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依舊,四周是廢棄的古都,潮水像往日壹樣,拍打著孤獨的空城。
在淮水東邊的舊月,我也是夜裏來到女壁。
贊賞:
石頭城位於南京梁青山。原為楚國金陵城,孫權以此名重修。
北臨長江,南臨秦淮河。相傳諸葛亮在山頂觀戰,嘆曰:“中山龍盤,四面石砌,帝宅也”。這是劉禹錫七首詩《金陵五題》的第壹首。稱劉禹錫為“詩人”的白居易“垂首嘆長”,稱贊“石上詩說:潮打空城歸寂寞,我知後的詩人不再措詞”。劉禹錫把這些話輸入到組詩的引言中,可見他把這首詩視為得意之作。
金陵是六朝古都(、靳東、南宋、齊、梁、陳)。當時寺廟亭臺,樂府昌盛,壹批君臣不惜亡國為代價,窮追猛打。但自隋朝滅陳,將揚州巡撫府由金陵遷至揚州後,這裏便成了古城野草的世界,成為歷代詩人憑吊歷史滄桑的對象。劉禹錫這首詩的妙處在於,它用淡淡的筆墨寫出了石山和長江潮,寫了故國空城被潮襲繞山,卻又是那樣的寂靜,沒有帝都天氣的生機反應。山環抱得緊緊的,似乎讓人想起當年老虎的樣子;然而,河潮的拍打和回歸,只看到了壹座空城,不知道那燈紅酒綠的城樓和歌舞升平的繁華是什麽。
詩是從地下寫到天上的,地上的迷失者想從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東邊的明月,從古照今,想必經歷了往日的繁華,卻在東方升起,直到深夜,才從城垛(“女墻”)照進城內。
詩人隨意拾起山、城、水、月等常見意象,別出心裁地組合成“意象城市”,進行城市與人的對話,探尋歷史的奧秘。影像相互輝映,相互折射,形成影像融合的效果,講述壹個沒有故事的故事,壹個關於歷史滄桑和城市興衰的故事,壹個關於變化、瞬間和永恒的具有普遍意識的故事。這樣的詩人也是哲學詩人或詩性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