穩中求進,先鞏固國力,後恢復元氣。
他重視和同情人民,說:“人民是國家的命運,是官員的敵人。”(《民政千思》)把國家的命運和人民聯系在壹起,批判官員只會壓垮人民,激起人民的仇恨、憤怒和反抗。因此,他提醒光宗要攢錢,斂財,贏得民心,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使國家和平,使國家復興。這就是計劃(《轉劄子》)。楊萬裏是個直爽的人,性格清新。孝宗貶他為“不正於法”,光宗稱他為“也富於性情”(《鶴林尤魯叢書》卷四)。
楊萬裏正氣凜然,遇事敢於直言,批評時弊,無所顧忌,所以從來沒有大用。終其壹生,他都把官富當成壹只鞋,隨時隨地唾棄。我在北京當官的時候,提前準備從杭州回家,鎖在箱子裏,藏在臥室裏,禁止家人保管東西,以免離職帶著行李回老家,所以要“天天宣揚”。
這與那些為升職而奮鬥,患得患失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楊萬裏是個清官,不擾民,對錢對事不貪。江東轉運副使任上,應該錢多,就全棄在官庫,分文不還。退休在南溪上,老宅的壹個角落,只為躲避風雨。當時詩人姬旭稱贊他“清如水,窮有金”(《投楊承齋》),這是他清貧生活的真實寫照。
楊萬裏的詩歌作品不拘壹格,多種多樣,既有“回千軍,傾三峽,貫天心,貫月洞”的豪邁氣勢,又有“姿態優美,寫人之情,然後描寫細節,音樂美妙”(周必達《楊廷秀石人峰後記》)。
他的“誠體”詩以新奇、奇特、生動、迅捷、幽默為特點,尤以“美流轉”(劉克莊《江西詩派總序》序)和“活潑刺底”(劉啟《桂錢智》卷八)著稱。比如《初夏睡午覺》:“梅子牙酸軟,香蕉分青紗窗。我睡了很久,無情地想,看著小孩子抓柳枝花。”帶著深厚的感情寫出來的,就叫“心不在焉”(《何錄》叢書第4卷)。
再比如兩個劇本和筆,《風伯》在下恒山的沙灘上看金華山,《夏夜把玩月亮》,都是機智的,有思想的,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楊萬裏很註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吸收了很多口語化的人的生動鮮活的詩詞。他經常“佯諺而從口入”(蔣鴻祥漢唐詩),從而形成通俗、樸實、自然、生動的語言特色。
楊萬裏留下了大量的詩歌來表達他的愛國之情和對時代的憂慮。他在擔任晉國使臣何的伴侶時,在兩淮之間往來,迎候晉國使臣時,親眼看到了宋的大好河山和滅亡在晉國的中原先民,心中充滿了亡國的奇恥大辱和義憤,因此他的愛國主義詩歌創作最為集中和激烈。
比如著名的《淮河初四絕句》:“船離洪澤灘遠,人不樂去淮河。為什麽桑幹方遠,中流以北是天涯!”(壹)、“兩岸的船是奔著來的,也是隨波逐流的艱難。唯有鷗鶯無拘無束,北去南來飛”(第三),唱出了愛國者與廣大人民群眾在災難中的同壹個情懷。
再比如當他看到金山吞海閣成了專門為黃金大使沏茶的地方時,他發出了痛苦的叫聲:“大江是別人的恥辱!金山段對別人的悲哀!”(《雪姬曉·鄧謹山》)鞭笞著南宋小朝廷的屈辱和無能。此外,如《胎軍東南第壹山》、《念汝之罪》、《故少師張維功詩》、《蘇沐牛秦婷太史分安》等。,或寄托家國之思,或呼籲恢復抗戰,或歌頌抗金將領,或諷刺漢奸賣國賊,都是直接表達愛國思想的名著。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楊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