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詩歌為什麽會在唐代興盛?

詩歌為什麽會在唐代興盛?

唐代文學藝術尤其是詩歌的繁榮是空前的。在不到300年的時間裏,成就卓著、流芳百世的詩人就有幾百位,膾炙人口、傳世千古的詩歌也有幾百首。這種盛況,古今中外,絕無僅有。

文學史專著和教科書總結唐代文學藝術繁榮的原因,大致和醫生開出的藥方、社會環境的外在因素、文學規律的內在因素壹樣。加在壹起,有很多名字。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壹條:唐朝最高統治者對文學藝術,包括詩歌創作,采取了完全不加控制的政策。

據我所知,唐朝有詩人因為寫得好的詩給皇帝留下印象,得到了做官的機會,比如德國宗朝的韓毅;唐朝有壹些詩人因為他們的詩寫得又快又好而受到皇帝的公開獎勵,例如中國的宋文誌。在唐代,也有詩人因為作品抒發了對皇朝的感情而得到寬大處理,比如蘇宗的王維。當然,唐代也有詩人(比如劉禹錫)因為多次寫詩諷刺權臣而仕途坎坷。然而,在唐代,沒有壹個詩人因為寫了批評制度和諷刺現實的詩而被羅誌冒犯,並受到任何懲罰!

要知道,在宋朝開國皇帝立下“士大夫不可殺”的規矩時,大文豪蘇軾就因為幾句詩被人故意曲解為有罪,差點丟了性命。明清以來,因寫詩寫文章而喪命的文人不計其數。根據其他朝代的文學禁止標準或文學政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從革職流放到斬首。以杜甫為例。他寫過批判現實的作品,如《懷先頌》、《三官》、《三別》。在他的詩中,他諷刺了這個朝代的總理(李和楊)和皇帝(蘇恒)誰害怕他的妻子(“當張不高興時,驚慌失措)。不說這些,光是“朱門酒臭,路上屍骨凍死”這幾個字,在很多朝代,動壹次頭就夠了。遇到朱元璋這樣的皇帝,恐怕要削背了。然而唐朝的杜甫卻安然無恙,壹根頭發都沒有受損。李白差點被殺,與他的詩無關,而是因為他參與了後來被定性為謀反的軍事行動。

我認為,李唐之所以有如此自由放任的文學政策,與李世民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貞觀顯貴記載了這樣壹個事件:

太常祖孫瀟演奏新音樂。唐太宗曰:“禮樂之功,乃聖人立教以事之理,以為儉,治善惡也。”古代學者杜衍對他說:“前代興亡,實因歡喜。陳也會死,為“玉樹後庭花”;齊也會死,但為“伴宋。“在路上聽到就會流淚,所謂亡國之聲。看著它真的很有趣。”太宗說,“不然,丈夫的聲音怎麽會動人呢?聽到高興的人高興,聽到難過的人難過。悲喜在人心,不在歡喜。垂死的政府是苦的,但又是痛定思痛,所以聽了很難過。音樂怎麽聽起來很悲傷,能讓賞心悅目的人難過?今天的歌曲《玉樹》《陪伴》都有自己的聲音。如果我能為大眾演奏它們,我不會為認識大眾而難過。歷史大臣魏說:“古人雲:‘李麗雲雲,玉帛雲何妙!快樂的雲,快樂的雲,鐘聲和鼓聲!快樂在於和諧,而不在於音調。”唐太宗跑了過來。

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記錄了李唐王朝的實際創始人李世民的文學思想。總之,音樂等文學作品與國家興衰無關,不會牽動人心,導致亡國。從這壹思想出發,李世民對文藝創作自然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態度,也就是說,他采取了自由主義的文藝政策。

眾所周知,唐力是中國有三四千年歷史的壹等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歷史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其自由主義的文藝政策,不僅沒有對李唐王朝造成任何傷害,反而通過文藝的繁榮,把自己的偉大事業打磨得漂漂亮亮,使之更加光芒四射,照耀天下。

唐太宗的《在長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可能給我們壹個啟示:自由的文學政策對於文學繁榮、社會和諧和國家富強至關重要。如果妳想讓壹個人跑得又快又好,妳就得讓他的手腳自由,讓他的思想自由。奧運選手如此,文藝創作也是如此。我不相信劉翔戴上腳鐐和手銬就能在世界大賽上拿壹枚金牌,為國爭光。或許,治理壹個大國的人,不應該過分重視文學藝術,它只是人們抒發感情、娛樂的工具,與壹個國家的興衰無關。